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市总体城市设计个人建议,成都银泰城的总体规划有哪些想考虑投资

成都市总体城市设计个人建议,成都银泰城的总体规划有哪些想考虑投资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1-10 21:56:57 编辑:成都生活 手机版

1,成都银泰城的总体规划有哪些想考虑投资

银泰城的规划,成都银泰城有5A总部写字楼、购物中心、公园式主题商街、阿里巴巴西部基地······将会打造成为是一个购物、餐饮、配套、娱乐、休闲等业态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商业投资是需要一定耐心的,看前景很重要,买了第二天就让你赚的满钵满盆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想要入手的话,多了解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买成都银泰城的商铺怎么样?大家来说说意见 成都银泰城的商铺马上要开盘了,我对银泰城的商铺也非常感兴趣,做房地产开发的叔叔对成都房地产市场还是比清楚,给我分析说,像成都银泰城这种投资型的小型商铺,满足了城南年轻人的生活需要,另外,产品的物业类型多种多样,填补了大源的必需产品。由于现在大源还处于开发阶段,未来五年将是入住率上升的高峰期。所以说买成都银泰城的商铺升值空间肯定有。

成都银泰城的总体规划有哪些想考虑投资

2,论述题 1试举例评价你所熟悉的城市的总体规划或详细规划的得与失

第二题 比如法国凡尔赛宫 西方古典园林以规则式园林为主,园内的山水树石,出于理性主义哲学的主导而表现一种“理性的自然”和“有秩序的自然”。 1960年后,英国很多中产阶级在私人住宅中,根据主人的不同爱好及年龄,创造了各种小花园,如微型岩石园、微型水景园、花境、小温室等,并相应地培育了与这些微型植物景观相适应的低矮植物材料,这些植物被修剪成各种几何形体和鸟兽图案,体现着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进入18、19世纪,一些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开始到国外搜寻植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渴望自然、回归自然、创造自然的植物景观已成为趋势和潮流。一些国家在植物造景时常喜欢大片栽植同一种类的植物,以体现“量大就是美”的原则;一些国家对园林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公园或风景点,而是从国土的规划开始就注重植物景观了。 广场中园林上的应用 希望对你有用

论述题 1试举例评价你所熟悉的城市的总体规划或详细规划的得与失

3,关于城市规划方面的问题

武汉市城市规划总体:构建城市圈--都市发展区--都市核心城三层次的规划框架——区域内建设产业联盟,形成武汉至孝感、仙桃、黄石三个产业集聚带。市域内以长江为脊,两翼沿江拓展,东西横轴整合,构建以水系生态网为基质,以组团城市带为基本框架的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合理发展。主城进一步提升功能,在滨江地区建设现代化的高端服务设施,形成辐射中部的强大功能聚核。 1、区域联盟、产业三带延伸 以吴家山、武汉新区、光谷为辐射极,形成武汉至孝感、武汉至仙桃、武汉经鄂州至黄石三条产业发展轴,成为未来武汉与城市圈进行产业链接的主要轴向。 2、水城交融、轴网有机疏散以武汉城市地区为主体,明确武汉都市发展区的概念和范围,以复合型的交通和基础设施走廊为支撑,构建以城市组团为基本结构的发展轴,以均匀分布的水系生态网为基质,总体形成轴网交融的空间发展框架,引导都市发展区有机疏散拓展。3、长江为脊、两翼顺江而展 以顺江发展为主导,构建两条顺江而展的城市拓展轴。4、滨江为核、山水横轴相连以长江为脊,两岸对称、一体发展的格局应需要倾力打造一个濒临长江的强大聚核,充分发挥江汉路、汉正街、永清、武昌临江、沙湖等滨江地区的空间优势,实现中心服务功能的高端化,在两江交汇处聚集形成强大功能集核。同时逐步拓展汉水-武珞路垂江横轴,将汉江两岸、滨江城市核、鲁巷等中心功能区有机连为一线,形成武汉市的“服务轴心”。面临的问题:相对分散的城市发展空间;圈层蔓延的空间拓展态势;三镇关系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仍显分散的城市中心格局。完善目标设想:体现科学发展观和“精明增长”的理念,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历史沿革、交通产业发展、生态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建议采取“两轴三城、多核放射”的城市空间优化战略。武汉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城市地区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应构建一个有机、持续生长的空间发展框架。建议采取“顺江亲水、三轴拓展”的都市发展区结构模式。应该突破分散、蔓延的圈层式扩展模式,轴向拉开框架,采用带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建议采取“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的发展设想。

关于城市规划方面的问题

4,谁有四川省的十二五规划建议

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四川要打造西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关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和水运规划都要修编。高速公路:1、建设巴中至万源高速公路,这样可以形成成都—巴中-万源-安康-西安的出川通道;2、建设宜宾—毕节—贵阳高速,这样可以形成成都—宜宾—贵阳—广州的出川大通道;3、建设乐山—西昌高速,这样形成成都—乐山—西昌—昆明的出川大通道;4、建议建设南充至达州直线高速,这样行成成都—达州—万州—宜昌—华东的出海大通道;5、建设马尔康至康定高速公路;6、建设马尔康到雅安高速公路;7、建设环成都经济区高速公路;希望将上述7条高速公路纳入国家和四川省高速公路规划网并尽快建设。高速铁路:1、建设成都-巴中-万源—安康—西安高速铁路;2、建设成都-自贡-泸州-尊义高速铁路;3、建设马尔康至康定高速铁路。希望将上述3条高速铁路纳入铁道部中长期建设规划网并尽快建设。机场:规划建设成都金堂第二国际机场,以及配套的高速公路和轻轨,并纳入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方案。水运:重点建设乐山、宜宾、泸州三大码头。能源和工业:规划建设四川核电项目,大力发展石化和汽车产业,建设成都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城市建设:修编成都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双流、郫县撤县设区,加大旧城改造,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公交,大力发展绵阳科技城和攀西资源产业。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出口加工贸易,争取多引进外国驻蓉总领事馆,争取2015年前实现15家外国领事馆,争取多开国际航线,特别是实现直航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金融:大力发展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多引进点外资品牌,做大做强四川本地的金融品牌,建设成都西部金融中心,争取在成都搞本币离岸试点,多引进设在成都的总部基地和区域总部。教育力争西南交大、西南财大进入“985”工程,力争西南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进入“211”工程。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医保覆盖面,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畅通工程要持续不断。
公众可通过4种渠道建言 请参见腾讯新闻 http://cd.qq.com/a/20101211/000002.htm

5,如何提高城市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它是一项为城市长远合理发展奠定基础的全局性工作。它是在城市发展纲要基本明确的条件下,在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城市总体布局要力求科学、合理,要切实掌握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按照城市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城市发展做出足够的预见。它既要为城市远期发展做出全盘考虑,又要合理地安排近期各项建设。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布局将会促进城市建设的有序性和带来经营管理的经济性。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发展而形成的。通过城市建设的实践,得到检验,发现问题,修改完善,充实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规划布局也是不断发展的。例如社会改革和政策实施的积极作用、科学技术发展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的改进与提高、新资源的发现与利用、能源结构的改变与完善等等因素,都会对城市未来的布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一个成功的培训项目源于科学合理的项目策划,科学的项目策划又源于对培训市场需求和施教机构内部资源的充分认识和有效整合,这种认识和整合又必须运用行之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需求调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分析整合内外部的资源,用分析的结果去实现培训市场机遇与施教机构自身优势的优化配置。需求分析是培训策划的首要环节,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课程计划的前提条件,也是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是搞好培训工作的关键。通过获得学员与培训有关的信息,加强教师与学员的信息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考虑到组织需求与个体需求的差异,为了使需求调查覆盖面更广,更具有针对性,更加直接,我们将需求调查分为两个阶段:一、项目联络初期通过主办机构的相关处室了解到的相关需求,作为设定项目初步方案的依据,这也是日后与主办方沟通的主要事宜。在此阶段,只要时间允许,我们会要求对方将此方案转交相关业务处室或相关的培训对象,请他们对该方案提出改进意见。通常经历反复的协商后,落实项目的实施方案,但此时的需求调查虽然比单纯跟教育处了解的需求要详尽,但由于工作内容和责任心的限制,调查的覆盖面还很窄。

6,如何提高城市总体规划可实施性可操作性

记得2012年的时候同济举办过一次规划学会,会议最后一天举办了一个自由论坛。题目叫“如何做控规”,王富海院长做了一个同题的开篇报告,报告的内容很多可以解答你这个关于总规的问题。 首先呢,我们应该搞清楚城市总体规划到底应该干什么。现在很多城市在做总规的时候给予总体规划太多的任务,即研究城市发展的各个问题,又做城市的空间、设施 、生态、经济等的具体布置。以至于编制的时候无法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做出来的东西成为后续下层规划编制的障碍,以至于管理中乱象丛生,效力不足。 现在的总体规划。特别是特大城市的总体规划,逐渐从具体的空间布局中解脱出来,转而研究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区域关系的战略布局。并根据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区域建立不同的规划编制体系及管理制度 。从编制体系中做成改变,我以为是很好的提高总体规划可实施性的方法。 说的笼统而学术点,结合前辈们的经验,笔者认为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可实施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 做因地制宜的规划: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研究对象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结合其在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结合政策愿望等人为因素,科学的判断其城市性质,确定其发展方向、发展时序以及战略战术。 2. 从蓝图愿景式的总体规划进化为动态发展式的规划:以前的城市总体规划往往为城市规划一个蓝图愿景,这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是行不通的。城市总体规划应该在把握城市核心目标的同时给予规划区多样的自由的动态发展空间,以提供城市根据当时当地的资源、时局而自由生长的空间。像国外的一些土地分类标准中就使用了“白空间”的概念,给予其动态变化提供土地资源。3. 完善公共参与的机制:在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制度上应该完善公共参与的机制。城市规划是种复杂的资源调配行为,只有结合大众的意见才能使其编制更加完善、管理更加科学。4. 从程序理性走向实质理性:城市总体规划不仅是种规划编制成果、城市发展蓝本,还是具有法律效益的管理规定。其法律性,决定着其必然的程序理性。然而过分严格的程序理性,造成了规划编制审批制度的严重滞后性,很多城市因此而长期处于总体规划未通过的裸奔状态。更别提总体规划的可实施性了。所以完善公共参与机制、充分调动群众智慧、提高管理者的业务水平,突破现有的程序束缚,使总体规划更关注与其本身的编制内容而不是审批程序,是提高城市总体规划可实施性的必然前景。5. 充分研究城市规划实施的动力机制:中国的城市规划行为是政府与市场多方行为。地方不同其实施动力也是不尽相同的。很多城市的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没能充分考虑城市规划行为的动力机制,以造成其规划的概念想法无法在具体的建设发展行为中开展起来。所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该为其发展目标做充分的动力机制分析研究,并提前保证其动力来源的可靠性,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发展方案,以保证其规划成果具备可操作性。
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是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法定规划,具有法律效力,有严格的编制、审批、修改、监督的流程和要求。城市设计不是法定规划,其内容要求相对灵活,设计范围可大至整个城市,也可小至单个地块,甚至建筑,偏重于城市空间形象的组织,是对法定规划的完善和补充。

7,我市在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方面主要有哪些方面的思考

参考一下:关于改善 城区公共交通拥堵状况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大力推进“两基地一中心”建设,国民经济呈现跨越发展态势,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榆林中心城区面积已扩展到5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42万,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提升。新的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第四版)正式批准实施,人口规模近期50万、远景100万,城市规划区221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400平方公里的晋陕宁蒙区域中心城市框架全面确立。但是由于榆林城区规模的扩展,人口和车辆的急剧增加,在城区主要路段和特殊时段出现了堵车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加之城区公交基础设施和规划道路相对滞后,车辆拥堵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切实改善城区交通状况,缓解公交停车及长途客运站建设瓶颈,进一步健全城市交通体系,我们对榆林城区交通状况进行了充分调研,现报告如下:一、城区公共交通现状(一)基本情况。我市主城区有常住人口42万,加上流动人口约有55万人左右,城区现有各类机动车58600余辆,其中汽车约27600余辆,有摩托车、三轮34000余辆,有非机动车约8万辆左右。...参考一下:关于改善 城区公共交通拥堵状况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大力推进“两基地一中心”建设,国民经济呈现跨越发展态势,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榆林中心城区面积已扩展到5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42万,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提升。新的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第四版)正式批准实施,人口规模近期50万、远景100万,城市规划区221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400平方公里的晋陕宁蒙区域中心城市框架全面确立。但是由于榆林城区规模的扩展,人口和车辆的急剧增加,在城区主要路段和特殊时段出现了堵车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加之城区公交基础设施和规划道路相对滞后,车辆拥堵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切实改善城区交通状况,缓解公交停车及长途客运站建设瓶颈,进一步健全城市交通体系,我们对榆林城区交通状况进行了充分调研,现报告如下:一、城区公共交通现状(一)基本情况。我市主城区有常住人口42万,加上流动人口约有55万人左右,城区现有各类机动车58600余辆,其中汽车约27600余辆,有摩托车、三轮34000余辆,有非机动车约8万辆左右。区外车辆进入榆林市区的车辆日流量近10000余辆。近年来,随着我市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城区总体市容环境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但城区内车辆行驶无序、乱停、乱放等现象还屡见不鲜,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已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建立以人为本的城区公共服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已成为十分迫切的社会问题。(二)长途客运站。榆林城区现有两个汽车客运站,一个是位于榆阳中路的榆林汽车站,另一个是位于迎宾大道的榆林汽车站客运北站,都隶属于市恒泰汽车运输集团公司。榆林汽车站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榆林最大的汽车客运集散地,主要经营发往榆林以东、以西、以南的客运车辆,日发送旅客8000多人次,多年来虽多次进行改建扩建,但由于有效使用面积较小,停车场地紧张,致使站内设施及综合服务功能落后,与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且该站所处位置已成为榆林经济中心,人口密集,车流量大,交通拥堵严重。2007年为了缓解榆林汽车站停车场地紧张和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市恒泰汽车运输集团在迎宾大道旁租赁官井滩村15亩土地,建设榆林汽车站客运北站,主要经营发往榆林以北及过境客运车辆,暂时缓解了榆林汽车站的运输压力和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但该站面积狭小,综合服务功能有限。(三)城市公交。目前,榆林城区有公交线路13条,营运里程187公里,有公交车196部,长途客车350辆,共有出租汽车公司9家,出租汽车998部。2009年榆林公交共完成公交客运量8912万人次,运营里程达741万公里,车厢服务合格率98%,正点率97%,乘客满意度96%。出租汽车完成客运总量2000万人次。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公交站场设施落后。各条线路公交车基本没有场站设施,处于“马路”作业状况;二是公交线网布局不完善、站点设置不合理,部分区域公交吸引力较低。按照建设部每万人拥有12标台公交车辆的部额标准,建成区人口以42万计,中心市区应有公交车辆480余部,而榆林市公交公司目前拥有车辆还不到标准的三分之一;三是车况较差。现有车身太短,座位太少,空间狭窄,高峰时期非常拥挤,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四是从业人员素质层次不齐,服务水平低下;五是公交建设财政投入较少,社会效益得不到显现。二、对策建议结合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公交、长途客运站及城区交通拥堵的对策建议:(一)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推进公交及长途客运站建设。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区公交和长途客运站建设已明显滞后,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按照榆林市人民政府2010年第36次专项问题会议《关于榆林城区汽车客运站及公交车站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精神,加快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建议加快启动城东、城南、城西、城北长途客运站及公交车站建设,达到长途客运和城市公交无缝交接,方便旅客,实现市政府“一年内缓解城区交通拥堵,三年内从根本上解决城区交通拥堵问题”的目标任务。同时,制定出台具体的《榆林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确立城市公交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给予公交企业财政补贴,鼓励群众乘座公交车,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二)合理改造城区十字路口,提高车辆通行能力。目前由于主城区的人民路与文化路、人民路与长城路、榆阳西路与长城路、榆阳西路与常乐路、榆阳西路与航宇路、文化路与保宁路、文化路与青山路、文化路与柳营路等十字路口直行车辆与右转弯车辆共用一条道路,一些直行的车辆遇红灯等候放行时占据了右转弯车辆的去路,导致许多右转弯的车辆也被迫排队等候。这样,直行车辆与右转弯车辆混在一起,往往一排就是一长溜,塞车现象几乎天天发生。经对比分析,建议对新老城区容易发生拥堵的各十字路口处四面路牙石(人行台阶)进行放大弧度优化改造,即在上述各个十字路口附近的直行车道右侧改造路牙石,再增辟一条右转弯车道,以减少右转弯车辆“被排队”现象。同时,可以拆除十字路口处约30米绿化带,增加通行车道。(三)完善公交集散系统,配建公交服务设施。随着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流量的不断增加,现有交通站点已不能满足市民正常出行的需要。加之目前城区道路没有港湾式停靠站,公交车或出租车仍在行车道路上下客。没有出租车固定行程点。由于出租车固定行程点设置过稀,即招即停现象普遍,加剧了交通拥堵。本着既方便市民出行,又减少城区交通压力的原则,建议兼顾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加强对公交车的管理,规范发车、行驶、停靠秩序,为市民出行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二是公交线路设置的站点,必须设置港湾式候车站,方便车辆通行,减少造成后面车辆速度滞缓的现象;三是在城郊结合部位设立短途客运站,限制部分客运、货运车辆进入市区。取缔非法营运的残疾人三轮车和“摩的”和三轮货运车辆,有效控制交通总量,减轻道路拥挤程度;四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方便出行。加快出租车、扬招点的建设,在客流密集的车站、宾馆、医院如大型超市以及人流频繁的学校、商店、住宅小区出入口设立规范的候车站点。并尽快建立出租车区级调度中心,开展预约叫车服务。(四)优化人行道路,理顺人行秩序。城市要发展,道路交通要畅通,必须调整现有交通结构,改变原有的混合交通方式,确立立体交通思路,建立立体交通模式。建议近期内在新建路一完小门前、市一中、南门口和长城路人民路路口、广榆路路口建设人行过街天桥,加强对长城路古城市场门前和新楼巷过街天桥的管理,分流过往行人,缓解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混行的矛盾,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五)打通城区主干道路,完善路网结构。现有城区内的道路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等因素要拓宽改建有一定难度,但瓶颈路段一定要下大决心,以人为本,打通文化路两端延伸、长城南路延伸、建榆南路、榆林大道、榆阳西路、开光路大桥和北环路等瓶颈断头路,启动建设开发区与上郡路两座连接大桥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同时,提高城区道路等级、按功能实行机非分离,主要道路交叉口要增设分流车道,疏导交通流量。从规划先导上,保证交通畅通,提高城市文明形象。(六)优化完现有公交路线,减少公交盲区。榆林公交除了线路少,路线分布也不合理,基本上城市次干道都不覆盖,增加环线公交,开通南北、东西快速公交,方便市民出行,尽量服务公交盲区,因此,建议对城区公交线路进行优化整合,并增加线路和车辆,减少公交盲区,实现公交与长途客运车辆与的无缝换乘,方便群众出行,提升公交服务功能。(七)完善交管信息平台,强化城区交通管制。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交通管理难度日渐加大,建议加快完善城市交管设施,强化交通管理手段,积极引进和购置先进的灯控、遥控、电子眼等设备,提高交警快速处置交通事故能力,加强机动调控能力。同时,交警部门要借助即将建成的道路交通智能化管理平台,实施对动态交通的全天候监控和指挥,以及对交通违法行为的非现场执法,有效规范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道路交通管理格局。(八)加快建设城区停车场,解决城区停车难。仅考虑单行、分道来解决行车拥堵问题,而不考虑停车场建设,将制约城区商业发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因此,建议城市规划、建设部门要将停车场的设置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到依法规划、严格验收,在城市中心、商业区、居民区、宾馆酒店建设停车场,有足够的停车空间。同时,要恢复挪作他用的已建停车场的停车功能,切实解决城区停车难问题。(九)优化城市服务设施布局,分化城区人流、车流。目前,榆林主要的医院、学校、商场大部分集中在步行街、新建路和长城路主城区,形成密集的人流和车流,造成交通拥有堵,而其他区域服务设施相对滞后,车流较少。建议:一是对城区人流量大的医院、学校、商场进行合理优化布局,在主城区以外增加幼儿园、学校数量,将二院从步行街迁往西沙商务区建设,在红山规划建设榆林三院和高级中学;二是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企业在西沙、东山、红山、开发区建设大型商贸中心,分解主城区交通压力;三是对现有中型以上的居民小区改造增加幼儿园、超市和社区医院等服务设施,对新开发居民区必须规划布局齐全的服务设施,大型居民区要规划小学方可建设,以此分化城区人流、车流,解决交通拥堵,方便市民。
文章TAG:成都市总体城市设计个人建议成都成都市都市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