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考生家长质疑考生高考答题卡被掉包”。近日河南四名考生家长实名举报河南高考,滥用职权高考作弊、高考试卷偷梁换柱,此事件经网络传播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如果是在高层操作,调包可以说是最拙劣的作弊手段,有能力调包答题卡者,根本无须直接伤害他人留下隐患,直接修改自己的答题卡、甚至以新的答题卡替换自己的旧答题卡岂不更简单、安全。
1、河南高考答题卡掉包案,最终结果“不存在掉包”,关于此事你怎么看?
河南纪委的调查结果相比前些日子高招办的声明,更加权威、严谨、全面,对考生和家长提出的所有质疑都给了明确的答复,对考生笔迹也找了专家进行鉴定,而且对家长举报的高招办工作人员是否存在腐败现象一并进行了澄清说明。这个调查结果是让人信服的,也符合围观者对之前孩子说谎的分析,其实整个事件很简单,就是几个高考失利的孩子在面对家长望子成龙强烈期待压力之下,选择以说谎的方式来为自己找借口,而对孩子成绩迷之自信的家长们没有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盲目的听信了孩子的话,最终通过不断申诉和举报方式力求公正的过程。
孩子很调皮,家长很可怜,招办很委屈,在结果公布之后,同样有很多人质疑,而且充斥着各种阴谋论,认为调包者的能耐和背景压下了整个事件,而家长和孩子迫于压力选择以“合作的方式”认输。总之,习惯性质疑公权力是很多人的惯性思维,但就本事件来讲,结果很明显,没什么可质疑的,很多参与高考的人都知道,调包具备很大的风险性和难度性,能够操作了调包这个事情的人,我想根本就没必要这样的铤而走险。
2、河南高考答题卡掉包事件,其中一人已确认答题卡上为自己的笔迹,剩下的还在调查是否出错,对此你怎么看?
就我看来他们说高考之后调包答题卡呀,这个手段太拙劣完全不可相信,实际上如果真的想换答题卡,实际上这个事情要在高考之前就做好,而关键的地方就是在条形码,如果在高考之前能够伪造条形码的话,这样掉包答题卡的,事情就成功了,整个过程不用惊动太多的人,只需要买通一个很不起眼的考务员就可以了,很多地方在高考之前条形码和图像单就已经到了学校,这正是下手的好机会,只要用条码制作软件制作出需要调换的两个条码,注意啊,这两个伪造的条码,你根本看不出来它的真假,因为什么姓名考号座位号这些人看得懂的地方完全不修改,修改的只是那一根根的就是条码,因为电脑实际上就是读这一根根竖线的。
3、你怎么看待河南省招生办对于“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的回应?
河南省招生办8月7日晚以《致全省招生考试战线同志们的一封信》的形式对事件作出回应,指出招办已按规定程序进行了反复核实,考生答题卡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与所贴条形码信息完全一致,四科答题卡字迹一致,确认系考生本人所答,成绩准确无误,核实结果及时书面回复了考生及家长,可以说,离真相越来越近了,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对这个结论表示怀疑。
同时,网上还流传有另一个版本的公开信,其主要内容与官方发布的公开信一致,但公布了四名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其中335分的考生学考1个A,7个B,1个C;230分的考生则是2个B,7个C;243分的考生则为3个B,6个C;261分的考生是往届生,2017年高考成绩为214分,从这几个考生的学考成绩来看,与其高考成绩还是比较吻合的。
当然,上述信息未经核实,如果情况属实,那么对掌握考生真实水平、厘清事件真相是非常有帮助的,笔者认为,为化解公众猜疑,河南省招办应该更进一步公开相关信息。如公布四名考生的试卷,根据考生试卷的作答痕迹对照答题卡答案;二是对考生答题卡进行笔迹鉴定;三是公布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四是公布考场录像,只要证实考生答题卡是本人所作答,那么一切疑问将迎刃而解。
目前,部分网友所纠缠的问题,依然是考生所高考成绩与估分严重差异、作文题目不一致、答题卡姓名有涂改痕迹等,笔者认为只要证实考生答题卡笔迹系本人所答、考生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如学考)吻合,则排除招生办调包的嫌疑,至于考生姓名存在涂改,作文题目不一致,则很可能是考生有意而为之。事实上,考生为圆谎欺骗家长的情况屡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