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东去三百里,地在今甘肃甘南、陇南二州,正好在岷山之北。“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如此,轩辕之国在岷山之南,轩辕之丘在岷山之北,这个参照系定了,此乃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传说的毒源,关于在什么地方铸鼎,《史记》上司马迁有这样一段记载。
1、为何黄帝铸鼎原在河南灵宝,黄帝乘龙飞升的地方也在灵宝,黄帝陵却在陕西?
关于在什么地方铸鼎,《史记》上司马迁有这样一段记载:“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史记封禅书》中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髯下迎黄帝,”这里的荆山,属古雍州(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前十一世纪)辖区,雍州当时治所在今西安,所辖范围广大,包括陕西大部及宁夏南部。
今富平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的荆山塬上,有一个古老的自然村落名叫“铸鼎村”(现在的城关街道办向阳村境内),相传是黄帝及禹铸鼎的地方,《富平县志》中讲:“北条荆山属富平之南,三原之东,临潼之北,蒲城之西,皆统一为荆山。”(荆山塬上的清凉寺)也就是说,黄帝和禹当年铸鼎的地就在现在陕西省富平县荆山塬上,这里距离延安黄陵县的黄帝陵不远,石川河水就是从黄帝陵流过来的,三年前,阎良的战友带我去过荆山原,还有当地的一个中华郡景区,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中华郡景区)各地关于黄帝的传说比较多,包括甘肃天水和清水,以及河南的灵宝,但从历史记载和历朝历代祭祀情况看,我认为陕西黄帝陵在历史上具有可信度和合法性,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国家把陕西黄帝陵列为中国古墓葬第01导看出一二,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到陕西黄帝陵祭拜黄帝,也说明历朝历代对陕西黄帝陵是完全认可的。
2、黄帝故里到底在哪里?
翻检《辞海》《辞源》及海内外华文辞书,“故里”皆“乡梓”之意,即出生的地方,但“故里”一词,如今看来,已经被利欲熏心之徒用滥了用臭了,成了地方历史造假的代名词。其实大可不必宣扬什么“故里”,一者你没有严谨的文献论证、考古证实,光凭地方志喊些口号得不到学界认可,就算雇几个“明星”站台也只会恶心全国人民,纯属停留在打把式卖艺、吹口哨走夜路的档次,
二者几千年的人口迁徙、民族演变下来,即使名人故里在那儿,也跟你八杆子搭不着,捞名人沾死人光只会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浪费民力财力去赚臭名声。因为历史人物是民族的共同财产,谁也没有私占、挪用的权力,从传世文献来看,没有黄帝故里的记载。炎黄集团属于先羌族,为华夏族的前身,古籍所载的轩辕国、轩辕丘、轩辕谷、姜水、漆沮水、涿鹿、桥山,都是黄帝留下的足迹,都不足于称“故里”;反而有力证实了炎黄集团由西北向东方迁移的发展史。
这与分子人类学所揭示的先羌集团由喜马拉雅山西麓进入渭水流域,分化出羌、藏、戎等民族的结论相符合,有学者大胆指出:昆仑山在帕米尔高原,那儿才是黄帝故里,我看也没什么大毛病。可以这样断言:如果能确定黄帝DNA,我相信川藏甘地区羌族的血缘相近度要高于现今汉族地区,因为羌人至今仍是族内婚,大家知道,汉族是以儒家文化为认同的融合民族,血缘杂的很。
言归正传,整点儿干货,本人就以古籍来探讨黄帝故里,先说黄帝:少典实乃炎、黄所出的氏族名,与有蟜氏通婚而已,故“公孙”非黄帝之姓。《汉书•律历志》说“黄帝始垂衣裳,有轩冕之服,故天下号曰轩辕氏”,轩辕为车、帽,故“轩辕”乃黄帝之号,黄帝之名实不可考,而炎、黄二帝之姓,却史载凿凿:“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见《国语•晋语四》),《水经注•渭水》谓姜水即今陕西武功城西十里之漆水,而姬水即今陕西歧山、武功县一带之歧水,此学界共识。其实,姜、姬是先羌族群常用词汇,意为女、男,姜水、姬水实则“母河”、“公河”,源于羌人原始的二元认知,至今在羌族等藏缅语族中,日月山水、皮鼓等仍分公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