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个山东人尤其是烟台威海一代的山东人在闯关东的条件上得天独厚在整个清朝的叔伯年间,闯关东的山东人保守估计超过了200万。在整个东北,辽西人说话是一个异类,新世纪之后,随着山东经济发展,一部分人回到了老家,大部分人还是定居在了东北,如果说山东省的城市,有一些东北人在那里打工,或者在那里安家立业,这还是有点道理的,但是,在山东省的农村,可能连一个闯关东东北人的后裔回流的都不会有的,如果用“涌入”这两个字的话,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原因非常简单,根本就没有东北人又涌入山东省的这种情况的,虽然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很好,但是,东北人出去打工,去山东省打工的人还是很少的,大多数东北人都是去南方打工的,也就是在江浙、珠三角一带打工的。
1、东北有多少人是当年闯关东的山东人?
东北三省黑吉辽,黑龙江和辽宁的山东人后代相对要少一点,辽宁省,尤其是辽西,闯关东的山东人后裔大约能占到现在人口的一半左右。这一点从说话的口音就可以窥见一斑,在整个东北,辽西人说话是一个异类。说话的口音很重,,每一句话的语调都向上挑,细听之下跟山东烟台威海一带口音很接近。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辽西人跟山东人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清朝封禁东北,但东北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产是明摆着的,
关内的老百姓在遇到三年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会冒烟闯关东,以求得的一条活路。由于录陆路在山海关被清朝阻断,很多人就选择走水路,从山东半岛的烟台威海一带上船,渡海到达大连。然后逐渐向其他地方扩散,这就是个山东人尤其是烟台威海一代的山东人在闯关东的条件上得天独厚在整个清朝的叔伯年间,闯关东的山东人保守估计超过了200万。
2、东北人中有多少山东人的后代?
在1840年东北人口300万,后清末打破纯满血统封锁,1910时东北人口达到1300万,其中以胶东一带为增加幅度最大,这时山东人约占百分之七十左右,所以说辽宁山东是一家之说是符合事实的。因此,山东辽宁是中国的体育大省名符其实,由于身体高大,灵活,运动能力在中国首屈一指,因此两省皆以自我培训,自我发展,自我荣获为荣,很少借助外部力量获取冠军。
3、说山东人和东北人是一家子,那么他们在饮食、文化上有什么区别?
东北地区原本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龙兴之地,历代大清王朝统治者,都禁止关内流民进入东北,在清朝中期,因为山东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解禁一段时间,允许山东饥民从陆路出山海关进入东北,后来又禁止关内流民到东北,等到清朝末期,老佛爷慈禧太后遭受内忧外患的困扰,她无暇顾及东北,一批批闯关东的山东人,或从海路或从陆路,开始一路逃荒到东北,
是东北的肥沃的黑土地,养活了数以亿计的山东人,现在东北人,差不多百分之八十是山东人的后代!我八七年参加工作,因为工作原因,我们办公室的几个同事经常在外面吃饭,我们单位的会计还嘴馋,属于无肉不欢的吃货那种!九十年代以前,东北饭店的厨师,至少是三级厨师证的,很多是拿二级证的!一级厨师,特一级厨师,都是在政府宾馆餐厅或在五星级酒店,东北饭店不做山东鲁菜的九转大肠,葱烧海参,多味茄子。
东北地区山东人后代多,东北菜或多或少受到山东鲁菜影响,东北有自己的特色菜,那时很少有什么烧烤店,现在东北的杀猪菜铁锅炖之类的,纯属农家乐之类的农村家常菜,跟烧烤店一样,不属于主流东北菜,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东北饭店门前都挂幌子,四个幌子的饭店,什么高档菜都能做出来,哪怕是有人上门找茬,点油炸冰溜子,灶房厨师也能把冰溜子挂糊油炸出来,这是要考验厨师真功夫的!那时东北炖菜主要是土豆烧牛肉,鲶鱼炖茄子,酸菜汆白肉,小鸡炖蘑菇,特色炒菜:溜肉段,锅包肉,松塌肉片,软炸里脊,拔丝苹果,拔丝地瓜,这些菜口感酸甜,一般习惯称为女士菜,地三鲜,酱烧茄子,葱爆羊肉,爆炒腰花,熘肝尖,手把肉,烧鸡,酱猪蹄,酱牛肉,高端一些的红烧鹿肉,狍子肉,扒熊掌,飞龙汤之类的。
4、为什么很多东北人的祖籍在山东省?
谢谢邀请,我是蒙山沂水老汉。大家可能看过一部电视剧,名字就叫《闯关东》,我上学时候的小伙伴,就在八十年代末跟随父母去了吉林省,投奔的那边的亲戚,现在在那边已经结婚、生子、定居,第一,特殊年代的人口迁移,闯关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加上山东人多地少,种地一年到头也赚不几个钱,那时候企业没这么多,打工的机会少,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很多人就奔东北而去,一个人或一家人去了,有的安顿下之后,觉得生活条件比山东好,就带动了自己亲戚朋友一块定居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