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市茅草屋图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既是诗人在成都生活的境遇也是他多年贫困

成都市茅草屋图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既是诗人在成都生活的境遇也是他多年贫困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1-05 11:51:53 编辑:成都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既是诗人在成都生活的境遇也是他多年贫困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被子盖了很多年,屋里到处漏雨,最能说明杜甫生活的贫困。这也是诗人在成都的真实生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了杜甫无比宽广的胸襟彼时的他已经穷困潦倒了但是还在全天下的读书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既是诗人在成都生活的境遇也是他多年贫困

2,关于成都市杜甫草堂的介绍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杜甫当年来到成都时,觉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自己建立了杜甫草堂,由于当时贫穷,他还写了不少诗来向当地的社会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块宝地,便依溪建。

关于成都市杜甫草堂的介绍

3,杜甫写成都草堂的诗句有哪些

杜甫写成都草堂前的春景的《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像是四幅图片,颜色有“黄”“翠”“白”“青”,镜头有近中远景,黄鹂在柳树中啾鸣是特写,白鹭飞上青天是中景,窗户嵌套的西岭雪景则是远景,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带些想象,有蒙茏色彩了。PS:成都杜甫草堂:杜甫在战乱流离成都期间,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居住。他在这里居住了的4年期间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写下240多首诗篇。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的。
原文是:“诗歌百姓,常泪湿单衣,杜老永难老;已住草堂,愿民栖广厦,甫心乃赤心。”其下联中所蕴涵的杜甫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翻译:“我哪里能得到千万间宽敞明亮的房屋来容纳天下贫苦的饱读之士开心的在一起钻研学问”选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hēi)。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è)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gān)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shà)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写成都草堂的诗句有哪些

4,关于杜甫草堂的资料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为“诗圣”。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240多首诗篇。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北宋以来,就有人在诗人故居处建园立祠,供人瞻仰。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而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包括“大廨”、“诗史堂”和“工部祠”等建筑在内的一所优美的园林。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草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工部祠”内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草堂图”碑刻;后人把在四川当过地方官的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也塑像配祀祠内。“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和右边的“恰受航轩”,陈列着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种外文译本。 杜甫草堂内溪流环绕,竹木葱茏,亭台池阁掩映在花木丛中,是一处颇有特色的祠宇园林。 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到了成都,靠友人的帮助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北宋以来,在诗人故居处建园立祠,供人瞻仰。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存在了。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一所优美园林,总面积约20公顷。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塑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工部祠”内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草堂图”碑刻;后人把在四川当过地方官的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也塑像配祀祠内。“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和右边的“恰爱航轩”,陈列着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种外文译本。 杜甫草堂内溪流环绕,竹木葱茏,台池阁掩映在花木丛中,是一处颇有特色的祠宇园林。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去百度撒 有很多呢 比如:嘲笑

5,成都杜甫草堂风景描写

杜甫草堂漫笔 一条清碧亮丽的浣花溪环绕着草堂,那潺潺的流水把草堂四周洇润得花草葱郁而林木茂盛,弥散出雅逸的氛围和盎然的生机。我们这代人对于杜甫大都怀有特殊的情结,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曾是我们最初的文学记忆。对于杜甫的出生或终老之地,大多数人也许并不清楚,然而这“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草堂,却是令人向往的“诗圣”居栖之地。 秋阳映照下的草堂,泛出一层亮丽的金黄色光泽,使丝丝茅草显得富有质感。翠竹芭蕉依偎着土墙竹窗,留下了满壁绿荫,过滤了尘世的喧嚣。寂静的庭院中,随意地安放着粗糙而结实的石桌石凳,平添了温馨的乡居气息。那矮矮的竹篱上爬满了藤萝和杂花,在秋风中作着忆念故人的絮语。记得诗人在《堂成》中曾写道:“桤林碍日吟风川,笼竹和烟滴露梢。”一代大诗人的安身立命之处,竟是如此简陋而淳朴。唯其如此,草堂才能长存民间、情系桑梓、永驻青史。而多少华堂豪宫在当时是多么的风光张扬,而后却在历史的烟雨中泯灭。 步入草堂,我不由得放轻了脚步,唯恐惊扰了老杜的“诗思”。是呵,诗人一生穷困,怀才不遇,落魄江湖。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岁末,为避安史之乱,饱经离乱之苦的杜甫带着妻儿由陇入蜀,起初在成都西郊的一处古寺借住,靠旧友、时任四川彭州刺史高适接济。760年桃红柳绿的初春,友人在浣花溪边为他觅得了一处景色清幽之地便筑屋建房,但他此时已一贫如洗,其表弟王十五司马悉知后,雪中送炭,慷慨资助。为此,诗人在《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赀》一诗中,以十分感激的心情说:“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劳。” “半生落魄已成翁”的诗人,总算有了一处可以遮风避雨、属于自己的暖巢。尽管是有些寒酸而低矮的草堂,但诗人却十分满足与自赏,“背郭堂成荫白茅”,“野老墙低还是家”。为此,诗人在草堂内外作了诗化的安排经营,开辟了花圃、菜圃、药圃,筑起藤架,建了草亭,还掘井挖塘,颇具乡村田园的秀丽风光,成为诗人一生中最美的精神家园。在此他居住了近四年的时间,并创作了240多首诗,其中有不朽的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成为忧国忧民、博爱大同的千古绝唱。 泥地泥墙的书房中那张宽约一尺、长约三尺的矮小诗桌,上面放着一副笔墨和诗笺。一抹秋阳投射在砚池上,氤氲出缕缕墨香,桌角的一只粗瓷杯里还留着一些残酒。老杜在《寄题江外草堂》的诗中曾心情坦然地说:“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就在这张最普通的杂木诗桌上,老杜却创作出了中国文学史上那么辉煌的诗篇。遥想在那霞涌红日、花香拂郁的清晨,或是在那月照草堂、秋虫鸣唱的夜半,诗人与桌为伴,笔歌墨舞,诗笺上留下了多少华章佳作。难怪唐人韩愈在《调张籍》中直言不讳地讲:“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简介:

6,杜甫在成都草堂时的诗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还是雨脚如麻下个不停。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捱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杜甫写成都草堂前的春景的《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像是四幅图片,颜色有“黄”“翠”“白”“青”,镜头有近中远景,黄鹂在柳树中啾鸣是特写,白鹭飞上青天是中景,窗户嵌套的西岭雪景则是远景,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带些想象,有蒙茏色彩了.ps:成都杜甫草堂:杜甫在战乱流离成都期间,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居住.他在这里居住了的4年期间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写下240多首诗篇.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还是雨脚如麻下个不停。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捱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可以

7,青城山的民间传说

青城山的传说  梁时任预、李膺所着的《益州记》中说:“岗峦岭崿相连千里,上有仙都”。宋代《太平御览》引古书《玉匮经》中云:“黄帝封为五岳丈人,乃岳渎之上司,真仙之崇秩。一月之内,群岳再朝,六时洒泉,以代晷漏。一名赤城,一名青城都,一名天谷山,亦为第五洞天,宝仙九室之天。对郡之西北,在岷山之南,群峰掩映,互相连接,灵仙所宅,祥异则多”。这座被灵仙选中居住的仙都,且号为“五岳丈人”的就是青城山,它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西南十五公里处,距成都市六十八公里。史料载,青城山主峰海拔1800多米,周围五十里,有甘露芝草和天池醴泉。    青城山在历史上有诸多的称谓。先秦时期称为“清城都”、“丈人山”,秦时称作“渎山”,两汉和三国时称为“汶山”或“天谷山”,两晋、隋唐直至开元十八年前称为“清城山”,后称“青城山”。关于“丈人山”的称谓,还有一个与仙人有关的故事,载于宋朝张君房所着《云笈七签》卷七十九。黄帝时期,黄帝因与北方的蚩尤作战时总是不能取胜,便来到青城山向仙人宁封讨教。宁封教黄帝以龙趼飞行之术。后来,黄帝战胜了蚩尤,统一了华夏民族。为了表达对仙人宁封的感谢,黄帝封宁封为五岳丈人,其所居住的青城山亦被称作“丈人山”。如今青城山上的访宁桥和龙隐峡栈道就是此一传说的遗迹。    那么为什么叫做“青城山”呢?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林木葱郁,好象一座绿色的城郭,故名“青城山”。另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偏旁三点水。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清都、紫微,是天帝所居的地方”,也就是神仙居住之处,所以名为“清城山”。唐时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后唐玄宗下诏“观还道家,寺依山外”。诏书中将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字,自此“清城山”更名为“青城山”。关于这一事件,可见仍保存完好的唐碑诏书。    既然青城山是仙都,那当然少不了仙人。在此修炼成仙之人,亦是历代不绝。    据葛洪《神仙传》所载,东汉时的张陵先在四川鹤鸣山隐居修行,后遇太上老君传道而得道。鹤鸣山与青城山相连,张陵便来到青城山传道,期间曾去嵩山,最后羽化成仙,被封为张天师。张陵之后,从汉末至南北朝,来到青城山修道的有李阿、陈勋、范长生、杨超远等人。    葛洪《神仙传》载,四川人李阿,据说活了很长时间,但也不见衰老。在吴孙权当政时期,他常常在成都市的街头行乞,一旦讨得东西,就马上散赐给贫者。他每天晚上离开成都,早上回来,人们不知他到底住在何方。如果想问李阿什么事,李阿从不正面回答,但只要仔细察看他的表情就会知道答案。如果李阿的脸上有喜色,那么问的事一定是吉利的;如果李阿面容悲戚凄惨,那么问的事就一定凶险;如果李阿面含微笑,就一定是大喜之事;如果李阿有轻轻的叹息,那么一定有让人深忧的地方。人们就这样向李阿问事的吉凶,屡试不爽。一个叫古强的人,觉得李阿肯定不是凡人,就经常照顾李阿,并跟随李阿回家,这才知道李阿住在青城山里。古强十八岁时,看见李阿也就五十来岁,到古强八十多岁时,李阿仍然是五十岁的样子,一点也没变。后来李阿说昆仑山的神仙召他马上就去,于是李阿进了昆仑山,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继李阿之后又有陈勋入青城山修炼得道。汉时阴长生跟随仙人马明生在武当山修炼,后在青城山得道,后亦成仙。到了晋代,青城山最着名的道士为范长生,后在此羽化成仙。隋朝赵昱与兄弟赵冕都隐居在青城山,跟随道士李珏修炼。隋炀帝知其贤德,征召他出仕。赵昱推辞不掉,只得任嘉州太守。在任期间,他曾经入水中斩杀蛟龙,人们都认为他是神人。隋末乱世之际,赵昱再次隐去,不知所终。唐朝道士王柯、薛昌、刘无名等皆在青城山修道。值得一提的是唐末五代时的修炼人杜光庭,他在青城山白云溪修炼多年,同时还着有《神仙感遇传》五卷,《墉城集仙录》六卷,《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卷等多部着作,为后世留下了中国古代神仙及修炼故事等珍贵资料。宋时期比较知名的修道人有皇甫士安、古藏用、张随、徐无极等,皆有灵迹。元明时期,在青城山修道之人见于记载的比较少。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青城山的道士大多逃离。后来又有武当山的道士来到青城山修行,比较有名的是陈清觉。    早期的山居道士,大多穴居山洞,或者在洞旁结茅舍,“置以土坛,戴以草屋”。到了晋代,青城山始建宫观,计有洞天观、上清宫、上皇观、碧落观(后名长生宫)等。现在的上清宫正殿老君殿供有太上老君、纯阳祖师及张三丰塑像。老君殿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其左配殿供奉的是孔子和关羽,在殿的左下方有麻姑池,池水一年四季都不干涸,据说是仙人麻姑浴丹的地方。宫后不远,就是青城第一峰彭祖峰,上有呼应亭,登高一呼,众山皆应。    隋唐两宋时期,青城山新建有大批宫观。隋代建有常道观等,唐代建有建福宫、金华宫、冲妙观、玄都观、福唐观等。常道观又名天师洞,据说当年张陵就在此“结茅传道”。观内还有黄帝祠和三皇殿,殿内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观后的混元顶上有一个洞穴,相传是张陵曾经修炼的所在,俗称天师洞。天师洞东有三岛石,巨石矗立,上有两条裂隙,故名。民间传说,张天师降魔时,见此石挡路,遂拔剑劈之,裂成三块,石上还刻有“降魔”两字。天师洞西侧有掷笔槽,这是个六十多米深的幽谷,民间传说是张天师降魔时,作符掷笔而成的。《五岳真形图》云:“山傍有誓石,天师张道陵与鬼兵为誓,朱笔画山,青崖中绝。今验断处,石并丹色,阔二十余丈,深六七丈,望之赩然。”据清徐昱所着《青城山金华宫记》,金华宫原是就晋代所置之上皇观(一名玄真观)改建而成,唐睿宗女玉真、金华公主居此修道。元明时期,除明万历年间重建圆明宫、上元宫外,过去已建的宫观,在明代大都缺乏维修。清时陆续重建、修缮了常道观、长生观、祖师殿(又名洞天观)、上清宫、建福宫等。其中建福宫中楹柱上悬垂的长达394字的长联,为青城一绝。祖师殿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和张三丰。殿内有浴丹井、读书台等古迹。浴丹井是唐天宝七年(748年),道人薛昌居炼丹留下的遗迹。  唐朝李舜弦在《随驾游青城》一诗中这样赞美青城山:    因随八马上仙山,    顿隔尘埃物象闲。    只恐西追王母宴,    却忧难得到人间。
青城山在历史上有诸多的称谓。先秦时期称为“清城都”、“丈人山”,秦时称作“渎山”,两汉和三国时称为“汶山”或“天谷山”,两晋、隋唐直至开元十八年前称为“清城山”,后称“青城山”。关于“丈人山”的称谓,还有一个与仙人有关的故事,载于宋朝张君房所著《云笈七签》卷七十九。黄帝时期,黄帝因与北方的蚩尤作战时总是不能取胜,便来到青城山向仙人宁封讨教。宁封教黄帝以龙趼飞行之术。后来,黄帝战胜了蚩尤,统一了华夏民族。为了表达对仙人宁封的感谢,黄帝封宁封为五岳丈人,其所居住的青城山亦被称作“丈人山”。如今青城山上的访宁桥和龙隐峡栈道就是此一传说的遗迹。  那么为什么叫做“青城山”呢?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林木葱郁,好象一座绿色的城郭,故名“青城山”。另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偏旁三点水。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清都、紫微,是天帝所居的地方”,也就是神仙居住之处,所以名为“清城山”。唐时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后唐玄宗下诏“观还道家,寺依山外”。诏书中将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字,自此“清城山”更名为“青城山”。关于这一事件,可见仍保存完好的唐碑诏书。  既然青城山是仙都,那当然少不了仙人。在此修炼成仙之人,亦是历代不绝。  据葛洪《神仙传》所载,东汉时的张陵先在四川鹤鸣山隐居修行,后遇太上老君传道而得道。鹤鸣山与青城山相连,张陵便来到青城山传道,期间曾去嵩山,最后羽化成仙,被封为张天师。张陵之后,从汉末至南北朝,来到青城山修道的有李阿、陈勋、范长生、杨超远等人。  葛洪《神仙传》载,四川人李阿,据说活了很长时间,但也不见衰老。在吴孙权当政时期,他常常在成都市的街头行乞,一旦讨得东西,就马上散赐给贫者。他每天晚上离开成都,早上回来,人们不知他到底住在何方。如果想问李阿什么事,李阿从不正面回答,但只要仔细察看他的表情就会知道答案。如果李阿的脸上有喜色,那么问的事一定是吉利的;如果李阿面容悲戚凄惨,那么问的事就一定凶险;如果李阿面含微笑,就一定是大喜之事;如果李阿有轻轻的叹息,那么一定有让人深忧的地方。人们就这样向李阿问事的吉凶,屡试不爽。一个叫古强的人,觉得李阿肯定不是凡人,就经常照顾李阿,并跟随李阿回家,这才知道李阿住在青城山里。古强十八岁时,看见李阿也就五十来岁,到古强八十多岁时,李阿仍然是五十岁的样子,一点也没变。后来李阿说昆仑山的神仙召他马上就去,于是李阿进了昆仑山,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继李阿之后又有陈勋入青城山修炼得道。汉时阴长生跟随仙人马明生在武当山修炼,后在青城山得道,后亦成仙。到了晋代,青城山最著名的道士为范长生,后在此羽化成仙。隋朝赵昱与兄弟赵冕都隐居在青城山,跟随道士李珏修炼。隋炀帝知其贤德,征召他出仕。赵昱推辞不掉,只得任嘉州太守。在任期间,他曾经入水中斩杀蛟龙,人们都认为他是神人。隋末乱世之际,赵昱再次隐去,不知所终。唐朝道士王柯、薛昌、刘无名等皆在青城山修道。值得一提的是唐末五代时的修炼人杜光庭,他在青城山白云溪修炼多年,同时还着有《神仙感遇传》五卷,《墉城集仙录》六卷,《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卷等多部著作,为后世留下了中国古代神仙及修炼故事等珍贵资料。宋时期比较知名的修道人有皇甫士安、古藏用、张随、徐无极等,皆有灵迹。元明时期,在青城山修道之人见于记载的比较少。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青城山的道士大多逃离。后来又有武当山的道士来到青城山修行,比较有名的是陈清觉。  早期的山居道士,大多穴居山洞,或者在洞旁结茅舍,“置以土坛,戴以草屋”。到了晋代,青城山始建宫观,计有洞天观、上清宫、上皇观、碧落观(后名长生宫)等。现在的上清宫正殿老君殿供有太上老君、纯阳祖师及张三丰塑像。老君殿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其左配殿供奉的是孔子和关羽,在殿的左下方有麻姑池,池水一年四季都不干涸,据说是仙人麻姑浴丹的地方。宫后不远,就是青城第一峰彭祖峰,上有呼应亭,登高一呼,众山皆应。  隋唐两宋时期,青城山新建有大批宫观。隋代建有常道观等,唐代建有建福宫、金华宫、冲妙观、玄都观、福唐观等。常道观又名天师洞,据说当年张陵就在此"结茅传道"。观内还有黄帝祠和三皇殿,殿内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观后的混元顶上有一个洞穴,相传是张陵曾经修炼的所在,俗称天师洞。天师洞东有三岛石,巨石矗立,上有两条裂隙,故名。民间传说,张天师降魔时,见此石挡路,遂拔剑劈之,裂成三块,石上还刻有“降魔”两字。天师洞西侧有掷笔槽,这是个六十多米深的幽谷,民间传说是张天师降魔时,作符掷笔而成的。《五岳真形图》云:“山傍有誓石,天师张道陵与鬼兵为誓,朱笔画山,青崖中绝。今验断处,石并丹色,阔二十余丈,深六七丈,望之赩然。”据清徐昱所著《青城山金华宫记》,金华宫原是就晋代所置之上皇观(一名玄真观)改建而成,唐睿宗女玉真、金华公主居此修道。元明时期,除明万历年间重建圆明宫、上元宫外,过去已建的宫观,在明代大都缺乏维修。清时陆续重建、修缮了常道观、长生观、祖师殿(又名洞天观)、上清宫、建福宫等。其中建福宫中楹柱上悬垂的长达394字的长联,为青城一绝。祖师殿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和张三丰。殿内有浴丹井、读书台等古迹。浴丹井是唐天宝七年(748年),道人薛昌居炼丹留下的遗迹。
文章TAG:成都市茅草屋图片成都成都市都市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