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 > 太原市 > 晋祠,晋祠简介50字

晋祠,晋祠简介50字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08 23:55:52 编辑:太原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晋祠简介50字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文物价值: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晋祠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殿四周围廊,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宋代建筑和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宋代建筑鱼沼飞梁,造型奇特,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在世界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也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金代建筑献殿,结构稳固,梁架轻巧,既为大殿,又巧似凉亭。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国宝建筑。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晋祠

晋祠简介50字

2,晋祠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极具汉族文化特色,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因为他的努力,所以是该地风调雨顺。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 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为在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晋祠”并非“晋王祠”的简称。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领导人来晋王祠游玩。他游完一圈后说如今百姓当家做主,中国已无王侯,便把晋王祠中的“王”字去掉,改称晋祠。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死后,其子夑继位,因有晋水,改唐为晋国。后人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立设,以祭祀叔虞。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晋祠。晋祠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之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

晋祠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3,山西晋祠的来历

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极具汉族文化特色,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因为他的努力,所以是该地风调雨顺。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 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为在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晋祠”并非“晋王祠”的简称。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领导人来晋王祠游玩。他游完一圈后说如今百姓当家做主,中国已无王侯,便把晋王祠中的“王”字去掉,改称晋祠。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死后,其子夑继位,因有晋水,改唐为晋国。后人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立设,以祭祀叔虞。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晋祠。晋祠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之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

山西晋祠的来历

4,太原晋祠景点介绍

太原晋祠景点介绍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武王次子、晋国开国侯而建。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太原晋祠景点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太原晋祠景点介绍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这里殿宇、亭台、楼阁、小桥、古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驰名中外。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    侍女像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建筑。殿内,除圣母居中端坐外,旁有42尊侍女像。她们有的洒扫,有的梳妆,有的奉饮食,有的侍起居,还有音乐歌舞,文印翰墨等,各有所司。尽管她们职务不同,但都长期禁锢在宫廷之中,其哀怨、愠怒、厌倦和抑压之情,在她们的面部都有着细腻生动的刻划。在我国古代泥艺术中是比较罕见的作品。    奉圣寺   全称十方奉圣禅寺,在晋祠的最南部。这里曾是唐代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有挂甲树仍立于院中。奉圣寺北有舍利塔,高38米,为七级八角形,每层四面有门,并绕以琉璃勾栏,可供凭倚,登塔远望,晋祠全景尽收眼底。村庄、田野一览无遗。    金人台   古称莲花台。在晋祠中轴线会仙楼正西。因台上四隅各铸铁人一尊,亦称铁太尉。台正方形,四周砌栏杆,正中设琉璃瓦小焚帛炉楼,高约4米。   四隅金人以西南隅为最佳,其胸前有“北宋绍圣四年铸”铭文,西北隅铁人为次年所铸,头为明永乐二十一年补造;东南隅为北宋元祐四年铸造,东北隅为1913年补铸。据《太原县志》载,祠为晋水源头,故镇以金神,为防水患。    鱼沼飞梁   在晋祠圣母殿前,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鱼沼为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桥曰“飞梁”,亦称“板桥”,其结构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础为宝装莲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衬托桥面,东西平坦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翼下斜至岸边。   平面呈十字型,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形制特殊,桥东月台上有铁狮一对,神态勇猛,造型逼真,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    难老泉   出自悬瓮山下的断岩层,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   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难老泉上有水母楼,是晋源神祠。祠内,水母端庄秀丽,据瓮而坐,她束发未竟,神态自若。    齐年柏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几百年以前,就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来歌颂它的古老、苍劲;刻于周柏旁的明末书画家傅山先生的题词“晋源之柏第一章”,更加渲染和烘托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献殿   在晋祠内鱼沼飞梁之前。原为祭祀圣母,供献礼品的场所。金在定八年(1168年)创建,经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   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琉璃雕花脊,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斗拱简洁,出檐深远,前后当心间辟门,其余各间在槛墙之上安置棂栅栏,外观酷似凉亭,但整体结构轻巧稳固。    《晋祠之铬并序》碑   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是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李世民撰并书写的。碑高1.95米,宽1.2米,厚0.27米,全碑1203字,书法骨格雄健,笔力奇逸,含有王羲之书法之神韵,是书法艺术中的珍品,可谓行书楷模。 ;

5,晋祠不可错过的北方园林

在太原求学四年,之前一直对晋祠提不起兴趣,一来是相较平遥古城之类名气不足;二来感觉祠堂多供奉先贤、鬼神,应该不怎么有趣。直到临近毕业,想着不去趟晋祠未免有憾,又值朋友刚好有闲,敲定时间,便约着同去。去后,才发现自己差点就错过了这座在建筑、历史方面都非常值得称道的北方园林。 晋祠外围主要是个公园,同大多数景点一样,多为依托晋祠知名度,摘录亦或杜撰一些小故事,以作点缀,增加其游览性。小故事已记不大清了,只觉园内绿树成荫,植株繁盛,不失为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穿过公园,才是晋祠的入口,朱红色的门墙显示出其地位的不同,门中央悬挂着陈毅将军题的晋祠牌匾。入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戏台的背面。戏台名叫水镜台,出自《汉书》意为"清水明镜不可逃形",分前后两部,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为清代补建,坐东朝西,面向圣母殿。 感觉整个造型很像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时所变的庙宇,窗似眼睛,门似嘴巴,配上亮丽的黄色,炯炯有神,很是傲娇。 穿过会仙桥,看了金人台后,我们就离开了中轴线,向北寻唐叔祠。唐叔祠前是个八角莲花池,只可惜时候不对,池内几朵紫莲残败慵懒,莲叶也甚是暗淡。过了莲花池,拾阶而上即是唐叔祠,小小的院落里供奉的便是西周时期晋国的开国诸侯唐叔虞。这就是“桐叶封弟”的故事,叔虞到唐后,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当地人为此很是感激。叔虞儿子即位后,因其境内有晋水,遂改“唐”为“晋”,并在晋水的源头修建了祠堂,纪念唐叔虞,这便是晋祠的起源。 唐叔祠坐北朝南,上间供奉的是唐叔虞的塑像,东西厢房是各地捐献的一些佛像雕刻,因大规模灭佛运动,大多雕像已是残缺不全。 南边门口处不是门神,却是些鼓瑟吹笙的宫廷乐女塑像,乐女服饰颜色依然亮丽,造型亦很生动,只是摆放在这种位置有点像迎宾仪仗队,唐突了美人。 出唐叔祠,我就又回到了中轴线,来到献殿。献殿始建于金,是祭祀圣母的殿堂,只是宫殿四周无墙,以栅栏围之,相当于一个天然的冰箱,以宫殿作祭台,也算是皇家的大手笔。献殿之后是座桥,名"鱼沼飞梁"。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桥梁呈十字形,仿若大鹏展翅,因此得名。这座十字桥被梁思成称作"孤例",但我等俗人对桥梁不甚了解,感觉卢沟晓月、二十四桥更适合在书中遇到,要是真正上了桥,桥也便同千千万万桥梁作用一样了。穿过鱼沼飞梁,就是晋祠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圣母殿创建于宋天圣年间,相传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正殿的八根柱子上盘着八条龙,是我国唯一保留下来的木雕盘龙。殿中有侍女、太监42尊,邑姜居中而坐,凤冠霞帔,雍容华贵,一副宫廷统治者的形象。而我最爱的地方,是圣母殿右边的一株古柏。左边原有一株凤柏,与之对称,县志记载清朝时期,已被不肖子孙砍伐。龙柏树龄已有2600多年,树干皴裂,但枝叶依然青翠。因年代久远,其枝干向地面倾斜成45°,而造化神奇之处是在龙柏旁边正好生有一株小柏树,予以支撑。如果龙柏倒塌,不仅会砸向圣母殿,造成宫殿破损,更是损失一株齐年古柏。因有撑天柏的支持,龙柏显示出一种游龙侧卧的奇景,人们将这两株柏树视为父子之间的相互扶持,草木亦有灵性。 然而,当参观完圣母殿之后,一个大大的疑问出现在我的心里。问导游为什么这里叫晋祠,却主要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唐叔虞偏安一隅,不论宫殿布置还是祭祀,都跟邑姜相去甚远。导游解释说这是因为人们讲究孝道,一个人的功劳再大,也不可能大过生他养他的母亲。理由只是这么简单吗? 查阅资料,发现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正好有一期,讲的就是晋祠之谜。人们看到圣母殿中悬挂的牌匾,大多是在歌颂剪桐封弟的故事,而圣母坐下的高台,也是雕刻的一位将军扬刀立马,驰骋沙场的画面。就像关公祠里墙上绘的是关羽的赤兔马和千里走单骑的情景一样,宫殿的描述必定是宫殿主人的相关事迹,像晋祠这样描述和殿里供奉的不是同一个人,还是见所未见。 要解释这种矛盾,还要从太原的地理位置说起。古时太原是中原连接西北地区的门户,历朝历代都会派重兵守卫,但因为守将手握重兵,也更容易造成佣兵起义。汉文帝刘恒、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等都是太原起兵,夺的天下。 太原三面环山,传之为龙脉,而又出了这么多真龙天子,所以一直就有“龙运之兴”的说法。当年,宋太宗赵光义攻打太原,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守城的将领都投降了,政权都投降了,百姓和士兵还在顽强的抵抗,没了武器,他们就揭瓦而砸。最终,赵光义在攻下太原之后,下令驱逐城中居民,水淹火烧彻底毁灭了晋阳城。 就在赵光义毁灭晋阳城的第二年,却下令大规模修缮了晋祠。有说是赵光义残暴的做法使得北宋政权和晋阳的百姓矛盾激化,晋阳自古以来,就有唐叔虞崇拜,在彻底毁灭了晋阳城之后,为了缓和矛盾,赵光义大兴土木,修缮了人们作为祭祀地点的晋祠。也有说法是赵光义颇为介意晋阳“龙运之兴”的传言,也忌惮晋阳彪悍的民风,所以想借修建晋祠之举,弱化唐叔虞崇拜。然而,即使赵光义想这么做,直接换成圣母,晋阳的百姓怎么可能会接受呢,所以,这就需要一个契机。 而这个契机,就是多年之后的一场地震。圣母殿中有块石碑,刻着一首小诗,写道“ 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漂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 ”县志记载在赵光义的儿媳刘娥当政期间,太原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悬瓮山因地震,而山体滑坡,毁坏了晋祠,宋朝当权者可能就是在这个期间,偷梁换柱,将圣母替换了唐叔虞,无奈的唐叔虞也只能接受着这一切,一个人怎么可能和他的母亲争夺贡品,争夺祭拜呢! 按照古人修建祠堂并种植柏树的习惯,龙柏的年龄正好是西周时期,说明当年,这里确实有一座祠堂,而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提到过鱼沼飞梁,鱼沼飞梁的石基和圣母殿的石基是相互咬合在一起的,说明二者是同一时期建造的。宋朝在修缮晋祠时,只修建了鱼沼飞梁的水面建筑,水下的石基明显不是宋朝的风格,年代也更为久远。只是经久变故,原来的祠堂早已倒塌了,种植的柏树却没有死,在一次次的历史变迁中,成了现在的模样。 有人说圣母的形象是仿照当时的皇太后刘娥建造的,因为如果没有宫廷的允许,民间是绝不可能私自按照皇家的建制来修建。然而,由于缺乏史料,具体的真相早已无法得知。晋祠也就以这种诡异而合理的方式存在着,迎来送往,香火不绝。 远古时期,人们崇尚太阳,圣母殿顺着山水走向,背山面水,坐西朝东,面对日出的方向,这与近代建筑坐北朝南完全不同,明显是远古时代遗留的建筑模式。 除此之外,园内殿宇、亭台、楼阁、桥榭、寺庙、道观等样样俱全,浓缩了中国古代大部分的建筑样式。直到现在,我依然很庆幸当初在离开之前,选择到晋祠参观,而这段记忆,也像酿酒一样,随着时间推移,越发醇香。
文章TAG:晋祠简介

最近更新

  • 木的成语,关于木的成语

    关于木的成语木已成舟,木人石心,木强则折,2,带木的成语有哪些木已成舟,木牛流马,木人石心,3,含木的成语木已成舟。缘木求鱼4,有关木的成语枯木逢春枯木逢春犹再发死木逢杀、枯木逢春 ......

    太原市 日期:2023-05-06

  • 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

    河南省博物馆2,怎样去河南省博物馆1,河南省博物馆站名就是紫荆山站,不到东里路口,具体站牌在黄河博物馆对门。麦当劳门口。2,怎样去河南省博物馆步行约40米,到达南大街西大街站乘坐3 ......

    太原市 日期:2023-05-06

  • 卢沟桥事变的时间,卢沟桥事变时间

    本文目录一览1,卢沟桥事变时间2,卢沟桥事变发生在什么时候3,卢沟桥事变的时间4,卢沟桥事件的时间1,卢沟桥事变时间1937年7月7日{0}2,卢沟桥事变发生在什么时候1937年7 ......

    太原市 日期:2023-05-06

  • 磅礴的反义词,磅礴的反义词

    磅礴的反义词2,磅礴的反义词是什么1,磅礴的反义词磅礴的反义词是渺小。磅礴的反义词渺小颤微小器渺小小器磅礴——渺小,微小2,磅礴的反义词是什么磅礴的反义词是(微弱)[读音][pán ......

    太原市 日期:2023-05-06

  • 施工组织措施,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措施包括哪些方面

    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措施包括哪些方面答:(1)施工前做好图纸资料消化工作和技术交底;(2)进行脚手架、安全网架设计;(3)制定主体交叉作业隔离防护措施;(4)现场电气设计及防触电措施; ......

    太原市 日期:2023-05-06

  • 诗歌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表现手法也是艺术手法或描写手法,主要有渲染、衬托、对比、象征、用典、抑扬、烘托、移情、设问等几种手法。现实似家事浪漫在天飞诗歌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排比、 ......

    太原市 日期:2023-05-06

  • 红烧鲽鱼,红烧鲚鱼

    红烧鲚鱼用料:鲫鱼、花生油、花椒、调料、干辣椒、葱、姜、蒜等做法:先将鲫鱼用油煎至两面金黄,锅里放少许油,油热后放入干辣椒煸炒,再放入花椒、姜丝、蒜片炒出香味后,倒入酱油、料酒,加 ......

    太原市 日期:2023-05-06

  • 修汽车,汽车维修知多少?问与答(20)

    2.第二类汽车维修企业,1,I类汽车维修企业,从事汽车一、二级维护和汽车小修生产的企业,汽车小修是指通过更换或修理个别零件来保证或恢复工作能力的作业性修理汽车第三类汽车修理企业,从 ......

    太原市 日期:20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