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安丶洛阳都是历代皇朝定都的上上之选,一方面是这两座皇城位于华夏大地的中部,兼顾东西南北,另一方面是关中平原、河洛地区,物产丰饶。首都、副都是由西安洛阳的地理形胜与位置决定的,洛阳曾经的GDP占了河南省的高达60%,天子九逃、长安六陷、就食东都~隋唐大运河是奠定盛唐的基石,更是盛唐的经济命脉,隋迁都洛阳,建粮仓(历史上最大的粮仓~含嘉仓、回洛仓、洛口仓)并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有了盛唐,盛唐是两京制,盛唐皇帝都洛阳近50年,关中长安闹饥荒,东都洛阳是爹娘,天子常常因为漕运不济和关中歉收,而将整个政府机构迁到洛阳,名曰“就食东都”,玄宗开元年间在洛阳11年,开启开元盛世,好好的,励精图治,回到长安专心和贵妃享乐,有了安史之乱,天子九逃,长安六陷。
1、历史上洛阳没落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的长安丶洛阳都是历代皇朝定都的上上之选,一方面是这两座皇城位于华夏大地的中部,兼顾东西南北,另一方面是关中平原、河洛地区,物产丰饶。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华夏人口逐渐增多,到两汉时期,全国人口已突破五千万,这也就意味着长安丶洛阳,若要成为帝都就必须扩大到空前的规模,也要承载更多的人口,这样就超出了长安与洛阳的承载能力,
据说盛唐时期长安、洛阳的人口都超过了百万,须要明了,古代百万人口的大城占地面积比今天要大得多,据考古发现,盛唐时期的长安面积要比今天的西安市的占地面积还要大不少。由此可见食粮供应将极为紧张,而当时天下物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南方物产要运往洛阳、长安,因路途遥远,所以成本极高。据说隋朝隋文帝时期,长安就发生过粮荒,而南来的粮食运到洛阳后,再前往关中,就还需要一大笔开支,
为了节约开支,隋文帝也只好率领大臣及家属前往洛阳去吃饭,史称“天子就食”。隋炀帝为了解决关中、洛阳的物质供应危机,于是开凿了从洛阳到南方的运河,这充分显示了隋炀帝的远见卓识,只可惜后来的统治者将隋炀帝修运河当成了暴政的反面教材,导致运河被荒废了。因此自宋朝开始长安和洛阳,就失去了作为帝都的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华夏经济重心南移,另一方面是长安丶洛阳的南向交通不方便,不利于朝廷对南方的掌控,也不利于南方的物产供应帝都。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代人杰,他显然看出了华夏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分离的状况,于是在隋朝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京杭大运河,水运的运输量大和成本最低。这样就使得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重心,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从此南方的货物都可以从长江经京杭运河前往北京,这样以来,北京就可以支撑比洛阳丶长安更大的政经规模,同时也更便于朝廷掌控南方。
2、洛阳到底是唐朝的陪都还是国都?
洛阳是唐王朝的陪都,大唐王朝国祚289年,其间有一段插曲,就是武则天篡权,建立武周15年,迁都洛阳。按照中国人传统习惯,武则天是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就是名正言顺的李家人,所以武周不被承认为一朝。以现代人观念,因为都城东迁,也可认为武周在洛阳的15年,这样大唐国都在西安274年,武周在洛阳15年。换句话说大唐274年,洛阳都是陪都,
大唐十八陵都在西安周围,包括武则天与高宗的合葬墓乾陵,也佐证了这一点,因为宗庙在西安,宗庙所在为都,无宗庙只能是“邑”。西安洛阳在古代被认为是古都双子星,中国是一个大国,特别是大一统王朝,所以很多朝代都设有主都和副都,也就是首都和陪都。在中国历史上周秦汉隋唐首都都在西安,西周隋唐又设副都洛阳,以便于统治,
当然洛阳也曾为东汉西晋首都。首都、副都是由西安洛阳的地理形胜与位置决定的,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金城千里,平畴沃野,易守难,四塞以为固。洛阳被誉为一小关中,八关拱卫,也是形胜之地,但洛阳的不足是处四战之地,盆地狭小,无战略纵深。所以在历史西安孕育了周秦汉隋唐等强大鼎盛辉煌的王朝,而洛天下之中的位置就是最理想的陪都,
3、洛阳曾经是13朝古都,为什么现在沦落成为一个地级市?
所谓“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做为世界四大古都之首、中国十大古都之首的西安不也“不当大哥很多年了?”现在除了北京哪个地方还敢称为“帝都”呢?其实自从宋代开始,洛阳就已经寂寞了。那个时候红火的是古都“开封”,一直到建国以前,开封都是河南省的老大,直到50年代初才把老大的位置让给了“郑县”,人不能永远活在1000年前,一定要认清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