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一路护送着这些难民到达襄阳,郭襄返回了一别五年的襄阳城。直至最后那一场襄阳大战开始,杨过携小龙女再回襄阳,郭襄闻讯,调转驴头赶回襄阳,却在襄阳路上,碰到一事,襄阳城破,留命孤身这时蒙古人又发起新一轮的攻坚,两年前蒙古人已经取了国号为“大元”,元兵这次从西域请回能工巧匠,改良了攻城火炮“回回炮”,这种炮火威力极大,襄阳已经危在旦夕。
1、为什么襄阳一破,南宋马上就不行了?
襄阳之战,宋军虽损失不小,但仍拥有相当强大的力量;襄阳丢失,大宋虽失重地,但其仍然拥有相对完整的防御体系。可是,仅3年,南宋就被灭了,而在此之前,从1234年到1273年,将近40年间,蒙古军虽占据相当优势,却仍然总体上与宋处于相持阶段,无法打开局面。那么,为何襄阳沦陷后,南宋就如此迅速败亡呢?襄樊之战前,蒙古打不开局面1234年,金灭亡后,蒙古军主力北还,南宋趁机发起“端平入洛”,一举收复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
蒙古军回过头来,大败宋军,并随即发起了攻宋战争。窝阔台兵分两路,一路攻襄阳、汉阳,一路攻今四川,开战后,蒙古军连战连胜,攻占了襄阳、成都都要点,气势如虹。然而,蒙古军旋即遇到瓶颈,四川方向,蒙古军一度攻占成都,大掠四川腹地,“凡四川府州数十,歼其七、八”,但是,当蒙古军主力因故北还后,宋军在孟珙带领下站稳脚跟并组织反击,收复了一些地区,双方在四川陷入长期僵持。
东线的情况也类似,蒙古军一度攻占襄阳等地,但旋即宋军也站稳脚跟,并收复了襄阳等地,由于对宋作战一时打不开局面,窝阔台此后将重点调为向西亚等地扩张,大战暂告一段落。窝阔台之后,蒙哥调整了伐宋战略,蒙哥集结一支机动部队,从西面绕过宋军占据的要点,直插在南宋西南立国的大理。他计划在灭大理后,即可从南宋背后进攻,既可北上攻击四川的宋军,也可以东进鄂州,规避其不善水战的弱点,不用水战而突破长江,一举灭宋,
在攻灭大理后,蒙哥认为大迂回已经完成,于1257年诏命诸王、诸将大举攻宋,兵分三路攻宋。其中,蒙哥亲自统帅的攻四川作战是作战的重点,然而,尽管蒙哥连续攻破嘉陵江沿岸山寨,却对钓鱼城一筹莫展,并最终死于钓鱼城。可以说,蒙古攻宋之战,尽管取得不少胜利,攻取不少地方,但南宋的防御体系依然稳固,双方仍然处于相持状态,
蒙古军的短板决定其成绩蒙古军之所以长时间无法打开局面,是受其短板所限。自南宋抗金立国以来,已经形成了完善、巩固的防御体系,西面则依托四川、重庆山地,东面则依托淮河、汉水,在长江以北构成防线。蒙古骑兵天下无敌,但其水战、山地作战则不甚擅长,蒙哥大迂回战略想法虽然很好,确实能一定程度上规避其短板,但如果改变这两个短板,无法从正面突破南宋的汉水、山地防线,仅靠云南方向过来的孤军也打不开局面。
同时,蒙古军虽善战,但在中原等地始终缺乏足够的治理手段,中原地区的生产秩序、统治秩序一直得不到恢复,大军作战,仍然常常要靠劫掠,难以支撑灭宋这样的作战,要粉碎南宋成熟的防御体系,仅靠作战上的创造性思维是不够的,必须在政治建设、军队建设上实现突破,弥补短板,灭宋才可能。因此,忽必烈即位后,在政治、经济、军队各方面做出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实现其灭“浑一天下”的企图,
襄樊之战的胜利,表明元军(忽必烈已称帝)已经改善了其短板,甚至实现了超越。襄樊之战的胜利,表明短板不再短襄樊之战,从1267年打到1273年,打了近7年,围城7年,而粮草不断,这本身就表明元军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补给能力和成熟的补给系统,中原地区的生产、秩序已经得到恢复。而围攻襄阳的过程,也表明元军的水战、攻坚战已经脱胎换骨,
襄樊之战之初,除了降将刘整所部之外,蒙古军的水军不甚强,曾为宋军所败,蒙古军需要施展计谋,假装作榷场等手段构筑工事才可以阻挡宋军船只。蒙古军“造船五千艘,日练水军,虽雨不能出,亦画地为船而习之,得练卒七万”,水军力量迅速发展起来,在蒙古军水陆协同下,宋军尽遣宿将精兵也难以打破襄阳包围圈,此外,蒙古又从回回征发工匠,打造回回炮,使其攻坚能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