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襄阳自贸片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和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优势,积极在襄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项目,抢抓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先机,助力襄阳产业链优化升级。当前,湖北省政府积极支持襄阳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先行先试工作,“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落户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成为全国两家之一、华中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中心。
1、十堰和襄阳的汽车前景,哪个更有发展前途?
感谢网友的信任并邀请我来解答!十堰、襄阳都是中国汽车产业强市,两地一衣带水、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友好相处共同发展。至于哪个城市更有发展前景,我的答案则是各有所长,十堰是以中重型卡车为主,襄阳则是汽车全业态均有涉足。两个城市所走的发展路线没有同质化,在卡车方面显然是十堰具有前景,襄阳汽车产量达到50万台规模,在湖北省仅次于武汉。
得益于襄阳汽车产业多元化,亦包括豪华汽车品牌诸如英菲尼迪、中高端品牌楼兰汽车、中级及常态化厂商日产;新能源客车、小轿车、厢式货车、平板货车、MPV多功能汽车;燃油车还有轻型卡车、中型卡车、工程自卸车;改装车、特种车等类型,襄阳和十堰的汽车产业均结缘于东风汽车,作为东汽两大管理部所在地的襄、十,按照不同分工、专项布局的原则,已建成独树一帜的产业链。
亚洲最大的汽车试车场、车桥厂均位于襄阳,多年前,襄阳入围全国汽车产业十强城市,相继超越南京、沈阳等老牌汽车工业城市。未来思路,十堰在稳住中重卡汽车权威的基础上,加快实施汽车包容化,引进各类汽车产业链生产线,如小型乘用车、高能发动机项目,依托东风商用车发挥一流品牌优势,组建特大型挂车厂,朝着中国半挂车名城的道路拓展。
襄阳还需持续发挥时不我待、斩钉截铁地充实汽车产业版图,结合优良区位,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发挥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中部豪华车之都潜能,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开展以商招商,以谷城一汽项目作为引入一汽奥迪、一汽红旗等中高端豪华品牌汽车生产线。加速培育众泰美洋等一批未来新能源明日之星,全力配合吉利襄阳生产线等新项目尽快落地,为创建湖北省民营汽车产业名城埋下坚实的一步!,
2、襄阳的汽车产业有多发达?
襄阳的汽车产业有多发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低端到高端、从零部件到整车、从传统动力汽车到新能源汽车、从单一的汽车制造业向汽车产业化迈进,经过40多年的发展,襄阳汽车产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高高昂起襄阳工业发展的“龙头”,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目前,襄阳已成为东风汽车公司轻型商用车、中高档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总成生产基地和众泰汽车生产基地,是国家新型工业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国家汽车动力与部件产业基地,拥有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国家动力电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汽车零部件检测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检测机构,形成了集制造、物流、商贸、试验、检测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借“东风”起步乘风破浪汽车产业产值跃升至两千亿级改革开放前,襄阳仅有7家为东风汽车公司(原第二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二汽)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处于汽车零部件生产和加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二汽在襄阳开辟第二基地(当时称二汽襄樊基地),为襄阳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从此,襄阳汽车产业开启了乘风破浪的航程。
这一时期,为配合二汽战略东移的发展部署,促进地方汽车工业崛起,市委、市政府果断做出了“依托二汽、大力发展汽车工业”的战略抉择,一批原来从事机械加工和农机生产的企业陆续发展成为二汽零部件配套生产厂家。短短几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发展到95家,初步形成了二汽系列产品配套、配件、协作的生产格局,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襄阳汽车产业发展步入快速成长期。
1992年5月,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在武汉成立,并在襄阳建设发动机工厂,随后,二汽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简称东风公司)。1992年9月,第一辆富康轿车从东风公司襄阳试装厂驶出,紧接着,蓝鸟轿车、第一辆3吨轻型车先后下线,标志着襄阳汽车产业开始跨入生产整车的时代,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襄阳成立后,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相继落户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