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杨浦区 > 商鞅方升,商鞅铜方升是那个年代的作用

商鞅方升,商鞅铜方升是那个年代的作用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25 02:35:43 编辑:上海本地生活 手机版

1,商鞅铜方升是那个年代的作用

秦,商鞅变法时命人打制,用来作为测量重量的基本单位,从而为统一度量衡服务

商鞅铜方升是那个年代的作用

2,商鞅方升是哪个朝代的

战国商鞅方升,又称商鞅量,是战国时代秦国铜制量器,战国商鞅方升初置于“重泉”(陕西蒲城县),后转发至“临”地。战国商鞅方升出土于晚清时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1]。

商鞅方升是哪个朝代的

3,商鞅方升与商鞅变法的哪一条相关

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商鞅方升与商鞅变法的哪一条相关

4,商鞅方升是干什么用的

战国商鞅方升为战国中期的青铜器, 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容积202.15毫升。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即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定为一升。说明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已经运用“以度审容”的科学方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字运算和器械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器壁与柄相对一面刻“重泉”二字。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右壁刻“临”字。“重泉”与左壁铭文字体一致,应是一次所刻,而“临”字与底部诏书为第二次加刻。可知此器初置于“重泉”(今陕西蒲城),后转发至临地。《史记·秦本纪》: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铭文中的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

5,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①下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统一秦国度量衡措施 人 。 ②链接材料:商鞅方升铭文拓片:战国秦孝公时器。又名商鞅量。高 2.32 厘米 ,内壁平均长 6.97 厘米 ,容 202.15 毫升,通长 18.7 厘米 ,内壁平均宽 12.48 厘米 。方升外侧有铭文 32 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 344 年)齐国来访秦国,大良造鞅乃积算以十六寸五分之一寸为 一升 。此为秦国度量衡制度中 一升 的标准量器。
度量衡的确立与实行

6,战国商鞅方升何以一升量天下时隔123年始皇帝诏书又有何深意百度知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商鞅方升,上面铭刻着两千多年前的铭文。方升侧面的铭文,好似是商鞅方升的出生证明,包含了商鞅方升出现的时间、体格的大小以及设计者姓名-大良造鞅,即我们熟知的商鞅。底部文字又是始皇帝四十字诏书,时隔123年,秦国最终认可了商鞅方升所代表的深刻含义。商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他受韩非子的影响颇深,是法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虽有一番大志向,胸中亦有丘壑,但在最初的很多年里也只是魏国国相公叔座的门客,尚没有在国君面前露脸。不过,公叔座在临终之际倒举荐了商鞅,他对魏国国君说商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但这样的举荐毕竟是在公叔座临死的时候举荐的,魏国国君自然不可能真的重用商鞅,也没有将其杀死,而是压根没有重视商鞅这号人物。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商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听说了秦孝公的求贤令之后,果断入秦,帮助秦孝公,最终使得秦国从一个落后而又不发达的边陲小国成功的过度到大秦帝国,秦国能够在战国时期笑到最后与商鞅脱不了干系。在商鞅到秦国之后,他主张变法图强,使得秦国在战国七雄之中脱颖而出。春秋时期,秦国因为偏据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非常落后,又因其地理位置没有占据优势地位,秦国发展很是受限。数代秦国国君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一直在试图发展自己,并东进,多年来的努力收效甚微,商鞅自然也注意到了秦国的被动局面。首先,当时秦国因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秦人不能快速地觉察到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生产力的进步,他们一次次的对此没有了敏感性,不能认识到变革思想的重要性,慢慢的就落后于其他各国了。其次就是秦国经济很是不发达,他们认识不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觉知不到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再者,秦国当时的政治制度也很是落后,并不能作为经济发展强有力支撑,甚至还可能拉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最后,秦国思想文化先前虽能很好的传承周朝多年的先进文化,但是后来受其封闭地形的影响,秦国文化日渐落后。商鞅在和秦孝公交谈之后,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主张变法改革。商鞅变法可谓是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首先,在经济制度方面,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十分重视民众需求。“重农抑商”也是其变法的显著特征,为了激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他把土地有公有变为了私有,并且破坏了原来落后不堪的奴隶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关系的发展。其次,在中央,商鞅提倡君主集权,地方在全国各地设立郡县以便国家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君主的权威。最后,奖励军工,实行军功授爵制,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改革,目的就是富国强兵。不得不说,商鞅是一个很有谋略和大智慧的人,变法的内容都敲定之后,为了让变法能够顺利推行,为了取信于人,商鞅还做了一番安排。他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然后他就告知百姓,在百姓之中招募有能力搬动那根高三丈的木头并将其立到北门的人,如果谁有能力做到这一事,商鞅就会给予他十金。命令初下时,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就这样随意地搬动木头。商鞅见此情况,就又说:“谁若有能力把木头搬到北门并将其立起的人赏五十金。”这时,就出现了一个人愿意把木头搬到北门,为了彰显自己的诚信,商鞅就立即给了他五十金。最终,商鞅用这件事向百姓表明了自己的可信任性,百姓就此相信了商鞅,最终颁布了法令,法令在秦国的施行是很顺利的。商鞅在其变法主张中提到的统一度量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不由得就让我想起了留存在上海博物馆的商鞅方升了。战国商鞅方升既是容量的单位又是测量粮食的器具。商鞅方升只有一升,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为了统一度量衡所做。它全长18.7厘米,纵7厘米,横12.5厘米,深2.3厘米,容积202.15立方厘米,重0.69千克,是长方体似的容器,在该升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有铭文。商鞅方升虽然颜值不太高,体格较小,但它却是一个标准的量器,在当时象征着统一的标准及规范。与后母戊鼎相比,商鞅方升在体格上显得很是小巧,远没有后母戊鼎那样厚重,透过其上面所刻铭文,我们也可以直观而清晰地看到铭文数量之少,当然就比不过毛公鼎上刻写的铭文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鞅方升的重要性比不过以上二者。此外,商鞅方升还没有像古代众多青铜器上纷繁华丽的纹饰,但是它仍然是国宝级文物。从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一直到始皇帝统一六国,商鞅方升经历了一百二十多年的实际使用时间。从中不难发现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的举措对于当时秦国而言,可谓是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有了全国统一度量衡这一法令,一切的一切都有了一定的标准,都要遵从一系列的规范要求。商鞅方升又何尝不是秦国度量衡统一的象征之一,那么商鞅方升自然就开始了度量天下之旅了。由此便衍生出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的结果了。商鞅方升上面刻有的铭文最能引人注意的应该就是时隔123年后始皇帝的诏书了。诏书上写:“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又何尝不是始皇帝对于商鞅统一度量衡的一种认可呢?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仍然没有废除商鞅统一度量衡的法令并继续沿用让我们明白了统一的重要性。因为它得到了一个国家的认可和看重,那它的地位自然就水涨船高了。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7,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这一标准器的目的是什么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
统一计量
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战国。全长18.7、内口长12.4、宽6.9、深2.3厘米。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器壁与柄相对一面刻“重泉”二字。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右壁刻“临”字。“重泉”与左壁铭文字体一致,应是一次所刻,而“临”字与底部诏书为第二次加刻。可知此器初置于“重泉”(今陕西蒲城),后转发至临地。《史记·秦本纪》: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铭文中的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即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定为一升。说明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已经运用“以度审容”的科学方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字运算和器械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8,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这一标准器的目的是什么 搜

统一计量
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战国。全长18.7、内口长12.4、宽6.9、深2.3厘米。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器壁与柄相对一面刻“重泉”二字。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右壁刻“临”字。“重泉”与左壁铭文字体一致,应是一次所刻,而“临”字与底部诏书为第二次加刻。可知此器初置于“重泉”(今陕西蒲城),后转发至临地。《史记·秦本纪》: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铭文中的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即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定为一升。说明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已经运用“以度审容”的科学方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字运算和器械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

9,商鞅方升图与哪一点变法内容相关

变法内容主要有: 经济措施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而商鞅方升图是统一度量衡方面的措施

10,为什么叫商鞅方升

不是他发明的,之所以称作商鞅方升,是因为,这些方升是商鞅担任秦国大良造时,按他规定的标准和度量衡,所生产的方升!!  商鞅方升”再度露面  秦孝公十八年即公元前344年,这时商鞅已任大良造职,实行变法,在变法中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度量衡,这段历史妇孺皆知。然而,当初究竟是用什么统一度量衡的,标升器皿究竟长什么样,却很少有人知道。而这件宝贝———“商鞅方升”一直都深藏在上海博物馆的库房里,从未在展厅中露过面。据说,当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要求将该文物上交,上博却只上交了一个几可乱真的复制品,从而将中国唯一一件商鞅亲自监制、用以标升的青铜器皿留在了自家库里。  此次《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上海博物馆藏品》编著者陈佩芬将“商鞅方升”的详细资料编入该书,使得大家对于那段历史以及方升本身有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认识。方升全长18.7米,升纵7米,横12.5米,深2.3米,容积202.15立方米,重0.7公斤,为长方形的有柄量器。器的外壁刻铭文,共75字分别为,(底部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左壁铭文)“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前壁铭文)“重泉”。  此器早年出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并未见到实物,只能用原始拓片进行研究,造成对铭文的释读在容积计算上出现差错。方升归上海博物馆后,对其容积通过测量计算,为202.15立方米。同时根据测定数字和铭文所标长度容积,又计算出商鞅尺的数据,一尺之值为23.192米。  从冶炼厂救回的宝贝
亲,是这样的。他说是主族元素的范围内。而你的族序数是按全表看的。即,llla族,在你查的这句话中,是第三族,而不是13.不懂可追问。求采纳啊,亲!谢谢。
商鞅方升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应该是因为他的任职期间和当时人们对它的宠信而立此为名,应该也是商鞅的思想造就了它,谢谢
文章TAG:商鞅方升商鞅方升那个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