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浦东新区 > 胡适故居,胡适故居中的对联名世应五xx善本有十三xx是什么

胡适故居,胡适故居中的对联名世应五xx善本有十三xx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1-14 04:18:30 编辑:上海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胡适故居中的对联名世应五xx善本有十三xx是什么

名世应五百载;善本有十三行

胡适故居中的对联名世应五xx善本有十三xx是什么

2,什么是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院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以堂屋为中心高强封闭

坐北朝南,小青瓦,马头墙,院子呈长方。徽州文化的如此丰富与多彩, 那遍布村落的徽派建筑,既是无数... 胡适故居是一幢典型的徽派民居坐北朝南,小青瓦,马头墙。院子呈长方... 既是一代又一代创造者家园梦想的直接表达,也是徽州文化母体的一种外在依托与智慧表。

什么是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院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以堂屋为中心高强封闭

3,绩溪县胡适故居怎么走

胡适故居座落在绩溪县城西南约三十里的上庄村适之路28号

绩溪县胡适故居怎么走

4,上海有没有胡适故居在上海什么地方

上海胡适故居 上海市静安区万航渡路320弄49号(TEL)021-56662608 上海胡适故居-景点介绍 上海胡适故居座落在绩溪县城西南约三十里的上庄村适之路28号,是一座结构严谨、精美典雅的徽派建筑,小青瓦,马头墙,门罩门楼,水磨砖雕。院子有半个篮球场大小,铺满大小形状不一的大理石、花岗岩。院子右侧是一座白墙黑瓦的建筑,正门边挂着一块写有“胡适故居”四个字的木牌。 故居总面积为208平方米,为三开间,前后进,通转式石库门楼。故居最值得观赏的是门窗上的精致木雕,屋里堂外的窗门都镂刻着栩栩如生的兰花,刀笔流畅,平底浮雕。“兰为王者香,不与众草伍”,满堂香溢,反映出居室主人高洁的立世风格。胡适先生晚年作过一首题名《希望》的诗,诗句中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道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故居有一个展室,展出一些图书和照片,还有胡适先生曾经穿过的几件衣裳。图书无多,只有几个研究单位赠送的几部,都是常见之物。照片主要为复制品,有几幅颇为罕见,例如有一帧曹佩声青年时代的照片,人很漂亮而且时髦。曹佩声是胡适三嫂的妹妹,胡适结婚时的伴娘。1923年,曹佩声在杭州与胡适相遇,两人互相倾慕已久,遂成双出入西湖钱塘,坠入了爱河。胡适回北京后向发妻江冬秀提出离婚,泼辣的江冬秀一怒之下,顺手抓住一把裁纸刀掷向胡适面部,幸而被胡适躲过。江冬秀操起菜刀相威胁:“离婚可以,我先把两个孩子杀掉。我同你生的孩子不要了。”吓得胡适再也不敢提及离婚一事。曹佩声终身未嫁,临终前要求把骨灰归葬在安徽绩溪旺川村的公路旁,那是通往邻村胡适家乡上庄村的唯一必经之路。她盼望胡适归来的那一天,能在自己的墓前停留片刻,但她至死都不知道,早在十年前,远在海峡那边的胡适先生就已先她而去…… “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这副集句联原本是当年胡适应即将远行留学的青年学子钱君陶之请而写给他的,胡适故居开放之际,钱先生又将这幅对联题写给胡适先生,挂在了故居的厅堂之上。

5,胡适的后代在哪里

胡适是在季先生季羡林的老师,他到台湾还去看胡适的墓,不去为看胡适的墓,也许就不去台湾了,感情非常深的。所以,据此推断胡适的后代跟随胡适在台湾生活。

6,探秘皖南天山一色的世外桃源村游千年古村落超实用自驾攻略

看山、看水、看皖南,安徽 旅游 精髓在皖南,跟着【皖南自助游】探寻皖南最好的人文美景,本期皖南旅行领队设计了一条4天3夜的自驾游线路,分享给爱旅行朋友。 活动亮点 龙须山 | 这是一座皖南最有个性的山,不管你爱或恨TA,都要到这里激情穿越一次 胡适故居 | 胡适先生在他的《口述自传》中,第一句话就是:“我是安徽徽州人。” 徽州古城 | 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来徽州,必游古城 新安江山水画廊 | 黄山 旅游 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金龙山 | 四季如画,享受“世外桃源”生活的地方 宏村 | 一座徽派特色的古村落,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Day1 各地—绩溪 中午左右到达绩溪县城,找一家徽菜馆,品徽州 美食 ,然后去【绩溪博物馆】和【胡雪岩纪念馆】 参观,两个馆在一起,红顶商人胡雪岩当年就是从徽杭古道走出去的。还可以去距离绩溪县城(35KM)上庄镇的胡适故居游玩,晚上到龙川景区入住。 Day2 绩溪—歙县 早起,龙川周边景色优美,摄影爱好者能拍出大片。上午8:00由向导带领穿越龙须山,龙须山在皖南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山,登顶后可看到遥看清凉峰。下午3点左右下山后驱车(30公里)到歙县,夜逛歙县古城,徽州特色小吃。 PS:登龙须山需一定体能,下山比较陡。中午须自备干粮、饮用水,所需装备:登山鞋、手套、登山杖。龙须山除夏季,其他季节均可玩。 Day3 歙县—休宁 早餐后前往深度游【新安江山水画廊】,有两种玩法(见下),下午驱车(100KM)前往休宁金龙山入住。 传统玩法: 深度码头购船票,游船从深度出发,向上游歙县方向,停靠绵潭、漳潭两个景点后返航,游玩约三小时,(适合大众 旅游 ) 摄影徒步玩法: 从歙县到雄村或南源口后,沿新安江旁往深度方向徒步,春天沿途可见油菜花和古民居,到漳潭有个观景台俯拍新安江,运气好遇到一叶扁舟划过水面时的大片。(适合摄影、驴友、徒步爱好者) PS1: 新安江画廊3-4月油菜花、5月枇杷、9-11月沿途村落都有晒秋景象。 PS2: 到金龙村最后一段路比较的窄、陡,如果不是老司机,车尽量不要往上开,停车场徒步到村5华里。 Day4 休宁—黟县 早晨在金龙山推开窗户可见云海,美轮美奂。早餐后驱车(30KM)前往黟县游千年古村落【宏村】,午餐后返程。 宏村周边景区推荐: 奇墅湖(免费)、协里(免费)、木坑竹海(收费)、卢村(收费)。 线路概述 皖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有最好的自然美景,还蕴藏了 历史 悠久的徽文化。旅行,是向往自由生活的一种方式,本期的自驾游攻略游挑有战自我的龙须山,欣赏风景如画的山水画廊、千年古村落,还能品尝地道的徽州美味。 【皖南旅行攻略和吃住问题】 最接地气皖南旅行、自驾、摄影、亲子、 美食 攻略分享 资深领队为您解答皖南旅行问题

7,请问上海的胡适故居对外开放吗

静安区菲尔路49号~ 要收费的!门票20元~ 给你个网站看一下: http://www.88gogo.com/Ticket/shhsgj.htm
开放的,上海胡适故居:静安区 万航渡路320弄49号 票价20元

8,上海有没有胡适故居

  上海胡适故居:静安区 万航渡路320弄49号  北京胡适故居  胡适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在北京的故居先后有五处:缎库胡同、钟鼓寺胡同、陟山门胡同、米粮库胡同和东厂胡同,住处越来越宽敞。有文章谈起胡适说:“他家那时在米粮库。北京城区的米粮库不失为一个文化人的区域。短短的一节胡同,1号住着陈垣、傅斯年,3号住着梁思成、林徽音,4号住着(胡)适之先生。”有了陈垣、傅斯年、梁思成、林徽音这样的文化名流作邻樱??视痔焐?每汀⒑媒煌??媸恰疤感τ泻枞澹??次薨锥 绷恕?p> 缎库胡同8号  1917年9月,胡适在北京,最初住在南池子缎库胡同8号。这里离当时的北京大学不远,住宅是普通四合院,房子不大,一进门为门房,两侧为厢房,中间是居室,旁有耳房,厨房很小,厕所更狭。院落也不宽大,栽一二株小树,数盆夹竹桃。两厢房为客室及储藏室,男佣人住在门房,女佣人住在耳房,室内家具陈设也很简单。那时各大学都长期欠薪,教授生活较清苦,胡适的经济也不宽裕。后来,胡适出版的著作日多,销路一好,收入就多了起来。在这时期,他到国外去了一次,住了10个月,不断讲学挣了些钱。缎库胡同8号是与同乡高一涵合租的。三个月后,胡适回家乡结婚,没度完蜜月就回到了北京。胡适想把妻子和母亲接到北京来,那样以前租的房子就不够住了。  钟鼓寺胡同14号  钟鼓寺胡同位于东城区西部,北起后局大院,南至嵩祝院北巷,东邻北河沿大街,西靠腊库胡同,属景山街道办事处管辖。明时钟鼓司设此,故称。钟鼓司是明内府二十四衙门之一。职掌“出朝钟鼓”及有关娱乐活动。“司”清末讹为“寺”。清朝属皇城,乾隆时称钟鼓司,宣统时称钟鼓寺,因胡同内有一庙叫钟鼓寺,故而得名。此巷明、清时多居住皇宫勤杂人员。民国后沿称,胡适曾住过钟鼓司正房。1949年后称钟鼓寺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钟鼓胡同。  1918年3月,胡适租下了钟鼓寺14号,这是个典型的四合院,共有17间房屋,一进门是9间正房,两侧为厢房,旁边有耳房,正房是寝室和书房,两厢为客房及会客室。五间偏房作厨房及佣人住处。厨房比较小,庭院也不算宽大,有几棵小树,几盆夹竹桃。那时,胡适任教不久,又是新婚刚过,尚无多少积蓄,因而租赁了这座普通的四合院。  3月11日,胡适写信给母亲,谈起准备在北京租赁一所较大的四合院:“……今天下课后,出去寻房屋,寻了两处,一处约有十七间,价钱太贵了,房子又太旧了,故不曾和他还价。一处有房十间,都还新,似乎还合用。我问他价钱,他开口要了二十五圆一月,大约二十一二圆可以租下。明天再去问问看。若让至二十圆,我便租了。现住的房子太坏了,太不紧密了,所以要搬家。”3月13日、27日,他在写给江冬秀的信中说明,在靠近北京大学红楼的地方,已看完了一所房子,地方离学校很近(与江朝宗住宅相隔一巷)。已付了定钱,预备搬进去住。房租每月20银圆(合今人民币约800元),确实很便宜、很划算。  陟山门6号  后来,林觉民的住宅出让,房子在景山大街陟山门6号。陟山门的房子是官僚政客的公馆。房子宽敞了很多,院子也大,气派也两样了,有长廊,厨房中有机井。林觉民原有的家具陈设及皮沙发等,也被胡适全部买过来了。  米粮库4号  胡适的朋友越来越多,书籍也越来越多,陟山门的房子又不够用了,于是他又找到米粮库4号的房子。此房较陟山门的房子更为宽大,院中嘉树成荫,清新整洁,有车库、锅炉、洗浴室和卫生间;房间不仅高大,为数亦多。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等朋友此时皆住于他家。  1930年胡适一家搬回北京,住米粮库4号。曲折的米粮库胡同,在过去皇城一隅,它的形成大概是在明朝,因以前胡同里有存放米粮的仓库而得名。米粮库胡同东起地安门内大街,西至恭俭胡同。胡适原想把老母亲和新婚妻子接到北京来共同居住。“大家庭团聚、世代同堂”乃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美梦,胡适的老母年老多病,不肯北上,只有妻子一人来京。为照顾婆婆的病,妻子江冬秀到6月上旬才成行。胡适按月寄30圆赡养老母,有时寄的多些,或托人带些药品、食品之类,以尽孝心。  在地安门大街上,边打听边走,找到米粮库胡同,胡适的故居4号离胡同口不远,走进这个小院已经完全看不到任何古老的院子的痕迹。拥挤的红砖屋子鳞次栉比,门口是几个带着异乡口音的收废品的青年人,没有人理会我的进入。门旁电表、报箱挂满墙壁,门内每家的防盗门寂静地迎接着探访的人们……向对面一个大门边的军营哨兵打听,他微笑着告诉,他不知道这里的历史。  胡同里很安静,尤其在那片宽阔的空场里,感觉就更明显。放学的少年从窄窄的巷子中走了过来,和旁边饱经了岁月的老宅门融在一起,确实也是浪漫的图画。  从胡同里可以望见景山上的亭子,在暮色的笼罩下,温和便成了主要的情调。紫禁城在景山另一边,在这里看不到,但暮日之下的景色肯定是不同的,毕竟古老的宫殿反射出来的是华丽,而这里则更多的是一种来源于市井百姓间的朴实。  东厂胡同1号  抗战爆发,胡适只身赴美。抗战胜利后,胡先生回国任北大校长,改住东厂胡同1号。此房黎元洪曾住过,这是他在北京的最后居所。胡适的故居早已拆毁,现在是中国科学院的一家单位。抗战胜利后,黎宅被划归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岁月变迁,黎宅从军阀居所变成了鸿儒云集之地。  当时的黎氏故居共分四路院,每一路院都各有四进套院。最东边是花园,花园西面是黎氏家庙,再往西是黎家住宅院落,最西边是家里的花窖与仆人的住处。胡适住在黎氏居家院落的中间一座四合院内。那一路居家院落,除了住过胡适,还住过北京大学的其他教授,比如傅斯年、范文澜,再比如吕叔湘、罗常培等。梁思成、郭沫若、季羡林等学者、作家也曾在这里工作与生活过。  在夕阳下,从美术馆的十字路口走过去,看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犹如梦境。一个专门收垃圾的车在胡同口,用大喇叭喊着。这个大院的楼在重新装修,围栏和防护网遍布周围。在后门前,墙上挂满各种单位的牌子。一个戴眼睛的男子告诉我,里面已经没有任何历史上的遗迹了,都是新建的建筑。“是吗?那多遗憾。”历史的遗迹就这样黯然消逝了,也许这种寻访的过程,本来就是充满悲凉与痛苦的过程。  无论是缎库胡同、米粮库胡同、钟鼓寺胡同、陟山门街,还是东厂胡同,它们紧邻着古老的紫禁城,没有过分的华丽。胡适一生都与平和为伴,因为这就是他的性格,虽然,曾经会有不合时宜的言语,但历史会如实记录他的人生。

9,胡适的传记有哪些

李敖《胡适评传》,考证有力,旁证丰富,曾得梁实秋等人认可。此外,李敖还有《胡适研究》《胡适与我》等衍生传记。 易竹贤《胡适传》,本人看的第一本胡适传记,权且当做普及读物吧。 胡适本人有两本自传:一是《四十自述》,一是《胡适口述自传》,后者由唐德刚整理。 唐德刚有《胡适杂忆》,是亲历记,最生动详实。 就这些。这些是最好的了。

10,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

  胡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 文化 运动的领袖之一。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胡适生平 事迹 ,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胡适人物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绩溪县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 留学 美国,1915年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常识渊博,曾拥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揭开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页;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并撰写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 方法 论,在全国影响极大;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石签订《中美互助条约》。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一代宗师,著述丰厚,治学方法上具有徽派朴学遗风。   胡适故居坐落在绩溪县上庄村内,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屋南向,砖木结构,二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占地208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门面二柱单门一楼式,上嵌砖雕、鸱吻。门前黑底金字“胡适故居”木牌,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前进堂前摆设“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钱君陶书。东西分列茶几、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西部是胡适和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木床、桌、椅、橱、凳等。前厢房是胡适童年读书处。东部房间连厢房为胡觉(胡适二兄)使用。正厅两厢房展出胡适家书手稿和部分著作、胡氏宗谱、海内外名士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片。后堂堂前挂胡适父亲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生母冯顺娣照片。堂上高悬朱底金字巨匾“持节宣威”四字,为邑人程东屏书,款落“绩溪县长朱亚云赠,民国三十一年”。当时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这四字意在勉励他衔命持节,不忘国威。故居内12扇落地隔扇门阴刻兰花,4块窗棂板刻花草题字,为墨模高手胡国宾作。其中有一幅题有“兰为王者冠,不与众草伍”。故居还陈列有胡适各个时期的照片,胡适手书范缜《神灭论》立轴,张之洞赠胡铁花帽筒,胡铁花七星剑、诰命箱及从台湾带回的海螺。   胡适的人物生平   1.个人经历   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 教育 ,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 文章 ,后任该报编辑。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庚款官费留学生只取前二百名,考试两场,文章和杂科(政史地物理化生等),头一场文章胡适扬扬洒洒一篇得了一百分,如此可见他的文章造化!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25岁)夏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所写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 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来去往台湾。   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7年,出任台湾“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2.任职经历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1946年11月10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电邀胡适“莅京出席国民大会,藉慰众望”。次日,胡适飞抵南京。国民大会于11月15日开幕,代表总额2050名。胡适被选入主席团。《宪法草案》在大会需经三读。在二读大会上,又推定代表孙科、胡适、王宠惠等12人负责整理宪法决议案条文的文句。12月25日上午,进行第三读大会前,十二人决议案整理委员会公推胡适代表 报告 整理结果。看来,像宪法条文这样百年大计的文献之文字推定,只要有胡适在,大家就不会选第二人,尽管有望重一时的法学家王宠惠在其中。胡适报告后,宣读《宪法》条文历半小时,大会完全接受,郑重通过,制宪大业,宣告成功。   学术研究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毕生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读期间,师从约翰·杜威,终生服膺实验主义(杜威式的实证主义)(pragmatism)哲学。北大学生对教师素来挑剔,北京大学学生顾颉刚介绍傅斯年去听胡适上课,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赶走。傅斯年听了几次课以后,他评价胡适:“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胡适很喜欢“谈墨”,他认为“欲知一家学说传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订这一家学说产生和发达的时代。如今讲墨子的学说,当先知墨子生于何时。”其中的兼爱思想成了胡适一生的品德。胡适还认为“天人感应”是汉代儒教的根本教义,而这是受墨子“天志”的影响。1921年,梁启超将作品《墨子》笺注辑为《墨经校释》四卷,送请胡适作序。胡适在这篇长序赞美任公的贡献,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墨子不曾见到战国名将吴起的死——吴起死时,墨子已去世多年,而且墨学已是一种宗教。任公常说:“绩溪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适之。”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   1.儒学研究   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以后又发表长篇论文《说儒》,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存故国文化的遗风”,“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褒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 柔道 和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中兴者。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新思潮的意义》)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写在孔子诞辰之后》)对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持批判态度,说:“三纲五论”的话,古人认为是真理,因为这种话在古时宗法社会很有点用处。但现在时势变了,国体变了……古时的天经地义现在变成废话了。(实验主义》)   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荐》《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胡适自传》等。多部作品广为流传。   2.哲学成就   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他以其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仅写到先秦,虽然一生也没有写下卷,被讥是“善著上卷书”,但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蔡元培赞扬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长处是“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统的研究”,称其为“第一部新的哲学史”冯友兰多次肯定《中国哲学史大纲》,认为它表明“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13页)。   3.古典文学研究   胡适在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十二部小说的研究皆卓然有成,著述六十万言,结集为《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出版。   《红楼梦》研究是胡适古典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而胡适也被认为是新红学的开山鼻祖。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科学与民主两大思潮逐步深入人心。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也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者。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是其科学精神在古典文化领域的重要实践。胡适研究《红楼梦》主要运用的是科学的考证方法。他指出《红楼梦》应当重视史料的收集整理,从作者、作者家世以及《红楼梦》的版本进行研究考证。胡适《红楼梦》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比如《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祖父曹寅的情况,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时间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十三年。通行一百二十回本中后四十回是高鄂所作(当然这一观点还值得商榷)。诸如这些现在已为常识的问题都是胡适研究考证出来的。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意义重大,其使红学的面貌为之一新。其成果极大地超越了以王雪香、张新之和姚燮为代表的题咏、评点派红学,也超越了以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等为代表的索隐派红学,将红学研究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地将其纳入到了科学研究的范畴。   胡适红学研究的著述颇多,其代表作有《红楼梦考证》、《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曹雪芹家的籍贯》、《谈<红楼梦>作者的背景》、《<石头记>一材料》,此外胡适与顾颉刚、蔡元培、钱玄同、周汝昌等人还有大量讨论《红楼梦》的信件。   胡适热爱《红楼梦》,可以说他有着深深的红楼情结。1949年他即将离开陆时,许多珍贵藏书顾不上带走,但却将甲戌本《红楼梦》视若珍宝,催促周汝昌尽快还回以便带走,后来他从台湾到美国又将其远渡重洋带到美国。自1921年3月发表《红楼梦考证》初稿,到1962年逝世,胡适终生关注、追踪红学研究,胡适逝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封信(1962年2月20日“致金作明”),还是谈《红楼梦》的。无论是研究红学,还是研究胡适,都不可轻忽“胡适红学研究”的价值与地位。   4.禅宗研究   胡适在写《中国禅宗史》的过程中接触到神会与北宗 辩论 的记载,感到如果不写神会,就难以写好禅宗史。1926年,胡适因在巴黎、伦敦相继发现三卷及一份残卷,约两万字有关神会和尚的资料,也就是《神会和尚语录》和《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又在伦敦发现了神会的《显宗记》。他不仅“要把禅宗史全部从头改写”,而且强调“这位大和尚神会实在是禅宗的真正开山之祖,是《坛经》的原作者”。印顺法师认为此为他的结论是不足取的,胡适忽略了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的部分,但在禅宗史的研究上,仍旧是有贡献的。胡适将当时禅宗史研究的问题点,由“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承问题,转为禅宗革命家本身的问题。若无胡适的论断在先,日本学界不会有如此多的回应和研究成果,中国禅学研究将不可能达到今日之成就。是故印顺法师的研究成果实受惠于胡适的先前贡献。胡适说:“一千多年中,几乎没有人知道神会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历史上最不公平的事,莫有过于此事的了”。1974年日本学者柳田圣山收集胡适的讲词、手稿、书信等编成《胡适禅学案》。   1926年8月间,胡适奉派到英国参加中英庚子赔款全体委员会会议,顺便到大英博物馆与巴黎国家图书馆寻找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偷走的敦煌遗卷里的禅宗史料。胡适到了巴黎时,当时在德国柏林大学研究的傅斯年也赶来巴黎和胡适住在一起共同研究敦煌遗卷。胡适承认他的很多想法都是受到傅斯年的影响。基本上胡适的禅宗研究就是要肯定北宗神秀的“渐修”学说而否定南宗慧能的“顿悟”说、并且证明所谓“六祖坛经”里“五祖弘忍传慧能法衣”的 故事 只是慧能的弟子神会和尚为了和北宗争夺皇室的供养所编造出的神话。   5.《水经注》研究   1942年,胡适卸任驻美大使后开始关注《水经注》研究,此后的20年间,在《水经注》版本研究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所谓“《水经注》案”,是指一百多年来,部分学者指责戴震偷窃赵一清《水经注》研究成果一事。对此,学术界普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戴震抄袭了赵一清的成果;一种认为赵一清、全祖望、戴震各自独立研究,取得了大体相同的结果。   在十几年内,胡适搜集了四十多种《水经注》的版本,抄写了一百多篇长篇文章和一些考证文字,用了千百个证据,推翻了“几成定谳”的所谓戴震抄袭赵一清《水经注》校本的冤案。《戴东原的哲学》一书,是胡适研究清代思想史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胡适认为,清代思想史中存在一个反理学的大运动,这个运动有破坏和建设两个方面。前者是揭破理学的谬误,打破它的垄断地位;后者是要建设一种不同于理学的新哲学。   戴震是胡适的徽州老乡。而胡适花了那么多功夫研究水经注来为戴震辩冤白谤,一方面是胡适一向有袒护安徽同乡的习惯,由胡适对李鸿章的评价就看得出来;一方面也是为了要发扬戴震的“从一事一物”开始“训练那心知之明”,以“渐渐进于圣智”的做学问的渐进法门。   社会影响   1、新文化运动方面的影响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   顾颉刚先生说,他学会这套“治学方法”,是看胡适的《水浒传考证》一文,看出来的。   20世纪三十年代,胡适独具慧眼,提拔、任命梁实秋并帮助他完成了日后号称是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胡适纪念明信片   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校“湖南自修大学”就是因为胡适的提议和倡导。他写给胡适的信中曾提到:“你的学生毛泽东……”。   季羡林不是胡适的学生(他的老师是陈寅恪),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在他归国初期期间,受到胡适提拔。   林语堂在其留学中,清政府取消对留学生资助,林语堂是靠着胡适的资助继续在国外读书的,等他回国从飞机场下来的时候,口袋里只有1毛钱。   鲁迅、陈西滢都指责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是开现代科学倒车的作法。连胡适   胡适诞生百年纪念邮票(台湾地区发行)   专家周质平也认为:“胡适所提倡的整理国故,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说并没有发生任何积极推动的作用,甚至于还把一批青年人引上了乾嘉考证的老路。   胡适既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他还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蒋中正的挽联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在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的“极左”时期的中国大陆是个受到官方批判的人物,尤其是“极左”的斯大林主义学者的攻击对象,其时的中国大陆的教材曾一度否定他的政治思想;50年代初,曾对胡适展开大规模的批判运动。““””结束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都倾向于肯定他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也被选入大陆全日制语文教育初中课本;在大陆的报刊杂志中,亦屡见有追念胡适先生精神的文章。   鲁迅曾发表过《“好政府主义”》等文,实则抨击胡适的盟友梁实秋,却也含蓄地批评胡适“软弱”革命立场。   2、不畏权贵的人生   胡适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更是人们眼中的“自由主义斗士”。即使是对被软禁的封建帝王,也能报以人文关怀。胡适对已经退位十年有余的溥仪不卑不亢,与皇帝之间分庭抗礼,“他称我为先生,我叫他皇上”。即使卷入舆论的漩涡,他也能风骨犹存,为了自己的民主自由,甚至不惜以身试险去劝说袁世凯、吴佩孚、段祺瑞等多名军阀。在人们狂热的打倒一切的革命旋风中,依然能保持自己的 理性思维 ,并提出“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的一生是不卑不亢,不向权贵低头的一生,正如他的老师,哲学家杜威一样,是一个比较倾向于自由派的教育家,不希望向权威低头的斗士。尤其是在1960年,蒋介石准备再次当选总统之时,胡适挺身谏言,劝说蒋介石放弃权利,不要参加选举;并提议用不记名的投票方式选举出新的总统。当然这些话语,却不为蒋介石所接受。然而胡适就是胡适,永远笑呵呵地向人们阐述他的民主、自由,和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看了“胡适生平事迹 ”的人还看了: 1. 杜甫的生平事迹介绍 2. 国学大师黄侃的事迹 3. 陈寅恪个人事迹介绍 4. 胡适学术成就探因论文 5. 近代史人物论文胡适

11,胡适之哪年去世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
关于你的问题可以参考以下相关文献:参考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010.htm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适之是别名,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陈 1942年5月27日 胡 1962年2月24日

12,胡适墓在什么地方

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对面的胡适公园小山上
这个为了儿子能够忍辱负重而又刚气的母亲现在在这里安息了。但她对儿子的严,对家人的忍,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她还为国家培养了这么优秀的胡适。这是她最大的功劳。 这个坚强不息、永不低头的人在这里安息了,她为家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为孩子耗尽了自己的心血,为我们培养了一个为学术和文化进步作出贡献的伟人。 这个忙碌了一辈子,受了一辈子苦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但她那种刚毅、仁慈、温和的性格却永存。 这个默默度过一生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不带一点怨恨,不带丝毫后悔,她的一生是苦的,但她也是坚强的,她把一切的苦都藏在了心里,把希望给了儿子,为我们培育了为民族奋斗的伟人。
在台湾的台北市
文章TAG:胡适故居胡适胡适故居故居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