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松江区 > 上海市风俗人文,上海的民俗文化

上海市风俗人文,上海的民俗文化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3-14 08:08:30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上海的民俗文化

我是上海人,上海讲究一个弄堂文化。海派文化。弄堂文化就是指我们这一代上海人长大的环境,你可以到上海的城隍庙周边就可以感受到。海派文化你可以看看周立波的段子。里面可以体现到。到了上海你可以看看周边的城市杭州。苏州。无锡,南京,扬州,镇江。。。。。。。都不错,还可以去朱家角,周庄,乌镇这些地方看看江南水乡 。。上海地处江南,因此,上海的民俗与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处。 上海 开埠以后,日渐成为一个江海通津、人烟稠密、华洋杂居、五方杂处的城市 ,又给原有的风俗增添新的内容;上海风俗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给您两个网址吧详情:http://www.welao.com/03/010/14.htm参考资料:http://www.welao.com/03/010/14.htm

上海的民俗文化

2,上海的风土人情

  戏曲:  海派特色的滑稽戏产生与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因为方言隔阂,只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艺称作“独角戏”。  沪剧(旧时也称申曲)是用上海方言演唱的上海本地戏曲。上海说唱、浦东说书等也是上海特色曲艺。海人的方言和俗语十分有趣,方言释义:吾—我,侬—你, 伊—他(她), 阿拉—我们,祐—你们,伊拉 — 他(她)们,侬好—你好,谢谢侬—谢谢你,再会—再见,钞票—钱,发嗲—撒娇 。  迎财神:  上海人把农历正月初五称作是路头神即五路财神的生日,故民间初四夜和初五有接财神之俗,近代上海工商业发达,故这种风俗尤受重视。初四夜半子时,家家祭供鲤鱼、羊头(谐音利和洋头),满堂香纸蜡烛,壁上高挂财神像,合家老小跪拜祈求今年财神爷送财降福,各商铺店肆也都在这时举行仪式迎接财神。初五日商界各家店主在清晨将新制的旗帜挂在财神位前,待祭好财神后才算新的一年开始营业。店主在这天要设利市酒宴请全体伙友,凡红帐报造、职业进退、当年营业大计,都在酒宴上宣布,所以往往有不少雇员在这天被解雇。50年代后此俗渐废,80年代后,上海地区又出现燃放爆竹迎接财神的现象。  在上海人的婚宴中,宴席开始时你一定要记住祝愿新郎新娘“百年和好,白头到老”;宴席过半后,新娘再一次换装(一般在宴席中要换三套服装),在新郎的陪同下向参加婚宴的来宾敬酒点烟。  有客人在,主人不扫地不打骂孩子。客人告辞,主人一定要相送,一般要送出弄堂口,也有送到车站或送上车。

上海的风土人情

3,上海都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啊

上海传统习俗介绍: 丁祭:上海旧时在春秋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为“丁祭”。嘉定的孔子庙是丁祭的活动场所,典仪相当隆重。 浴佛和诵经法会:农历四月初八日,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之日,沪上寺院都得举行 浴佛和诵经法会,同时山门外有庙会举行。 清明出会:上海旧俗在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日,有举行祭台会的仪 式。“出会”时排场讲究,前呼后拥,场面热闹。 放爆竹:年初一放爆竹,是上海人自古以来辞旧迎新的习俗,人们祈望着在新的一年里开门大吉。这天人们服装簇新,彼此拜年。 张灯猜谜:正月十五元宵张灯猜谜,弄堂里的小孩拉着兔子灯四处玩耍。黄浦江 中船桅和两岸高楼灯火闪闪、五光十色。 龙华晚钟:每年除夕之夜,龙华古寺都会举行撞“龙华晚钟”活动,人们欢聚在龙华古寺,撞108响“龙华晚钟”,祈安祝福。撞钟、听钟,烧头香,品尝越年面,观看百名和尚迎新祝圣延寿普佛仪式。

上海都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啊

4,上海风土人情

上海地处江南,因此,上海的风俗与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处。上海开埠以后,日渐成为一个江海通津、人烟稠密、华洋杂居、五方杂处的城市,又给原有的风俗增添新的内容;上海风俗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除夕和春节除夕,又名"年三十",指阴历一年最后一天或这。-天的晚上,故又称"大年夜"。除夕的"除"字,原意除去,所以除夕又叫"岁除"。按旧俗腊月廿三日为灶日,应祭灶君。腊月廿四日为小年,从这天起直到除 夕,家家都要打扫卫生,购置年货,农村要杀猪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种点心,腌制各种腊味。另外还要贴年画。城里人则往往买些水仙花、腊梅、天竺等插在瓶中以增添节日气氛。当夜幕降临时,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席上菜肴一般是十分丰盛的。夜间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名曰"守岁",当新的一年钟声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迎接新春。为保证市民安全,在市中心已禁放爆竹,但以其他方式欢度春节。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一片喜气洋洋。旧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新年,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合家向长辈拜年,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祝贺他们增加一岁。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亲友贺年,现在通讯发达了,不少人都用电话或网上拜年。现在可视电话已开始走进人们生活。当你给远方亲朋好友拜年时,对方接听者的音容笑貌会立即清晰地展现在电视显示屏幕上。那清晰的声音,高质量的画面,能让你感受到与亲朋犹如面对面谈话般的亲切。初四,不少人都买了活鲜鲤鱼"接财神"。因"鲤"和"利"读音相近,再因从水里抓出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的时候,头尾翘起,像大元宝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热闹,往寺院进香或逛庙市者络绎不绝。商号店铺在初一至初三都告停业,叫做"封关"。有的停业到初五,这是一年中职工们惟一休息的日子。初五接财神,晚上吃财神酒。·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这天晚上称元宵。闹元宵算得是件盛事,一般白天吃馄钝,晚上吃元宵,又名吃汤圆。元宵节,在旧上海城内外好几处闹市搭起高大灯棚,各种花灯聚集一起,蔚为壮观。黄浦江上樯帆林立,有些船只桅杆上挂起了灯。在郊野田间同样到处挂着灯,称做"望田灯",也是预兆五谷丰登之意。"耍龙灯"是郊县一项热闹的节庆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带尤盛,表演时伴以十番锣鼓,有时数十条龙灯相会表演抢龙珠。妇女们在元宵节还要"走三桥",传说在月色校洁的晚上走过三座大桥,便可终年除却百病。旧上海城内外,水渠纵横,桥梁很多,走过三桥是很容易的。在当时去小东门外走一走陆家石桥的人就格外多的了。·清明节三月里清明节,人们借着扫墓的机会到郊野去踏青。三月十五日多去龙华寺进香。这一天龙华镇上庙市极盛。很多人喜欢看桃花,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清乾隆李行南《竹枝词》写道:"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龙华晚钟"原是上海八景之一。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后诞辰,祈求天后神佑,上海的闽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澜利适"。当时天后宫里信徒供祀天后,并邀戏班子演戏。·立夏节四月里立夏节,上海郊县农民取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用立夏时青嫩的草头和入米粉,油煎成饼,叫做"摊粞",为上海和浦东地区人民所喜食。还把糖梅子、酒 酿、咸蛋等作为当令食品,称为时鲜,取以尝口,称尝"三新"。·浴佛节四月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这天寺庙要拂去佛像身上尘土,诵经礼拜,城内外大的寺院如静安寺和方浜路的广福寺都有盛大庙会,庙会期间,山门外百货毕集,进行土特产品交流。·端午节五月忙着过端午节,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称角黍,门上都要挂上菖蒲、艾蓬、蒜头,意为"避邪"。正午饮雄黄酒。以苍术、白芷、芸香等药物烟熏室内。以雄黄抹在孩子额上,用来祛湿解毒,消除秽气,意味着安度炎暑,不染疫疠。当令食物是棕子、批把、黄鱼、大蒜。端午节令人最感兴趣的是看龙舟竞渡。·观音诞辰六月十九日观音诞辰,佛寺里香风又盛了,很多佛教信仰者,云集寺庙。·七巧会七月七日,是俗传牛郎织女双星渡河的时候,这天晚上供瓜果,作"七巧会"吃巧果。·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寺庙中做道场,放"焰口",并在水池放莲灯,称"盂兰盆会"。·地藏王生日七月三十日,佛教传说为地藏王生日,旧俗在街巷地上及居家庭园遍插棒香并点燃蜡烛叫做"地灯"。·中秋节七八月中秋,是赏月季节。人们出游看月华,称做"走月亮"。旧上海很多人喜欢到小东门外陆家石桥观赏桥下月影荡漾。"石梁夜月"便是"沪城八景"之一。中秋等至十八日大潮汛,很多人到东城观江湖,也有人到浙江海宁去观潮。近年来,还有不少人观看"上海桂花节"的各种表演。·重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阳糕,嘉定和川沙高桥等地则制松糕,都是应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酿酒,人们畅饮重阳酒《这天为应古时桓景登高避灾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举,松江余山及豫园大假山都成为登高胜地。·菊花会九月中旬菊花会,很多文人雅士,举行菊花会,赏菊题诗,有各种各样的名菊,万卉齐放,高低疏密,瓷盆竹格,无不尽态极研,争奇斗艳。·冬至节十一月冬至节,冬至前一日,旧俗磨米粉蒸花糕,做粉圆,馈送亲友,如同贺年。·释迦牟尼得道日十二月初八,相传是释迦牟尼得道日,民间煮食"腊八粥",而寺庙尤为盛行,用胡桃、红枣、栗、蚕 豆、芋艿、慈姑及蔬菜等与白米一起煮成粥,供奉佛像前,然后僧人分食,并馈送檀越(信佛的施主)。·送灶神十二月下旬,人们忙着送年礼。二十四日做谢灶团,以酒、果、团子、元宝糖把灶,送灶神朝天。元宝糖是一种胶牙的饴糖,意为用此胶住灶神的嘴,不让他上奏人间的罪过。以上的风俗,在上海郊县有的农村仍有流行。海市内则由于时代的变化,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有的已经渐遭淘汰,有的则通过变化而继承下来。总之,上海市内的岁时风俗,处在不断的渐变之中。如新岁吃汤团,清明食青团,端午包棕子、中秋尝月饼、重阳吃糕团、除夕包饺子制年糕等仍成为江南地区民俗,"海派"特色的个性。由于都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市民纷纷提出岁时禁放鞭炮的建议,因为燃放鞭炮易造成火灾,伤害事故及环境污染,故市公安局规定内环线以内区域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近几年春节,许多家庭把给孩子春节压岁钱的习俗,改为赠送玩具或图书。春节期间走亲戚送礼,许多市民也一改过去送礼盒的习惯,以鲜花礼仪电报代替礼盒已渐成风气。

5,上海风俗人情

上海人的风俗习惯 如果你见到一个上海人在早晨用开水冲泡昨日剩下的米饭,并以此为早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请你不要嘲笑,这是上海人最具地方特色的早餐。 在上海,“荡马路”是人们下班后,周末,双休日以及节假日最流行的休闲方式。如果你是个青年小伙子被一个年轻漂亮的上海女孩子相约去荡马路,小心点!她就要爱上你了。 走亲戚你要记住带点礼物。你一到,主人会寒暄一番,然后才就坐,一般有人作陪。宴请时主人未入席,请你不要急着动筷,要等主人到位大家才开始进餐。客人未喝完酒,主人不会先吃饭。宴席散后,主人不让客人收拾碗筷,并且再次上茶,烟,糖果,瓜子等。有客人在,主人不扫地不打骂孩子。客人告辞,主人一定要相送,一般要送出弄堂口,也有送到车站或送上车。 在上海人的婚宴中,宴席开始时你一定要记住祝愿新郎新娘“百年和好,白头到老”;宴席过半后,新娘再一次换装(一般在宴席中要换三套服装),在新郎的陪同下向参加婚宴的来宾敬酒点烟。记住你一定要大大方方地接受,不要推让,否则会让人不高兴。

6,上海的生活风俗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按《南京条约》自1843年开埠以来经历了苏州,宁波,苏北等好几拨移民潮,也曾经是外国人的租界,49年后更是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上海所谓的海派文化就是兼容并蓄的文化,比较宽容,务实,高效,开放。 上海传统饮食是浓油赤酱的本帮菜,现代的饮食比较清淡,也许会有人觉得上海菜比较甜那是因为受了无锡一带的影响。上海人也比较喜欢全国和世界各地的美食,比如川菜,比如西餐,都很流行,所以定义一个上海的饮食风格其实没太大意义。 上海的风俗和礼仪是一个国际接轨和中国特色的混合物。既有现代文明社会的特征也有一些陋习。这是错综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对于外国人和中国人来说,上海是个最不中国的中国城市,所以评论也褒贬不一。不过好在海派文化总体来说是宽容的,自信的,所以也没造成太大的困扰。 上海过年习俗 腊月廿三(过小年):搞卫生,做糖糕,送灶君菩萨上天。 腊月廿四~年卅:迎春日,准备过年,采购年货、贴春联等。 腊月廿五~廿八:择一晚谢年、谢神。 年廿九:小年夜 年卅:除夕,祭祖,吃年夜饭,守岁。 正月初一:开门大吉,放开门炮仗,开始拜年。 正月初二:后半夜,接灶君菩萨。(接灶有多种说法,有说在年卅的,初四午后的) 正月初三:小年朝,礼佛祭祖,女婿去妻家拜年。 正月初四夜、正月初五凌晨:接路头(迎五路财神)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七:人日,称体重,为小姑娘穿耳洞戴耳环。 正月初八:谷日,徐王庙庙会。 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日,善男信女去玄妙观进香。 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 禁忌: 1.年夜饭不能吃完,要剩一点;要讲吃好不可讲吃完;剩饭用红纸封好称“隔年饭”。 2.年初一不能吃汤淘饭(泡饭),不扫地,不倒垃圾。 3.正月十五之前不吃豆腐。 4.正月初十之后不拜年。
年廿九:小年夜
文章TAG:上海上海市风俗人文上海市风俗人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