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成都市 > 驷马桥,驷马桥的由来

驷马桥,驷马桥的由来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9-09 04:24:26 编辑:成都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驷马桥的由来

 驷马桥,又叫升仙桥。古时一车套四马,故称驷马,是贵族身份的象征。相传汉代司马相如赴长安求取功名途经此桥时,在桥廊上大书立誓:“大丈夫不乘驷马车,不复过此桥”。后来他功成名就,乘着“驷马”衣锦还乡,升仙桥就改名驷马桥了。  在成都,驷马桥应该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座老桥,虽然我们现在已看不到它过去真实的影子了。  驷马桥原名升仙桥,横跨在北门的沙河上。沙河是都江堰水系的一部分,因从凤凰山流过,秦汉时称之为凤凰水。河道弯曲,河水清澈,两岸遍生竹林和桃林,很有一番人间仙境之气。  成都地方志有这样的介绍:传说,汉代有一个名叫张伯子的人,他修炼道术多年,见到这番景象流连不舍,于是选中了一个地方,骑着他的赤纹虎飞升上天成了神仙。人们目睹了这一升天成仙的场面,一传十十传百,都焚香遥拜。又把凤凰水改成了升仙水,还在张伯子升仙的地方架起一道桥,叫做“升仙桥”。

驷马桥的由来

2,驷马桥属于哪个区

驷马桥街道,隶属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地处成都市北门出城重要通道,东邻府青路,与成华区府青路街道相邻;西临沙河排洪河,与荷花池街道相邻;南至府河,与青羊区草市街街道相邻;北抵沙河,与成华区青龙街道相邻。总面积2.8平方千米。1962年,设驷马桥上街街道。1981年12月,更名驷马桥街道。截止到2022年8月,驷马桥街道辖6个社区,街道办事处驻泰宏路9号。金牛区概述:金牛区,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中心位置位于北纬30.29°,东经104.32°,全区总面积108平方千米。截止到2022年8月,金牛区辖13个街道。金牛区是天府文化发端的根基,因境内的金牛坝而得名。区内有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遗址、有见证巴蜀文明与中原文化开放融合的金牛古道、有中国第一个科学考古发掘的地上皇陵前蜀永陵。老官山出土的汉代提花织机模型达到了蜀锦技术的巅峰,延续1000多年的九里堤开创了成都“两江环抱”的城市格局,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制造地净众寺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金牛区,百度百科-驷马桥街道

驷马桥属于哪个区

3,驷马桥的概述

上杭县驷马桥:杭城八景,“驷马樵歌”上杭县城西门外一里处有一座年近“千岁”的古桥——驷马桥。它始建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是闽西有文字记载最古老的桥梁之一。曾经是古代上杭、武平两县的主要通道,也曾是该县湖洋、上登、六甲等地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名曰驷马桥。有两条小溪在深陂汇合之后,流经此桥而注入汀江。古桥上建筑精致,周围寥廓江天,绿树成荫,风景十分秀丽,来往的行人都乐留憩息,赋诗对歌,有着“驷马樵歌”的美誉,为当时的“杭城八景”之一。驷马桥几经风雨,多次修复。据《上杭县志·桥梁·古桥》记载,该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是目前上杭县境内有文字记载最古老的桥梁,立木为梁,原名为“通驷桥”,后不知何因被毁。明永乐九年(1411年),上杭名士周永定热心公益事业,率族人捐资重建,花费银子1840锭,重建驷马桥,并在该桥的桥面上架设房屋,立祠祭佛,后又再捐银子500锭,在桥的东侧买地建屋,在桥的西侧筑路,派专人看管。明景泰元年(1450年)驷马桥再遭水毁。明成化十年(1474年),时任上杭知县的肖宏派人督工重建,在桥上立了40根石板。民国二十年(1931年),桥上的亭阁又为一场暴风雨所毁,但桥梁结构却依旧无损。又据《上杭县志·桥梁·古桥》记载,驷马桥的整体是用长条的石块铺砌而成,长31米,跨度5.2米,桥高5.6米,桥面宽7.5米,桥台基础是用大松原木埋没至水面,至今松木还完好无损。近年来,由于驷马桥的周边地区得到开发,原来古桥下的河道两旁也修建了新的防洪堤。当地群众就在原来石桥的基础上对桥体进行重新修整,安装了新的栏杆等,并在驷马桥的南面数百米处又修建了一座新的仿古式石桥,与它遥相呼应,为这座饱经沧桑的古桥平添了几分新的景致。“古道飞虹话沧桑,樵歌美景留岁月。”如今,驷马桥的旧有模样虽然已经改变,但它却依然为周围的群众提供着便利。成都驷马桥:“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见证千古爱情佳话的励志之桥,位于成都北门高笋塘外百米的沙河上横卧着一座小桥,它就是古今闻名的驷马桥。往北过桥是个三岔路口,直行便是驷马桥街,右拐则叫驷马桥路。驷马桥路东连成都火车东站、二仙桥和成都理工大学,路旁有著名的驷马桥水果批发市场,成都人吃的新鲜水果十有八九来自这里。而驷马桥街则是北上的通道,老川陕公路的起点,街头的重要标志是成渝铁路横架在公路上方,所以人们说这里是成都最早的立交桥,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形成了今天的基本格局。而驷马桥本身则是沟通驷马桥街、驷马桥路和解放路的必经之地,从地理上说,它真是成都北大门川陕路上的要冲。驷马桥原名升仙桥,因桥下的河水名升仙水,即今日之沙河。《华阳国志》说:“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桥,汉代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于是后人便取司马相如题字之意,将此桥更名“驷马”。其实司马相如第一次出川归来时并没有实现他的诺言,因他是蜀中大才子,汉赋风骚的一代文豪,又与卓文君有千古风流韵事,人们故意忽略了他曾经的困顿。司马相如,字长卿,幼年好读书,且善舞剑。因仰慕蔺相如之为人而更名。司马迁对他这位本家颇为偏爱,用了很大的篇幅来给他立传,但对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婚姻却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文字。据《史记》叙述,司马相如初到长安后,因汉景帝不好辞赋而受冷遇,仅赏了个武骑常侍之职。相如只好托病辞官,结识邹阳、枚乘、庄忌等文人并一同成了梁孝王的食客。但不久孝王死去,相如失去靠山,只好怏怏回到故里,哪敢奢求什么高车驷马?临邛县令王吉乃相如好友,相如虽暂寄居其门下。可终究不是长计,于是二人合力上演了一出“双簧”。临邛富豪们不知司马相如有多大来头,纷纷想巴结。相如便由此获得了进入全国首富卓王孙府宴饮的机会。席间以一曲《凤求凰》挑动了卓氏之女文君的芳心。卓文君最终与风流倜傥的司马相如私奔而去。回到成都,文君才发现,相如除了一辆车以外,整个就是个“家居徒四壁立”的穷书生。为了生计,文君再次回到临邛开间小酒吧,演出了被传为千古美谈的“相如涤器文君当垆”的故事。家财巨万的卓王孙老脸终于挂不住了,在亲友的劝说下,只好给钱百万、仆僮百人以及大量的陪嫁衣被财物。司马相如带着娇妻美女荣归故里,加之那篇《子虚赋》使皇帝龙颜大悦,竟然感叹:“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相如终于再次应召进京。这回他的底气足了!果然几年后,司马相如被任命为中郎将,两次出使西南夷。回到成都岂止是高车驷马,而且是“令蜀太守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成都人都为之而有光,卓王孙更是置酒肉相迎,暗自庆幸当年没有把事情做绝。到唐代,岑参还专门写了《升仙桥》诗:“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不过,升仙桥改名驷马桥应该是宋代的事了。北宋时期,成都知府京镗在府河上重修了一座桥,他以为那里就是司马相如当年题字的桥,便将重修的桥更名为驷马桥,还煞有介事地写了篇《驷马桥记》。京镗闹了个千古笑话,却也给成都留下了两座驷马桥的名称。

驷马桥的概述

文章TAG:驷马桥驷马桥由来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