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三国南阳郡虽然没有南阳县,但南阳郡郡城宛城,就是南阳城,俗称南阳,或简称南阳。三是汉时称南阳的只有南阳郡,宛城只是南阳郡治所,诸葛亮所称躬耕于南阳显然指南阳郡并非宛城,诸葛亮说的躬耕于南阳是指当时的南阳郡,而非宛城(今南阳市),有人认为这里面的南阳,不是指南阳郡,而是指宛城,这个也明显是有问题的,因为在三国志里面,南阳与宛城是分得很清楚的,比如张绣与曹操的宛城之战,如果能在三国里面找出一处,烦请告知。
1、为什么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南阳郡,没有南阳县,南阳如何有诸葛亮?
现在襄阳市没有一个叫“襄阳县”的,也没有一个叫“襄阳区”的,所以,襄阳市也不能叫襄阳市,襄阳城也不能叫襄阳!我早就说过,襄阳说们抢夺躬耕地老是顾头不顾腚!光知道弄一些无稽之谈否定南阳郡郡名与郡治互指,否定诸葛亮亲口说的“躬耕于南阳”的南阳不是当时的南阳城。可是如果按照他们发明的理论往他们头上一套,他们那一套歪理邪说马上就露馅了,
东汉、三国南阳郡虽然没有南阳县,但南阳郡郡城宛城,就是南阳城,俗称南阳,或简称南阳。就和现在襄阳的情况是一样的,古今一理,一脉相承。再比如古代荆州,所辖七郡,没有一个叫荆州郡的,但它的州城郢和江陵照样叫荆州城,襄阳近邻十堰市,下辖县区中也没有一个叫“十堰”的,为什么也能叫十堰市?例子多得很,不再一一列举!从以上可以看出,襄阳说的说辞是多么的荒谬!其抢夺躬耕地的手段是多么的卑劣!。
2、汉、三国襄阳属于南阳郡吗?
《中国历史地图集》1975年版在界定南阳郡南部辖境时均是以汉水为界的,这与习凿齿所言“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是一致的,但1982年第2版时,秦、西汉同前版,两郡仍以这段东西向的汉水为界,但到了东汉以及三国时期,在襄阳题了词之后的谭其骧先生却莫名其妙地将原属南郡襄阳县的阿头山去掉,换上了隆中之名。
这样,江北的南阳郡邓县就突破汉水管辖了原属南郡的一块叫隆中的地方,显得十分别扭,当然,笔者所说的别扭并非完全是视觉上的,在史料考证上同样十分别扭,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性。首先,谭先生这次改动没有举出任何史料为西汉至东汉这段分界的变化作证,三国以前的史书均认定汉水为此段两郡天然分界,至于东汉时期邓县是否有跨江而治的变化,因史书均无记载,谁也不能妄下结论。
加上汉承秦制,西汉南阳郡、南郡统县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东汉以后,《三国志》无地理志,而此后的《晋书•地理志》则进一步明确表示,“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对这些问题和正史中的史料,谭先生未做任何辨析,他所依据的就是东晋习凿齿的“亮家于南阳之邓县”的说法,这些说法目前尚未从汉晋之际的正史中找到根据且与正史矛盾,故这样简单采取弃正史而取野史的手法,是不可取的,
后人在评价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廿二史剳记》的考异特点时就指出:他“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校勘,其抵忤处,自见辄摘出”,即限定以正史作内校或外校,不取野史校正史,因为“间有稗乘脞说与正史歧互者,又不敢遽诧为得间之奇。盖一代修史时,此等记载无不搜人史局,其所弃不取者,必有难以征信之处,今或反据以驳正史之讹,不免贻讥有识”。
更何况习凿齿自己还有《襄阳记》的“秦兼天下,自汉(水)以北为南阳郡,自汉(水)以南为南郡”“襄阳有孔明故宅”这样自相矛盾的记载,所以,不解决这些矛盾,不拿出令人信服的以驳正史之讹的史料就轻易地改动《中国历史地图集》,未免有些草率,这对历史是不负责任的。其次,《中国历史地图集》82版三国部分加上了东晋以后才出现的隆中地名,在三国时期标注“隆中”于史无据,
另外,西汉以后这一地区除了东汉岑彭击张扬外没有发生过什么大事,为什么到了东汉南阳郡邓县非要越过汉水在襄阳、中庐这个夹缝中划一块传统的古庐戎国的土地归汉水北传统的古邓国的南阳郡邓县呢?至今“襄阳说”没有任何一位学者列举出政治、军事、经济上的任何史料来说明这种变化的来源和依据。另外,从行政管理上讲,隆中归邓县远不如归襄阳或中庐方便,隆中向西北过柳子关到襄阳20里,向南到丁集、向北到泥嘴镇的中庐故城都只有十几里和几里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