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徐汇区 > 今年三伏天,2020年今天是三伏天的第几

今年三伏天,2020年今天是三伏天的第几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1-09 08:12:28 编辑:上海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2020年今天是三伏天的第几

今天是2020年三伏天的中伏的第4天。今年伏天是从公历7月16日,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开始,进入初伏第一天;到公历7月25日,农历六月初五日结束,共计10天。中伏是从7月26日,农历六月初六日,即“庚子”日开始,到公历8月14日,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结束,共计20天。末伏从公历8月15日,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即“庚寅”日开始,到公历8月24日,农历七月初六日结束,共计10天。

2020年今天是三伏天的第几

2,今年三伏时间表

今年三伏时间是从7月16日到8月24日。一伏(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二伏(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三伏(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今年2022年三伏天共有40天,从7月16日初伏第一天开始,至8月24日末伏最后一天为止。

今年三伏时间表

3,今年三伏时间

九月十一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所以这个不是说具体的几号,是一段时间

今年三伏时间

4,三伏是哪天2022

7月16日。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6日开始,到8月24日结束。2022年,三伏天从7月16日开始,到8月24日结束,持续40天。2022年夏天,7月26日到8月14日这20天最热。三伏天是由三个伏天组成的:初、中、末,初、末是10天,二是10天、20天,所以三伏天是30天、40天。一年中的三伏天应与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三伏天合并计算。三伏天的特点俗话说“三九分冷,三分热”,首次发病的第一天就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数九”是从冬至后的第一天算起,而“数伏”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每年的第一个伏的起始日期。所谓“三伏”,是初、中、末三伏的总称,是一年中最热、最潮湿的时期。

5,今年三伏天从哪一天开始计算

7月13日,末伏最后一天是8月21日,共40天。初伏:7.13-7.22,10天;中伏:7.23-8.11,20天;末伏:8.12-8.21,10天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就给这么多给你订锭斥瓜俪盖筹睡船精看好了!多了怕你也搞乱了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6,今年三伏多少天

2022年三伏天共40天:一伏(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二伏(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三伏(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今年2022年三伏天共有40天,从7月16日初伏第一天开始,至8月24日末伏最后一天为止。每年三伏天时间不一样的原因:这主要看末伏的起始时间。通常,初伏从7月11日开始,约10天时间;中伏,从7月21日,第四个庚日开始,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则还是属于中伏。末伏的开始时间,是按照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今年,第五个庚日是7月31日,而立秋是8月7日。在立秋这天之后,第一个庚日是8月10日。因此,今年初伏是10天,中伏是20天,末伏是10天,所以,一共是40天。常言道:“寒在三九,热在三伏”,到了冬天,我们知道是三九时候最冷,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到了夏天,天气酷热,温度越来越高,而最热的时候,是在三伏天里。但是,三伏之中,中伏最热,到了末伏天气逐渐变得凉爽,尤其是早上下晚凉飕飕,当然,秋老虎的余威还不能轻视,不可不防。

7,今年出三伏天是多少号

8月17日出伏三伏天的确定,有这样一句口诀:“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是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到第四个“庚”日之间的这段时间,为初伏。而末伏,则是指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之间的这一段时间。又因为,两个庚日之间相差十天,所以头伏、末伏的天数都是十天。 至于中伏,指的则是头伏和末伏之间的这段时间。具体来说,就是从夏至日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直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所以,中伏,有时候是十天,有时候则可能是二十天。 也就是说,三伏天的天数,有时候是30天,有时候则是40天。2014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8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8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8日,所以,2014年的伏天,是从2014年7月18日开始的,这天开始,进入伏天。头伏,也就是2014年7月18日---7月27日这十天2014年8月7日,节气立秋。而2014年8月7日立秋节气这天,正是庚戌日,也就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则到了8月17日。也就是说,2014年的末伏,为2014年8月7日---8月16日这十天。 也就意味着,中伏天,是2014年7月28日---8月6日这十天。而2014年的整个三伏天,为2014年7月18日---8月16日这三十天。

8,今年三伏天什么时候开始

2022年的三伏天从2022年7月16日开始陷入伏击战,历时40天,至8月25日结束,第一次伏击战在7月16日至7月25日,第二次伏击战在7月26日至8月14日,最后一次伏击战在8月15日至8月25日。2022年三伏天具体时间表如下:今年第一次时间安排:7月16日(周六)至7月25日(周一),共十天。今年中压日程:7月26日(周二)至8月14日(周日),共20天。今年最后一个伏日程:8月15日(周一)至8月25日(周四),共十天。三伏天的注意事项1、预防中暑天气炎热,尤其要防止中暑、中暑。尤其是中午和下午最热的时候,要尽量减少外出。高温下外出或工作,一定要做好防暑防晒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墨镜、涂防晒霜、做好防暑降温准备等。三伏天,孩子和老人更要注意,注意通风,不要长时间待在高温中。如果发现老人和小孩有中暑迹象,最好及时降温或送医院观察治疗。2.抗脱水高温酷暑出汗,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特别是不能以“渴不渴”来判断是否需要喝水。口渴不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当达到2%~4%时,身体感觉口渴,同时已经处于脱水状态,尿液少,颜色呈暗黄色,此时工作和认知能力会下降。此外,如果你感到极度口渴、皮肤干燥、舌头皲裂、声音嘶哑和虚弱,你可能已经处于中度脱水状态。3.保持凉爽很多人认为“夏天防暑降温很有必要”。相反,夏天最需要警惕的是“冷”。立夏时节,人体的阳气逐渐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一旦感冒就容易有寒邪入侵。夏天人们喜欢吃冷饮,喜欢吹空调等等过度贪凉的行为,都有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受到寒邪的伤害。

9,2021年三伏天时间是什么时候

7月11日—8月19日2021年三伏天是从夏至日第三个庚日开始算,就是2021年7月11日开始入伏,到2021年8月19日结束,分为三伏,总共40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2021年三伏天:具体时间: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 为头伏 10 天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 为中伏 20 天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 为末伏 10 天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10,今年三伏日期表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伏(首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v(中压):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20天;三伏(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今年2022年的三伏天有40天,从7月16日三伏天的第一天开始,到8月24日结束。三伏天日程2022年7月日历三伏天日程2022年8月日历2022年的三伏天时间表,具体到第一天,包括相应的农历和节气,以及三伏天:2022年7月16日,6月18日,蛰伏的第一天2022年7月17日,6月19日,第一个秋天的第二天2022年7月18日,6月20日,蛰伏的第一天2022年7月19日,6月21日,第一个秋天的第四天2022年7月20日,6月22日,蛰伏的第五天2022年7月21日,6月23日,第一个秋天的第六天2022年7月22日,6月24日,第一个秋天的第七天2022年7月23日6月25日第八天(大热)2022年7月24日,6月26日,第一个秋天的第九天2022年7月25日,6月27日,第一个秋天的第十天2022年7月26日,2022年6月28日,中伏第一天2022年7月27日,6月29日,第二天。2022年6月30日7月28日第三天2022年7月29日,七月初四。2022年7月30日,七月初二第五天2022年7月31日,七月初三第六天。2022年8月1日,7月4日,仲夏第七天。2022年8月2日,七月初五第八天。2022年8月3日,七月初六第九天。2022年8月4日2022年7月7日7月7日2022年8月5日,七月初八第十一天。2022年8月6日,七月初九第十二天。2022年8月7日,七月初十(立秋)第十三天2022年7月11日,8月8日,伏击的第十四天8月9日,2022年7月12日,中节十五2022年8月10日,7月13日,伏击的第16天2022年8月11日,7月14日,中节第17天。2022年8月12日,7月15日,伏击的第十八天2022年8月13日,7月16日,第19天。2022年8月14日,7月17日,伏击的第20天2022年8月15日,7月18日,伏击结束的第一天2022年8月16日,7月19日。隔天。2022年8月17日,7月20日,初三落下帷幕。2022年8月18日,7月21日,第四天的最后一天。2022年8月19日,7月22日,末日第五天。2022年8月20日,7月23日,第六天的最后一天。2022年8月21日,7月24日,第七天的最后一天。2022年8月22日,7月25日,初八最后一天。2022年8月23日7月26日第九天结束(夏天)2022年8月24日7月27日,最后十天。

11,今年的三伏天的三伏分别是在哪天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的10天,有的年的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2007年夏至是6月22日阴历5月初8 丁亥日。 第三个庚日是7月15日阴历6月初2 庚戌日。入伏(初伏)。 7月25日 阴历6月12日庚申日 中伏 8月8日阴历6月26日 甲戌日 立秋 8月14日阴历7月初2 庚辰日 末伏 8月24日阴历7月12 庚寅日 出伏
由于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制组合确定的,所以,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丁已……日子等。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环目迹皇熘螅质歉龈眨簿褪?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12,今年的三伏从何时开始每个伏有多少天如何推算每年的伏天

07年的 初伏是 7月15日 (农历六月初二,庚戌日) 中伏是 7月25日 (农历六月十二,庚申日) 末伏是 8月14日 (农历七月初二,庚辰日) 什么是三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又称伏天。三伏的总称。古代也专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古人以为,伏天之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故名之。春秋时秦德公始作伏,祠社,此为设伏日之始。夏日炎热,尤以三伏为盛,故人于伏日有避暑之举。汉魏时,伏日有酒食之会。汉和帝曾令伏日尽日闭门,不干他事。唐时,长安人伏日多于风亭水榭,浮瓜沉李,流杯曲沼,每至通夕而罢,富家子或植画柱,搭凉棚,召客聚坐,作纳凉盛会。此外,自三国魏时,六月伏日即有家家作汤饼之俗,谓食之可避除疾患。《艺文类聚,岁时.伏》引《历忌释》:“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又引晋程晓诗:“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宋吴自牧《梦梁录.六月》:“六月季夏,正当三伏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以解暑气。”清顾良《清嘉录.六月.三伏天》:“旧传有夏九九,今已不传。但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花缘。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则有蕉扇、苎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类,沿门担供不绝。......茶坊以金银花、菊花点汤,谓之双花。” 话说三伏 人们常用“热在三伏”这句话来形容盛夏的气候特点。这种说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代,就把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叫做伏天。根据《史记·秦纪》记载,那时就规定每年从夏至以后第3个庚日开始入伏,叫做“初伏”(或叫“头伏”),第4个庚日以后叫“中伏”,立秋以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始日。由于各年庚日不同,所以入伏的时间各年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每伏为10天,但是,如果夏至以后第5个庚日出现在立秋之前,这一年的“中伏”就是20天了。今年“初伏”始日为7月12日,“中伏”为20天,“末伏”终日为8月20日。可见,三伏一般出现在每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这时也正好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大家都知道,地球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我国处于北半球,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慢慢移到北半球,我国各地日照时间逐日增加。到了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我国大部分地区白昼最长,日照时间最多,按理说,夏至应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然而三伏天却从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算起,这是与地球的热量收支有关系的。地球白天吸收太阳辐射来的热量,夜间又把部分热量放射到空中。进入春季,特别是进入夏季,地球白天吸收的热量越来越超过夜间散失的热量,这样,地面上积累的热量逐渐增多,气温也随之逐渐升高。而夏至这一天,虽说地球吸收的热量最多,却不是地面积蓄热量最多的一天。夏至以后,地面每天仍在继续储蓄热量。到了三伏天,正是一年中地面积蓄热量最多的时候。显然,这与一天中最高气温不是出现在正午而是在午后2时左右的道理是一样的。 根据我国2000多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我国大陆上大部分地区确实是“热在三伏”,只不过南方热在“中伏”,而北方因初秋降温快而热在“头伏”罢了。但在沿海岛屿和滨海地区,由于海洋热容量比陆地大,因而升到全年最高气温的时间也比大陆的晚,最热时间一般在“末伏”。此外,我国也有一些地方(主要是西南地区和南海诸岛),最热时间却不在三伏之内。比如,拉萨最热天气是在6月上旬,西沙群岛在5月下旬。 当然,以上指的是多年平均情况,具体到某个年份,也有例外。比如,197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特短(即“空梅”),全年最热时间发生在6月26日至7月11日。该年在7月上旬平均气温,南京为32,3℃,比长年平均值偏高5.3℃,旬内日最高气温天天高达39℃左右。 在盛夏三伏天,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我国江淮流域多晴空少雨,容易出现干旱(称为“伏旱”),在这闷热难耐、庄稼“渴”得难受之时,偶尔袭来的台风送来了及时雨,会解除或缓和这些地区的“伏旱”。而随着雨带北抬,会在黄淮、华北、东北等地造成一次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称为“伏汛”)。副热带高压南侧常常有台风活动,会给我国南方带来大量降水。因此,在伏天里,既要注意抗旱,又要注意防涝。 炎热的三伏,虽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诸多不便,但是给作物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三伏要热,五谷才结”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农业气象中的“伏桃”一词就是指在伏天里形成的棉桃,由于这期间天气晴好,高温少雨,则结桃大,吐絮早,品质好,因此,多结“伏桃”是确保棉花丰产的一个关镇问题。此外,三伏期间的降水(称为“伏雨”,有人泛指夏季的降水),对我国某些地区来说,在年雨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夏雨春用”、“三伏有雨多种麦”等说法表明了“伏雨”对有些地区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防汛的同时要注意蓄水。当然,还须注意高温对水稻的热害影响。盛夏时节,正值早稻或早中稻的灌浆期,如温度过高,日最高气温连续3天以上超过35℃,会使水稻灌浆期缩短,千粒重降低,导致水稻的半实率和秕粒率增加10—30%,高者可达40—50%,因此,在伏天里要加强对早稻的管理。
按历法规定: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末伏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始至第二个庚日结束(称出伏)。 2007年夏至是2007年6月22日,农历 二零零七年五月初八 丁亥 初伏2007年7月15日,农历 六月初二 中伏2007年8月04日,农历 六月二十二未伏2007年8月24日,农历 七月十二
文章TAG:今年三伏天今年三伏天2020年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