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北特产有哪些土特产水果
中江柚。
引自福建的文旦柚系品种
中江柚,以独特的风味著称,属于文旦柚系品种,引自福建,首栽于永安乡,母树在中江永安乡场镇。
中江柚单果重2.5-3斤左右,倒卵圆形,金黄色,果上有油胞、芳香,果皮薄,可食比例大;果肉乳白微黄、脆嫩化渣、酸甜适度、汁多味美,营养丰富,有止咳,化痰,顺气,平喘的药用功能,可溶性固形物达11.6%,果实较耐贮藏。中江柚属于早熟品种,9月下旬-10月上旬成熟;树势中庸,易栽培,易丰产,一年栽,3-4年可试花挂果,6-7年可丰产,亩产可达5000斤以上。其缺点是易裂果,裂果率可达10-20%,故应选择6-7月份水源能解决的地方发展栽培
2. 河北的特产水果
开口杏,柑橘,小樱桃,黄金梨,酸枣,无花果,石榴。
3. 河北特产的水果
景县粉玍大是河北省衡水市景县的特产美食。景县粉玍大做工精细、口感好、份量足,深受当地人喜爱。
玍大(音ga da),这个怪怪的名字对一些人来说也许感到陌生,然而对衡水景县人来说,这却是他们很普通的一种传统食品。它是把绿豆汤和成糊状,在平底锅上摊成饼,烙一面,待熟后折叠成三角状或四角状,然后采用凉拌、炒、炖等方式食用。
景县人吃粉缶大的习俗已流传了五六百年的时间。永乐初年,一群以李姓居多的山西移民迁到离连镇不远的一个地方定居。这里土地贫瘠,李姓居民便以摊缶大(当地人将粉皮也归入其类)、做粉皮等买卖为生。他们摊了粉缶大去连镇、孙镇等集市上去卖,因做工精细、口感好、份量足,不久便远近闻名,人送村名缶大李。后来,缶大李逐渐演变成缶大庄。
数百年来,做粉缶大的技术由缶大庄逐渐传至邻近的焦庄、赵庄等村。吃粉缶大的习俗也逐渐遍及景县全境及毗邻的阜城县几个乡镇。相传,旧时京津地区售的粉缶大也是景县人制作的。粉缶大在历史上相当一段时期,是以景县特产的面貌出现的。
1981年景县地名普查时,缶大庄因系生僻字村名,又因该村已发展为苏、王两姓居多,遂改名为苏王庄。如今,苏王庄的村民早已不靠摊粉缶大为生。虽然时代变迁了,“缶大庄”人的谋生方式改变了,但他们吃粉缶大的习俗一直没变。每当逢年过节或来客人时,村民们都要做些特好的粉缶大,变着花样做成各种菜肴来招待客人。
像苏王庄一样,景县的大多数乡村也持续地传承着吃粉缶大的习俗。在景县乡间,经常会看到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卖粉缶大 的生意人。城里的蔬菜门市部也兼卖这种小吃。在景县的一些酒店,针对当地消费群体的饮食特点,采用现代烹饪方式,把传统的粉缶大做成许多颇具现代气息的地方特色菜,如糖醋粉缶大、醋溜粉缶大、缶大汤等,很受人们欢迎。一些景县人在衡水开的酒店也有这种地方特色菜,非常受顾客青睐。
景县金银花是河北省衡水市景县的特产。景县金银花又称双花,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木质藤本植物。景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大运河西岸。全境呈马蹄形,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2.5 ℃ ,年平均降水量554毫米。景县气候、土壤环境特别适合金银花的生长。
关于金银花名字的来历,禹州流传有这样一则故事。古代在禹州西部的伏牛山脚下,有一驿馆,驿馆边有一客栈,驿馆和客栈的对面是一家山货铺,山货铺的女主人叫忍冬,她有两个女儿,长的美丽大方,人见人夸。大的叫金花,小的叫银花。一年春节时疫流行,过往的公差和商贾都感染了时疫,个个一样的头疼发热,四肢酸懒,咳嗽流涕,浑身无力。大夫们用传统的方法治疗总是不见效,驿馆和客栈老板一筹莫展。开山货铺的女主人忍冬知道情况后,心想,自己以前也的过这种病,喝完用自己房后长的一种花所煎的汤就好了,何不让他们也喝碗这花煎的汤试试?她煎好了汤让女儿送到了客栈,商贾们喝完了,第二天便感觉浑身轻松,症状减轻,经过几天治疗大家都痊愈了。客栈老板如释重负。驿丞知道后,也向忍冬求药,忍冬煎好后让女儿们送去,公差们喝完也觉得好了许多,没几天就康复了。商贾和公差们打听到了忍冬母女的名字,他们纷纷向忍冬母女道谢,并打听用的什么药。忍冬母女如实相告,他们问这是什么树上结的花,忍冬母女说不知道,有人望着金花和银花两姐妹,灵机一动说:“干脆叫金银花吧!”从此,公差和商贾们走到那里就把忍冬母女给他们治病的故事讲到那里,金银花的故事便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