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松江区 > 上海市用人名字命名的道路,为什么上海有很多全国县市名字命名的路

上海市用人名字命名的道路,为什么上海有很多全国县市名字命名的路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2-22 10:52:54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为什么上海有很多全国县市名字命名的路

在抗战胜利前,上海大部分市区是各列强的租界,地名都按各自规则命名,主要是外国人的人名命名,如著名的“霞飞路”、“极司菲尔路”之类。国民政府只好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租界外的今天的五角场一带规划“上海新都市”,以五角场为中心,建设放射状路网,放射线道路以“政”字为字首命名,如政法路、政修路等,放射网道路以“国”字头命名,如国定路、国权路等。但这个“新都市计划”因抗战等原因被搁置,只留下一些残缺不全的道路网。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列强租界,上海全城归于一统,那些带有殖民地色彩的道路名无疑要改掉,因此采用了以全国省市县地名命名全市道路名的方式。而且不同区域的道路命名是大致与这些市县在全国的位置是对应的,如东北部的杨浦区街道名大都以东北地名命名,西南部的长宁徐汇区街道名大都以西南地区地名命名。市中心区一些南北向道路则命名了各省的名称。 少数街道是按原来固有地名命名的,如徐家汇路、杨树浦路、七浦路、肇嘉浜路等。还有就是今天豫园、文庙一带,中华路、人民路围合的部分是以前的上海县城,不属于租界范围,里面的道路命名都是有历史的如文庙路、尚文路、旧校场路等。 还有部分道路是按当时国民政府要人名命名的,如淮海路1945年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命名为林森路,1950年被改为淮海路,纪念的是淮海战役的胜利。 建国后重新命名了一些道路,如人民路这种地名有很明显的时代标志。 开发浦东时,大都以山东地名命名道路,主要一是山东在华东,二是原来命名的道路山东地名较少。

为什么上海有很多全国县市名字命名的路

2,上海茂名路的来历

上海的茂名路 我没有去过上海,知道上海有一条亦算有名的茂名路,它与闻名遐迩的南京路、淮海路相交错,听有那儿有许多酒吧,还有著名的锦江饭店、五星级花园饭店,是一条颇有情调的上海街道。 虽然没有去过,但也大概知道它的历史和来源。茂名路以延安中路为界分南北两段,分别为茂名南路与茂名北路。茂名南路筑于1914年,1919年以比利时主教迈尔西爱名字命名为迈尔西爱路。1943年改称桂林路,1946年以广东省茂名县命名迄今。茂名北路于1910年公共租界工部局筹建,1917年以外国人名命名为慕尔鸣路,1943年更名为茂名路,1946年改为茂名北路。 在鸦片战争之后,上海为法、英、美租界割据,道路多以外国人名字命名。茂名路所在的卢湾区,当时是法租界,道路称谓多带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1943年,上海当局为了排除法、英、美在上海的影响,同时把200多条道路的外国名字改为中国地名,茂名路就是其中一条。不过1943年是日本侵略中国、汪伪集团统治上海的时候,更改上海的地名,大概也是日本侵略者带有某种目的的政策吧,好在没有以日本地方名字命名,也算改名者有点中国人的良心。时到今日,上海市区以中国地方命名的道路占大多数,有的以省名命名,如西藏路、广东路、四川路、河南路等,有的以默默无闻的小县命名,如马当路。以广东省县市命名的除茂名路外,还有汕头路、新会路、新丰路、紫金路、顺德路等。 当时的茂名县,即包括今天的高州市、茂南区、吴川市的一部分,为什么改路名会想到广东的这个偏僻县地,我想,一是原来道路的名字“慕尔鸣”的读音与“茂名”相谐,所以改名者用了谐音来更改路名。再者,也需要茂名县有一定知名度。在近代,由于茂名县教育的发展,培育和成就了不少人才,比如杨永泰、丁衍庸、丁颖、梁华盛、邓龙光,陈济棠夫人莫秀英等,以及茂名人到外埠上学经商当官,使它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至少给了改路名者印象,才有上海出现茂名路的事情。 参考资料:潘向丽《上海有条茂名路》

上海茂名路的来历

3,上海的马路怎么都是用城市的名命名的有什么含义吗

上海的街道名称的命名,有如下几种来由: 一、来自租界影响。 英租界开辟之初,路名随意而取。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为整顿租界内路名各持所见。最后双方妥协,决定用中国省名和城市分别命名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马路。1862年5月5日,英国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原则。第一批命名了19条马路,租界的执行官们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则被命名为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但上海人一度拒绝外国人定下的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马路,而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则被依次唤做二、三、四、五马路,后又把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马路。直到1949年后,才统一接受外国人定的上述路名。 其中有一个例外。广东路是东西向,却取了省名。因为当初起名时都用英文,这条路改为“CantanRoad”,此词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为“广东路”,也可理解为“广州路”。初命名时本意是“广州路”,中国人则译成了“广东路”。 二、辛亥革命的产物。 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区,市政建设也深受其影响。1912年修筑道路时则命名了汉中路、满洲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取意于中华民族是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国家。原“总统路”改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苏洲河一段改为“光复路”,东段改为“国庆路”,新闸桥改为“大统路”。 三、民族资本兴旺时期的产物。 民国初期,上海的民族资本发展很快,又较多地聚集在闸北地区,为了表达振兴中华、民族昌盛的愿望,则把新辟道路命名为中心路、永兴路、中华新路、鸿兴路、华盛路、华昌路、民立路、民德路等等。 四、“大上海计划”的产物。 现在上海五角厂和江湾一带的路多以“民”、“国”两字当头。因为民国时期有一个“大上海计划”,在道路建设上规划以五角厂为中心,成放射状向四周修建五条主干道,各干道间有支路相通。其中凡与淞沪路、黄兴路平行的,均用“民”和“国”字为路名第一字,如:民庆路、民约路、民彝路、民壮路、民府路、国和路、国京路、国济路等;凡与翔殷路平行的,用“政”和“府”取路名第一字,如:政纪路、政法路、政本路、政熙路等。后因日本人入侵上海,“大上海计划”停止了,“府”字头的路一条也未修成。 五、国民党市政府的少量调整和更改。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把“复兴”、“建国”、“中正”等名用于路名:为了纪念民国功臣,还以“林森”、“其美”、“英士”等人名命名了一些道路。 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政府仅对少数道路名称作了更改,仍沿用以约定俗成的地名命名的准则。 1979年,上海建立了市和区县两级地名管理机构,进行了地名普查和命名工作,作了很大的修改。主要是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把原来的一些路取消了,又增加了一些新路;同时,由于浦东新区和其他开发区的建设,新增加了几百个居民区,道路数量迅速增加。这些道路都以有新时代气息的名称命名。 综观上海地名命名历史,可见四条经验:1、尊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让地名成为各时期的鲜明纪念;2、尊重“洋人”的参与,不完全否定外国人留下的地名;3、以约定俗成的地名命名为主,也不排斥适当用一些人名做地名;4、改革时期一定要有体现改革精神的新地名。 随着上海城市的不断发展,市区面积扩大速度惊人。路名需求更加丰富,相应的规则就只能以一个大概的原则而行。这个原则就是尽量以国内的地名为路名,而且被命名的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应该大致相当于这条路在上海的位置,同时不影响原有的主要道路。这也许是一种表达举国融融、四海一家的方式,并附带削弱上海人的本位意识。只是,在这份表达欲过于强烈时,地名应有的地域色彩也会剥离。东西向马路以城市命名,南北向马路以省份命名,遂使得南京路、延安路或福建路、山东路云云,不见得比纽约第五大街或第十六大街更具个性。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上海市区边缘出现了地区路名集群这样一个有趣状况,同省的地名在地图上被集中在一起。西南角上出现“钦州路”、“柳州路”等(分别都是广西地名),东北角则出现“鞍山路”、“双阳路”(东北地名),正北方则有“呼玛路”、“呼兰路”(黑龙江地名)。 事实上这一规则在上海沿用时间很长,但是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大该规律一直在起作用,同时新

上海的马路怎么都是用城市的名命名的有什么含义吗

文章TAG:上海市用人名字命名的道路上海上海市用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