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气候、地理环境、世俗和户籍制度的影响,逐渐接受修建寺庙,在此之前,寺和庙都与佛教无关,“寺”原本是政府机关之一,比如“大理寺”,是掌管刑狱的地方,还有“鸿胪寺”,是接待外宾的地方;而“庙”原本是祭祖的地方,叫祖庙,在汉朝以前,“上坟”指的是去祖庙祭祖,并不是到坟前烧香,并且寺庙的正确翻译应该是“伽蓝”,一般古老的佛教典籍中都是用“伽蓝”来称呼寺庙的。
1、洛阳真的是乱世的选择吗?
提问不准确,应该是洛阳包括河南,本是不太适合建都的地方。所以建都、迁都河南的王朝,主要以国祚短、乱世王朝多,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主要原因是,天下之中,四战之地,又无河山形胜,这样的地方难以孕育出强大鼎盛、国祚绵长的王朝。我们看看古代先贤的观点,清代著名学者顾祖禹在其名著《读史方舆记要》中指出:“河南古所称四战之地,当取天下之日,河南所在必争,及天下既定,守在河南,则岌岌焉有必亡之势矣。
周之东也,以河南(洛阳)而衰;汉之东也,以河南(洛阳)而北;拓跋魏之南也,以河南(洛阳)而喪乱,朱温篡窃于汴梁,延及五季,皆以河南为归重之地。以宋太祖之雄略,而不能改其辙也,从而都汴;都汴而肩背之虑,实在河北,识之者早已忧之矣,女真之季也,惧蒙古之逼,乃迁于汴,迁汴未已,又迁于蔡。始为亡宋之资,终为自卑之地,
2、董卓焚毁洛阳之后是谁控制了洛阳?洛阳又是何时重建的?
董卓焚毁洛阳之后西迁长安,洛阳就处于董卓和关东联军之间的真空地带。董卓焚毁洛阳后挟持汉献帝及百万人口到长安,董卓并不单单只是把洛阳城的人挟持跑了,而是洛阳周边方圆一二百里的人全都挟持到关中了,造成洛阳及周边地区成了一片荒无人烟,自此从周公兴建洛阳城起,到东汉未年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的洛阳城,成为一片废墟。
这时候关东各诸侯都忙着抢地盘,没人顾及洛阳,而且洛阳作为都城的名头还在,谁来占领就会成为大家的靶子,因此孙坚在打捞到玉玺后,便迅速离去,袁绍、曹操等其他诸侯也都回到各自的地盘,洛阳真正成了无人管的地方。董卓被吕布杀死后,关中陷入大乱,李傕和郭汜率领西凉军攻入长安,杀死王允,吕布逃跑,后来李傕又和郭汜发生内讧,一个劫持天子,一个劫持公卿。
后来汉献帝被放出来,在大臣董承、杨奉、韩暹等护送下回到了洛阳,但洛阳一片废墟,没吃没喝,一路上靠驻扎在河内沁阳的张杨接济粮食。后来张杨退回了河内,杨奉也回到商丘,洛阳只剩下韩暹,曹操到洛阳后,韩暹逃跑,曹操将汉献帝挟持到许昌,洛阳成了曹操的地盘。由于曹操四处征战,并和袁绍对峙,根本无遐顾及重建洛阳,其间曹操虽然也派董承、夏侯惇管理过,但恢复甚慢。
曹操在与刘备争夺汉中失败后,回到了洛阳,而这个时候关羽又攻打襄阳,曹操便住在洛阳,并修建了“建始殿”,后来曹操病死在洛阳,曹丕代汉后,在洛阳的东汉宫殿上建“洛阳宫”,并定都洛阳,这时候才大规模重建洛阳。曹丕虽然修了洛阳宫,但与东汉的宫殿相比仍然十分简陋,魏明帝曹叡即位初期,由于诸葛亮开始北伐中原,曹叡无遐顾及大兴土木,直到诸葛亮死后,曹叡才开始大修洛阳宫,新建了昭阳殿和太极殿,并修筑总章观,
3、被誉为“僧寺之祖”的洛阳白马寺有着怎样的人文历史?
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印度高僧摄摩腾(也叫迦叶摩腾)和竺法兰随着东汉的使者来到了洛阳,并且为汉明帝带来了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大家争得头破血流的就是这部经书。汉明帝非常高兴,特意为二位高僧修建了僧院,由于二位高僧用的是白马驮经,而在此之前他们都住在“鸿胪寺”,所以汉明帝为这座僧院取名叫“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古寺,
为什么叫“第一古寺”?不光因为它是最早修建的,还因为它是第一次把佛教和寺庙联系在一起的建筑。佛陀时代并没有佛寺,因为戒律中有“不蓄财产”一条,如果有了不动产,那就违背了戒律,但是会有大富豪为佛陀修建讲课的场所,这个叫“精舍”,所有权归大富豪,使用权归佛陀,可以算作是佛寺的前身,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气候、地理环境、世俗和户籍制度的影响,逐渐接受修建寺庙,在此之前,寺和庙都与佛教无关,“寺”原本是政府机关之一,比如“大理寺”,是掌管刑狱的地方,还有“鸿胪寺”,是接待外宾的地方;而“庙”原本是祭祖的地方,叫祖庙,在汉朝以前,“上坟”指的是去祖庙祭祖,并不是到坟前烧香,并且寺庙的正确翻译应该是“伽蓝”,一般古老的佛教典籍中都是用“伽蓝”来称呼寺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