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12月19日,光谷中心城中轴线区域地下公共交通走廊及配套工程全线开工建设,总面积50多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将形成交通、购物、办公、娱乐、文化等设施齐全的地下城市。李再光教授的建议得到了市委书记、市长的支持,“大光谷”以其宏大的规模和耀眼的繁荣领跑大武汉,成为武汉“三镇”三足鼎立格局之外的“第四镇”。
1、武汉的大学排名是怎样的?
武汉市最好的10所大学,第一名:武汉大学,也是排华中第一,武大的遥感科学和技术专业世界排名第一,与厦门大学并列为中国最美大学;第二名: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实力很强的理工类大学,机械、光电信息工程、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和公共事业管理五个专业位居全国第一;第三名: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师范类排第三、第四的位置;第四名:武汉理工大学,理工类211名校,实力强,毕业生易就业、薪资高;第五名,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类211名校;第六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七名,中国地质大学;第八名,武汉科技大学;第九名,中南民族大学;第十名,湖北大学。
2、武汉的光谷诞生和发展,华中科技大学起到了哪些作用?
光谷因华科而生,因华科而强15年前,它只是城市里一条不起眼的城乡分界线,15年后,它画风全变,GDP占全城的30%,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光电子技术产业竞争的主力军。它叫光谷,坐标——中国武汉,光谷的由来1983年,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再光作为访问学者考察美国硅谷,发现斯坦福大学周边有很多小型公司,很多公司的创始人都是斯坦福大学的老师,硅谷就是这样产生的。
李再光教授觉得武汉东湖地区也有这样的潜质,他给当时的市委书记、市长写了一封建议信:借鉴美国硅谷,借助湖北在全国的激光技术优势,以华中工学院为龙头,让激光产业从实验室里走出来,李再光教授的建议得到了市委书记、市长的支持。于是,市委、市政府决定由武汉市科委执行委员会来协调这件事,那时,政府也没有相关经验,于是就把一些与激光有关的单位召集起来开会,具体筹建这件事。
大家在一起研究这件事该如何办好,最后决定成立一个公司来具体实施这件事,于是就有了“东湖激光中心”,中心成立后,从哪里弄钱来支撑这个中心呢?当时,股份制还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不被容许。于是,只有靠政府,市经委和市科委各支持了5万元,作为中心的开办费,后来因为“东湖”这个名字不响亮就改叫“楚天”。
就这样,武汉楚天光电子公司成立了——这可能就是光谷最早的企业了,而“武汉•中国光谷”的正式启动是在楚天激光成立13年之后才开始的。据武汉地方志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1998年10月,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与信息学院院长黄德修教授首次提出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的构想,“光谷”由来的另一个源头,就是“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先生。
作为中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主持建设了中国第一条光纤通信线路,并在1990年代首次提出将武汉建设成光电子产业基地,今天的光谷2016年,随着光谷的经济快速发展,作为GDP占比武汉30%的地区(武汉当年GDP为11912亿),人口已经跃居150万,未来比例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到2019年,“大光谷”板块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
巨大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人才储备,已经让光谷越来越耀眼夺目,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在科技部公布的全国114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中,光谷综合实力连续两年居全国第3位,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居第2位。2014年,同济大学发布的全国482个中国产业园区排名中,东湖高新区居第4位,较2013年提升2位,
自1999年至今,凭借科技与经济的政策扶持,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历8次扩容,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光谷”。“大光谷”以其宏大的规模和耀眼的繁荣领跑大武汉,成为武汉“三镇”三足鼎立格局之外的“第四镇”,其发展之快,势头之猛令世界瞩目,光谷目前已经形成了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业竞相发展的“131”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