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最佳选择,是立刻全军撤退,返回荆州。湖北真正的老二应该是荆州,不过已经被拆的四分五裂,如今的荆州已经不是当年的荆州,孙权看到张飞、赵云、诸葛亮也都去了西川,就留一个关羽在荆州,认为是时候应该收回荆州啦,在《三国志》中马良确实是留守荆州辅佐关羽,但马良在荆州期间的事情并没有详细介绍,至于他如何脱困回到荆州的,史书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1、水淹七军后,若关羽安排关平等人围攻樊城,自己返回荆州整顿三万降卒,此方略如何?
这个方略有一个问题,关羽在都没能挡住徐晃,关平怎么可能挡住徐晃这样的名将,樊城还是拿不下,既然这样,不如直接撤军。关羽北伐的兵力很有限关羽北伐襄樊的兵力史书上并无记载,不过我们可以参考下孙刘湘水对峙时的情况,当时关羽统帅部队号称三万,一般号称都是少于实际兵力,所以此时荆州能调动的机动兵力,应该不足三万。
从关羽选精锐士兵五千人出击看,他的实际兵力很有限,北伐襄樊时,关羽所控制的荆州已经从原来的五个郡缩减到了三个郡,少了长沙、桂阳两个郡,兵力不会比湘水对峙时更多。这一点也可以从侧面得到验证,曹操一向很器重关羽,在关羽已经击败曹仁的情况下,更加不会掉以轻心,派来的援军不会少于关羽的部队,而于禁所率的援军大约是三万,关羽的兵力应该少于三万。
以有限的兵力在围困襄阳和樊城的同时,难以阻挡徐晃的援军应该说关羽以不到三万的部队击败了曹仁以后又水淹七军,杀了于禁一个全军覆没,这已经是意料外的结果了,击败于禁以后,关羽虽然包围了襄阳和樊城,但是他的兵力不足,又长期征战在外,此时其实已经有了些疲态。而徐晃原来奉命进驻宛城,其所部大多是新兵,并无能力给樊城解围,
但是在得到徐商、吕建等军和殷署、硃盖等十二营的增援以后,徐晃的兵力大为加强,特别是这些部队都是曹操直属的部队,战斗力也非常强劲。而关羽此时需要分兵包围襄樊二城,手里的机动部队只有五千人,以这点兵力要对抗徐晃的部队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历史上,徐晃击败了关羽,解了樊城之围,关羽做不到,关平就更加不可能挡住徐晃的攻击了。
而且此时张辽的部队也在赶来的路上,魏军会更强大,所以题主的这个方案意思不大,最理想的方案是水淹七军以后关羽立刻撤军,不给东吴可趁之机从马后炮的角度来说,关羽能击败曹仁和于禁,这个战果其实已经超过了预期,也达到了关羽实力的极限,在魏军继续增援之下,已经不可能继续扩大战果。而且东吴在后蠢蠢欲动,此时继续围攻襄阳和樊城,危机重重,
此时的最佳选择,是立刻全军撤退,返回荆州。这样一来东吴没有机会偷袭荆州,而魏军损失太大,也不可能南下,关羽抓到的三万战俘都是青壮,在当时是很宝贵的资源,送到益州或者充实自己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过这么做的另一个问题是,东吴没能偷袭荆州,大家看不到危机所在,而樊城只有几千守军,曹魏内部到处叛乱,曹操差点迁都,这些大家都能看到,所以关羽可能会被人骂错失良机。
2、荆州能不能回到湖北第二?
说到湖北的发展,大家都会想到武汉、襄阳、宜昌三个中心城市,武汉为第一极,襄阳和宜昌为副中心城市,为第二极,其实湖北真正的老二应该是荆州,不过已经被拆的四分五裂,如今的荆州已经不是当年的荆州。原来的大荆州包含现在的荆州市、荆门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面积非常大,如今都分散为5个省管城市,实力已经均为湖北第三梯队,远不及襄阳和宜昌,更不用说武汉了。
有人认为应该恢复原来的荆州,荆门、仙桃、天门、潜江都应该回归荆州,打造一个和武汉齐名的大都市,这样可以带动整个湖北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强省大多数都拥有“双核城市”,比如广东的广深,江苏的宁苏,山东的胶济,浙江的杭甬,这些都是全国的模范。目前湖北是武汉一个城市独大的格局,远超襄阳和宜昌,襄阳和宜昌根本没有任何追赶武汉的实力基础,
3、刘备拿下益州之后,为何不回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