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行政规划又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为便于掣肘牵制,将兴元路(今陕西汉中)这一战略要地改属陕西行中书省,这也是汉中隶属陕西之始。正是如此,因为汉中(陕南)在陕西的存在,陕西文化和四川文化的同脉之并非正确,汉中在行政区划上属于西北地区,而地理自然环境属于西南地区。
1、陕西汉中古时候属于四川吗?
汉中的交通、战略地位特殊,加之与四川地区接壤,因而历史上与四川的渊源深厚,几经分合。为了加强对四川地区的控制,自元代开始隶属陕西省至今,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为汉中平原。汉中市南界大巴山主脊,与四川省广元市、巴中市毗连,汉中在行政区划上属于西北地区,而地理自然环境属于西南地区。
夏代,境内有褒国,地望约在今汉中地区中部汉江以北、秦岭以南一带,商代,此地属褒国(汉江以北)及古蜀国(汉江以南)。西周是,先后属梁州、雍州,境内仍有褒国,为周朝“南国领袖”,又称周南。春秋战国时,汉中境内为南郑地,先后分属于秦国、蜀国,战国中期,南郑是秦蜀争夺的要地。后来秦攻楚,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初设南郑县(今汉中市汉台区境内),
西汉初,汉中郡治迁至西城县(今安康市境内)。全国设13刺史部,汉中郡隶属益州刺史部,东汉初,郡治复还南郑县(今汉中市境内)。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后来曹操征降张鲁,复改为汉中郡。刘备据汉中,仍设汉中郡,三国时,魏灭蜀汉,分梁、益二州,梁州领八郡,治于南郑。晋朝,改设汉国,不久即废,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萧梁、西魏、北周,境内设梁州、兴州(今汉中市略阳县)、洋州(今汉中市西乡县),并侨置秦州及70多侨县。
隋初,境内仍置梁、兴、洋州,后改为汉川郡、顺政郡、洋川郡,唐代,设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下设梁、兴、洋、集4州;贞观元年废府设道,汉中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汉中属山南西道,道治设于南郑(汉中);天宝元年设汉中郡、洋川郡、顺政郡;后又改为梁州、洋州(今洋县)、兴州;兴元元年,唐德宗避朱砒之乱,车驾幸梁州。
改梁州为兴元府,道、府同治于南郑,兴元府地位同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唐、后蜀先后据有汉中,仍设兴元府及洋、兴2州。北宋至道三年,境内置兴元府及洋、兴2州,属峡西路(即“峡路”,路治夔州即今重庆奉节),熙宁五年设利州路(川峡四路之一)及所属兴元府,治所均设于汉中。利州路辖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南宋绍兴十年,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两路,东路治设于兴元(汉中),西路治设于兴州(略阳);后利州东、西路几经分合。元代,为了加强对四川地区的控制,设兴元路于汉中,为隶属于陕西之始,明洪武三年,改路为府,设汉中府。清代,设陕安道于汉中,辖汉中府、兴安府(今安康市),民国三年,设立汉中道,治设于南郑,领陕南25县。
2、有人说从方言的角度看,陕西和四川文化系出同脉,您认同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我国的行政区划也多以天然山,水分割划分,而深处秦岭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就是相对特殊的一个存在,本人就来自这里,陕西南部地区汉中人,在这里居住多年。就我而言,从方言的角度来说,不认同题主,行政规划上的陕西方言分区先看上图,这是陕西省的方言分布图,以做参考(图自中国方言图集)在陕西省的地方天气预报,把陕西基本上分三个区域,陕南,陕北,关中。
天气如此,实际上陕西方言大致也就可以按这三个大区分类了,基本上大的分类为中原官话,西南官话,以及晋语三个方言语系,对应也正是关中、陕南、三个行政区域。而在陕南片区,从图上就可以看出,基本属于西南官话方言片区,而我所居住的汉中也是在其内的,而相邻的四川,更是以西南官话为主的方言片区,汉中的历史归属及人口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