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成都市 > 宝瓶口,宝瓶口是如何开凿出来的

宝瓶口,宝瓶口是如何开凿出来的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9-23 01:12:45 编辑:成都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宝瓶口是如何开凿出来的

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但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爆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宝瓶口是如何开凿出来的

2,宝瓶口的作用

宝瓶口有节制水流的作用。宝瓶口同飞沙堰配合具有节制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关键。内江水流经过宝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在洪水期间,内江水位提升高过飞沙堰,洪水就进入外江流走,再加上宝瓶口对水流的约束,达到了防洪的作用。内水流进宝瓶口后,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余万亩农田。扩展资料:宝瓶口引水工程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宝瓶口

宝瓶口的作用

3,中国历史中都江堰宝瓶口的作用是什么

宝瓶口,是指 起“节制闸”的作用的河口,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人工开凿的一个口子,因它形似瓶口且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古蜀国杜宇称帝时期,丞相开明带领人民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岷江左岸玉垒山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称为"离堆"。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处于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滥成灾。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扩展资料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此外,都江堰一带还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宝瓶口

中国历史中都江堰宝瓶口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TAG:宝瓶口宝瓶口如何开凿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