首页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市空间结构发展,戴宾是何人物

成都市空间结构发展,戴宾是何人物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01 06:45:16 编辑:成都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戴宾是何人物

戴宾,1960年出生,经济学硕士,教授。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城市科学研究常务理事、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四川区域与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合著有《区域发展新论》、《四川小城镇发展与土地资源配置》、《变革与选择》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近年来主持了《四川生产力布局与空间结构发展战略研究》、《四川城市群发展与战略规划研究》、《成都经济区区域规划前期研究》、《川南城市群战略规划研究》、《成德绵城市带战略规划研究》、《四川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与评价方法研究》、《成都市城市化战略研究》、《成都都市圈战略规划研究》、《成都城市边缘区与城乡统筹》、《攀枝花城市发展项目经济与财务评价》、《宜宾城市发展项目经济与财务评价》等课题研究。

戴宾是何人物

2,什么是中心城区郊区新城成都各市区县主导产业又是什么

今日,记者从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获悉,成都决定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这意味着,郫都、新都、龙泉驿、双流、温江等原属二圈层的行政区也属于成都中心城区了。成都将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推动成都进入“双城”时代。成都将着眼城市均衡发展和外溢能力提升,优化中心城区布局。为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综合价值,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按照城乡规划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决定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提高中心城区的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着眼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功能区布局。

什么是中心城区郊区新城成都各市区县主导产业又是什么

3,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以及

1同心圆模式。特点:由内核向四周扩展。主要由地租因素形成。2扇形模式。特点:功能区沿着交通线被分割开来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主要是交通因素影响着。3多核心模式。特点:出现不同的新核心。(主要是后发展起来的城市它的等级变高)影响因素很多了。像是交通啊,市场啊,人口增多啊什么的。
小题1:cd 小题2:bd 试题分析:小题1:由图可知: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西南和北部都有;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南部和东南部,靠近科研文化区;外来主要分布在轻工业区、商业区周围,近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业;整个城市空间结构形态集中团块状,而不是放射状。选cd正确。小题2:地租价格呈扇状由内向外递减,a错;高地价区位于人口、设施密集的老城区,b正确;外来主要分布在轻工业区、商业区周围,位于城市边缘,轻工业、商业就业人口区更近城市中心,地价高于外来人口生活区,c错;科研文化区环境好,无污染,地价高于城市新开发区,d正确。选bd正确。
同心圆 属于单个中心型城市

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以及

4,关于城市的空间结构解析

1、集中型形态: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这种类型城镇是最常见的基本形式,城市往往以同心圆式同时向四周扩延。主要城市活动中心多处于平面几何中心附近,属于一元化的城市格局,建筑高度变化不突出而比较平缓。市内道路网为较规整的格网状。这种空间形态便于集中设置市政基础设施,合理有效利用土地,也容易组织市内交通系统。 2、带型形态:建成区主体平面形状的长短轴之比大于4:1,并明显呈单向或双向发展,其子型有U型、S型等。这些城市往往受自然条件所限,或完全适应和依赖区域主要交通干线而形成。 3、放射型形态:建成区总平面的主体团块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包括指状、星状、花状等子型。这种形态的城市在一定规模时多只有一个主要中心,属一元化结构,而形成大城市后又往往发展出多个次级副中心又属多元结构。这样易于组织多向交通流向及各种城市功能。 4、星座型形态:城市总平面是由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主体团块和三个以上较次一级的基本团块组成的复合式形态。最通常的是一些国家首都或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在其周围一定距离内建设发展若干相对独立的新区或卫星城...
搜一下:关于城市的空间结构解析

5,未来成都会发生哪些变化将打造4个小城市

可能是一个靠海,一个靠内陆吧
2016年成都出台了 “城建攻坚2016年度计划”,目的是进一步优化成都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将中心城区功能品质整体提升。那么,计划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一、集中打造4个小城市和10余小城镇一味的追求“大城市”只会让公共资源不断严重不均,各地区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城市本身的负荷超重,所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该首治“大城市病”。2016年成都市全年力争完成800亿元投资,继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继续构建和打造8个卫星城与中心城的半小时交通圈,集中打造4个小城市和10余个小城镇,提升33个全省“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完成第一批30个“互联网小城镇”建设。二、“北改”重点推6大片区改造天府新区也会加快建设步伐,2016年计划完成230亿元的投资,提升府新区产业承载能力和服务配套功能。1、交通配套计划2016年将完成国际展览展示中心周边“成熟街区”打造,计划在2016年底实现50条公交线路,完成600公里的里程,另外,重点推动金牛坝、火车北站等6大片区旧城改造,2、医疗配套加快建设天府商务区国际医学中心,开工建设省二医院天府院区,做好前期准备。3、教育配套加快建成天府商务区成都七中等9所学校和幼儿园。4、商业配套建成投入使用广都等5个社区商业服务综合体。5、棚户区改造加快人北棚户区等改造。三、海绵城市建造2016年计划建立建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并完成78亿元的投资。1、在以下区域建成海绵城市示范单元:耿家巷、曹家巷、新成华大道铁塔厂等棚户区、城中村。2、建成圣灯公园等一批海绵型公园绿地。四、建设智慧城市2016年成都市将计划完成投资35亿元来建设智慧城市。具体项目包括:建设国内一流、三网融合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全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建设,建设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扩容工程。五、地下管廊与道路改造同步2016年成都市为了使综合管廊的维护更加方便,将推进综合管廊建设试点。计划完成11亿元的投资来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及周边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各自独立成网的综合管廊系统。(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03-01,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买新房,就上搜狐焦点网

6,成都现代田园城市是什么

一个核心思想   成都要建设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本质上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核心思想的新型城市。   四个基本要素   成都要建设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包含世界级、现代化、超大型和田园城市四个基本要素。   六个具体特征   成都要建设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有六个方面的具体特征:   一是田园式的城市形态,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乡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既有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强大的现代化功能,并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全域成都继而在成都经济区范围内形成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二是国际性的城市功能,在建成西部“两枢纽、三中心”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基础上,成为国际性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   三是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辐射带动西部乃至全国,进而融入世界,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四是社会和谐,城乡二元体制全面破除,城乡居民享有更充分的社会福利和更有力的权利保障,具有很强的幸福感;   五是人与自然和谐,“山、水、田、林、城”融为一体,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六是基础设施现代化、智能化,城乡贯通、配置均衡、功能完善。   总体而言,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未来的成都将是一座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城乡繁荣、产业发达、居民幸福、环境优美、文化多样、特色鲜明、独具魅力。   “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为稳步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成都市委确立了“三步走”战略部署:   近期目标是用5~8年将成都建成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为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的示范区和高端产业集聚、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   中期目标是用20年左右初步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争取进入世界三级城市行列;   长期目标是用30~50年最终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争取进入世界二级城市行列。 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全域成都城乡规划。科学规划是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也是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基础。   二是加快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建设。枢纽和中心建设,是成都建设国际性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   三是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实施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是实现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目标的关键,也是出路所在。   四是大力促进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应当是城乡居民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五是进一步扩大开放。要实现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构想,以成都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不开放,没有希望。不充分开放,也没有希望。

7,成渝经济区发展带的空间分布特点

近日,宽领域,纵深,多层次的高层次活动,以促进四川和重庆的发展,互动频繁开展,呈现出经济区域在四川和重庆的机会即将到来的形成。四川,重庆,分别在西部人口最多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总量只有直辖市,各种现实条件和历史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加快川渝经济区的形成。成都和重庆在西部城市中只有两个三个区域中心,其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第一,在西部城市,附近的城市,近300公里空间距离,是典型的西部以及国内双子城。成渝地区也是人口最密集的西部,最集中的行业,地区最高的城市密度。成渝高速公路轴线,北翼和南翼轴,成都,遂宁,南充,合川,简阳,资阳,内江,永川,自贡,宜宾,泸州,江津,重庆等城市的分布,构成了成渝经济圈的形成和城市群和交通网络运营商的发展。成都和重庆城市的互补性很强的经济性。成都在科技,金融,商业,文化和教育有小城市成都平原区域优势明显,并在促进辐射的重要作用。在重庆,更高的产业层次,强大的生产基地是一个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西南,华东和武汉城市圈西南可以联系到大海和通过南(宁)的(男性)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为中国西南地区连接中部和南部中国的枢纽。成渝地区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区域已经存在,但作为一个经济区域,但还没有进一步增长,成渝这个城市一直难以双子座融合成一体。对于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凭借这两个城市之间的成渝地理相近,优势互补,为畅通分工的紧密合作关系的形成有利的条件是比竞争对手,比离散大得多大得多聚合。两市成渝经济分离可以把它单独,双方失去了很多发展机遇。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特征和成渝经济区的比较优势是不够的原因,以突出它的许多历史,政治和经济。历史上,文化上的差异,行政冲突往往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但是,对于被忽视机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缺陷的在其区域形成的。从两个方面经济区的形成机制:首先,政府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在跨区域经济区的管理,政府组织,规划的形成过程中,协调是必不可少的。由于行政区域界限可能导致行政要素和经济要素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只能通过政府间的协调解决。二是充分发展的区域经济自组织之间,即通过主要城市,空间集聚与扩散的城市,小城市和中心城市和小城镇进行,继续推进经济之间更广泛的经济腹地之间的经济活动物质和能量交换之间的腹地,实现结构调整,转换和功能的形式空间变化,自我诊断,自我完善,以适应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需求,实现空间要素的优化配置。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日益增长的区域经济自组织能力,形成更多。在这两种机制的形成方面的成渝地区还很薄弱。在一方面,成渝地区从来没有被设置为特定的高级别政府的规划区和一系列特殊政策的实施必要的行政监管和统一规划,促进成渝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圈;另一方面,一个重庆的城市空间互补能力弱,没有机制的区域自组织的形成。虽然重庆,成都城市规模,其中西,辐射和最大面积的影响小城镇,但之后的最前沿综合经济实力超过300公里成渝城市之间相隔,影响城市的范围实在太强大重叠或呈连续分布的空间。成渝铁路的建成,实现了两个城市之间流动的人口和货物,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空间运输成本,但时间成本仍高500公里的铁路线需要10小时以上。虽然建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两地(340公里成渝高速公路的总长度)和时间成本(只需3-4小时),但在准时公路运输,气象,方便,安全,舒适性和成本之间的空间距离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使成为一个主要的城际城轨地铁车辆很难。由于空间不足,无法保证可访问性有一定成渝通勤流的两个中心城市之间,从而形成密集的物流,资金流和交通沿线的成都,重庆,成都和重庆城市物质的轴信息流,因此,人员,服务及信息交换的特点是非常弱相互作用的空间。此外,成渝交通沿线城镇轴的数量虽多但规模较小,类似的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薄弱,难以形成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之间的中介作用。空间距离越长,流量的水平轴线不高,对轴的一个小点的大小,从而导致成渝线自组织区域经济活动的薄弱。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心和辐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密集的都会区为中心的城市,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增长的加速该区域的电势。著名学者于光远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主要的国际竞争未来既不是国家也不是企业,而是具有多种官能团或城市的大都市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大都市经济,这充分体现了城市中心的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显示出巨大的城市与城市,城市发展,并从产生的区域一体化协同效应的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以及对由此形成的经济发展潜力。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川渝经济区纳入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成渝经济区是指第一次进入视中央政府的领域,成都和重庆市政府的两个城市的经济一体化终于列入计划,这是城市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将进一步推动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成都和重庆的城市,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谋求更大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动,共生互补的形式要素市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化和环境综合发展相互融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渝经济圈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高层政府的规划组织。作为一个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空间范围跨越现有行政区域不可避免的,因此,成渝经济区的建设显然不能离开组织,特别是高层次的政府参与的市政府协调。 (2)两个城市之间的成渝快速交通通道的形成。成渝经济合并两个城市,互补的共生程度,是直接依赖于两个城市之间无障碍的空间,物流,人流,资金流,速度和信息流的强度进而形成。 (3)承接两个城市在川南成渝城市群发展形态之间的中介功能的空间相互作用。城市位于川南成渝中间地带的地理位置,两个城市之间。在塑造城市群在川南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发展中的四个城市呈现分工,密切合作,相互融合,互补发展趋势共生整合,将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激活城市发展,影响和成渝轴成渝线的变化和整合的产业集聚和载货空间,人口流动和信息,节省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从而提高成都和重庆空间相互作用的城市。
成渝(椭圆)城市群位于成渝地区,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两市为双核,以遂宁为成渝北弧中心城市,以内江为成渝南弧中心城市,以安岳为成渝直线中心城市和成渝几何中心城市;以成遂渝、成安渝和成内渝等交通线为纽带,包括四川的成都、遂宁、内江、资阳和重庆主城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因区域内的两大核心城市(成-成都市、渝-重庆市)而得名。成渝经济区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中国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成渝经济区天然气储量占全国的60%以上,铝土矿与硫铁矿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4以上,铜矿储量占全国的1/3,中材产量占全国材总产量的1/3以上,是全国最大的中材基地。区域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是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4倍,2008年,实现gdp14041亿元,占川渝两省市的79.8%、西部的24.1%、全国的4.7%。
文章TAG:成都市空间结构发展成都成都市都市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