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也不足为奇,实属正常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译文,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下士闻道,大笑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能够装东西的器物,反而不装东西;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意思是说: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已,而且没有一点疑惑,它就是这么回事,并且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习练它、运用它。“中士闻道,若存若忘”意思是说:悟性不高的人听说“道”则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并且相信它和怀疑他的存在各占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怀一定的疑问。“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全句的意思是说: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现出鄙视、讥笑的语态,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因为“道”论理高深,本来就难以理解。如果人人都那么轻易的能够理解的话,那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只是年龄、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悟性的不同,对“道”的认识、理解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已。也不足为奇,实属正常
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以下为我个人见解,若有误差见谅。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有智慧的人知道了“道”后,会努力的去实践它。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平庸的人听说道以后,有的时候记得它有的时候却又忘记。下士闻道,大笑之,愚昧的人听见道之后,只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为道,如果不被嘲笑那么就不值得作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所以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路好像是黑暗的,前进的道路好像是后退,平坦的道路好像是崎岖的。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