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金山区 > 目外,跪求名医中医指点一下

目外,跪求名医中医指点一下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13 17:44:09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跪求名医中医指点一下

瞳子廖穴,是胆经的原穴,
瞳子廖
如果酸胀疼时间长可能是神经性头疼,若疼的时间短,几秒到几分钟以后自行缓解,疼痛象过电的感觉可能是三叉神经眼支疼痛。 是瞳子髎的部位,中医认为 是肝经郁火,服龙胆泻肝丸,注意休息即可。
是针灸经外奇穴的肩点穴
是属于头痛,神经病变,最好到医院进行检查确定病因
神经性头痛

跪求名医中医指点一下

2,星位三三小目高目和目外是什么意思详细的介绍一下最好有

星位,属于围棋术语的一种。   正规的围棋棋盘形状为正方形,上书横竖各十九道平行线,构成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其中有九个交叉点用大黑点标识,以方便定位,这九个黑点称之为“星”(或“星位”)。三三,指在围棋中於角部占据第三线与第三线的交叉点的著法,整个棋盤中有四个点是三三。三三因为实利坚固,且有一手保角的优点,在日本新布局时期一度流行。但由於其发展性低和位置低,所以现代棋局中较少出现以三三占角的布局。三三定式数量较少。另外,在对手以星占角时,三三是夺取角地的常见手段。在中国古代围棋中,由於存在还棋头规则,三三并不常见。小目是围棋棋盤上第三线和第四线的交叉点,一个角落有两个,整个棋盤中共有八个位置称作小目。(如以棋盤左上角作(1,1)算起,这八个点的座标位置分别是(3,4)(4,3)(3,16)(4,17)(16,3)(16,17)(17,4)(17,16))高目是围棋盘角部的某一位置,它在棋盘上的坐标是(4,5)或(5,4)。在每个角上有两个高目,所以围棋盘上共有八个高目位置。目外是在围棋中第三线与第五线的交叉点,整个棋盤中有八个点是目外。目外是开局占角的可能位置之一,使用频率与高目接近。目外布局是指目外与高目、三三等互相配合,或连走两手目外的布局,其特色是较重视外势的获取及边上的发展。

星位三三小目高目和目外是什么意思详细的介绍一下最好有

3,酮康唑片对真菌感染有用吗

这药对肝肾都有影响,建议最多服用7天。
有用
酮康唑属吡咯类抗真菌药。对皮真菌、酵母菌(念珠菌属、糠秕孢子菌属、球拟酵母菌属、隐球菌属)、双相真菌和真菌纲有抑菌和杀菌作用;除虫霉目外,对曲霉菌、申可孢子丝菌、某些暗色孢科、毛霉菌属的作用较弱。酮康唑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高度选择性干扰真菌的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丙酸氯倍他索属外用的强效皮质激素。作用迅速,具有较强的毛细血管收缩作用。抗炎作用为氢化可的松的112.5倍,倍他米松磷酸钠的2.3倍,氟轻松的18.7倍。硫酸新霉素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外用可治疗局部感染。

酮康唑片对真菌感染有用吗

4,围棋中什麼是星什麼是小目什麼是目外

星位是最普通的守角方式,变化算是最少的一种。如图黑棋的着点便是“星”小目是围棋中变化最多的守角方式,也是本人最喜欢的开局。如图黑棋的着点便是“小目”。P3和Q4是对称的,所以都是小目。目外是围棋中出现频率相对较少的守角方式。如图黑棋的着点便是“目外”。O3和Q5是对称的,所以都是目外。扩展资料:基本下法对局双方各执一色棋子,黑先白后,交替下子,每次只能下一子。棋子下在棋盘上的交叉点上。棋子落子后,不得向其他位置移动。轮流下子是双方的权利,但允许任何一方放弃下子权而使用虚着。棋子的气:一个棋子在棋盘上,与它直线紧邻的空点是这个棋子的“气”。棋子直线紧邻的点上,如果有同色棋子存在,则它们便相互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的气也应一并计算。棋子直线紧邻的点上,如果有异色棋子存在,这口气就不复存在。如所有的气均为对方所占据,便呈无气状态。无气状态的棋子不能在棋盘上存在,也就是——提子。提子:把无气之子提出盘外的手段叫“提子”。提子有二种:1、下子后,对方棋子无气,应立即提取。2、下子后,双方棋子都呈无气状态,应立即提取对方无气之子。拔掉对手一颗棋子之后,就是禁着点(也叫禁入点)。棋盘上的任何一子,如某方下子后,该子立即呈无气状态,同时又不能提取对方的棋子,这个点,叫做“禁着点”,禁止被提方下子。胜负判别围棋现存在三种规则。中国大陆采用数子规则,台湾采用应氏计点规则,日韩采用数目规则。因为黑方先行存在一定的优势,所以所有规则都采用了贴目制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围棋

5,睒读什么音

睒 拼音: shǎn, 笔划: 8 部首: 目 部首笔划: 5 解释1: 睒 shǎn 窥视:“瞢(复)睒天,不睹其畛”。 〔睒睗( 闪烁。sh?)〕迅速地看,如“忘其所以睒睒,失其所以去就。” 笔画数:13; 部首:目; 笔顺编号:2511143344334 解释2: 睒 shǎn 【动】 眨眼〖twinkle〗 睒,暂见也。——《龙龛手鉴》 又如:睒眼呀口(眨着眼睛,张着嘴巴) 窥视〖peek〗 瞢复睒天,不靓其畛。——扬雄《太玄》 闪烁〖flicker〗。如:睒睒(光闪烁的样子) 电光或闪电〖flash〗。如:睒忽(电光闪烁) 睒 shǎn 【形】 晶莹的样子〖sparklingandtransparent〗 残月晖晖,太白?睒?。——唐·韩愈《东方半明》
你好!睒 拼音:shǎn 部首:目,部外笔画:8,总笔画:13五笔86&98:HOOY 仓颉:BUFF 笔顺编号:2511143344334 四角号码:69089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752基本字义--------------------------------------------------------------------------------● 睒shǎnㄕㄢˇ◎ 窥视:“瞢(复)~天,不睹其畛”。◎ 〔~睗(shì)〕迅速地看,如“忘其所以~~,失其所以去就。”◎ 闪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睒 拼音:shǎn 部首:目,部外笔画:8,总笔画:13五笔86&98:HOOY 仓颉:BUFF 笔顺编号:2511143344334 四角号码:69089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752基本字义--------------------------------------------------------------------------------● 睒shǎnㄕㄢˇ◎ 窥视:“瞢(复)~天,不睹其畛”。◎ 〔~睗(shì)〕迅速地看,如“忘其所以~~,失其所以去就。”◎ 闪烁。

6,人体穴位及功能

穴名:瞳子髎   取法:在目外眦外0.5寸,当眶骨外侧缘凹陷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明目退翳   主治:头痛、目疼、目赤、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备注:手足少阳之会   穴名:听会   取法:在耳屏间切迹前,下颔股骨果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处取穴   功能:开窍聪耳、舒筋活络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流脓、齿疼、头面痛、下颔脱臼、口眼歪斜   穴名:上关   取法:在颧骨弓上缘,当下关直上凹陷处取穴   功能:聪耳镇痉、舒筋活络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口眼歪斜、齿痛、面痛、惊痫、瘈瘲、青盲   备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名:颔厌   取法:在鬓发中,当头维穴与曲鬓穴联机之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镇痉止痛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瘈瘲   备注: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名:悬颅   取法:在头维与曲鬓穴之间,沿鬓发弧形联机之中点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消肿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鼻流浊涕   备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名:悬厘   取法:在鬓角之上际,当悬厘穴与曲鬓穴之中点取穴   功能:清热解表、消肿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热病汗不出   备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名:曲鬓   取法:在耳前上方入鬓内,当角孙穴前1横指处取穴   功能:散风止痛、开关利窍   主治:头痛连齿、颊颔肿、口禁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率谷   取法:在廓尖上方、角孙穴之上,入发际1.5寸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宁神止吐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天冲   取法:在耳廓根后上方,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约0.5寸处取穴   功能:宁心安神、消肿止痛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证、痫证、惊恐、瘿气   穴名:浮白   取法:在耳后乳突后上方,当天冲穴与头窍阴穴的弧形联机之中点取穴   功能:祛风止痛、理气消痰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齿痛、瘰苈、瘿气、颈项强痛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头窍阴   取法:在乳突后上缘,当浮白穴与完骨穴的联机上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开窍聪耳   主治:头痛、头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四肢转筋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完骨   取法:在颞骨乳突后下缘凹陷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宁神镇痫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本神   取法:在前发际上0.5寸,督脉(神庭)旁开3寸取穴   功能:安心宁神、熄风镇惊   主治:癫疾、痫证、小儿惊风、头痛、目眩、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胁痛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阳白   取法: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取穴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雀目、外眦疼痛、眼睑润动   备注:手足少阳、阳明、阳维五脉之会   穴名:头临泣   取法: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取穴   功能:散风清热、明目聪耳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备注:足少阳、太阳、阳维之会   穴名:目窗   取法:在临泣后1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联机上取穴   功能:开窍明目、熄风镇惊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小儿惊风、上齿龋肿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正营   取法:在目窗后1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联机上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舒筋活络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承灵   取法:在正营后1.5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联机上取穴   功能:宣肺利鼻、清热祛风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喘息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脑空   取法:在风池直上,督脉脑户穴相平处取穴   功能:清热止痛、宁神镇惊   主治:热病、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惊悸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风池   取法:在项后与风府相平,当胸索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清热解表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热病、感冒、瘿气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肩井   取法:在肩上,当大椎穴与索骨肩峰及索骨与肩胛冈两者联机的中点取穴   功能:祛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中风、乳痈、瘰历、难产、诸虚百损、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孕妇禁针)   备注: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渊腋   取法:侧卧,当腋中在线,于第四肋间隙,举臂取穴   功能:宽胸止痛、消肿通经   主治:胸满、胁痛、腋下肿、臂痛   穴名:辄筋   取法:在渊腋前1寸,当第四肋间隙,侧卧取穴   功能:降逆平喘、理气止痛   主治:胸胁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备注:募穴;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日月   取法:在乳头下方,当期门下1肋间隙取穴   功能:疏肝利胆、健脾降逆   主治:胸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备注:募穴;足太阴、少阳之会   穴名:京门   取法:侧卧,于侧腹部,当十二肋骨游离端下际取穴   功能:益肾健腰、健脾利水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肋痛、溢饮、脊强反折、水道不利   备注:募穴   穴名:带脉   取法:侧卧,第十一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脐相平处取穴   功能:调理月经、健脾固带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腹无力、腰胁痛   备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名:五枢   取法:腹侧髂前上棘之前0.5寸,平脐下3寸处取穴   功能:调经固带、理气止痛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备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名:维道   取法: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   功能:调经固带、利水止痛   主治: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腰胯痛   备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名:居髎   取法:在髂前上棘与股大转子最高点联机的中点处,侧卧取之   功能:疏通经络、行气止痛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少腹痛   备注:阳维、足少阳之会   穴名:环跳   取法: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联机上,外1/3的交点处取穴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备注:足少阳、太阳之会   穴名:风市   取法:1.大腿外侧,腘横纹上7寸,大腿外侧中点      2.直立垂手时,中指端止点处取穴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搔痒、脚气   穴名:中渎   取法:在大腿外侧中点,腘横纹上5寸处取穴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下肢麻痹、麻木、半身不遂   穴名:膝阳关   取法:在阳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骨果上方凹陷中取穴   功能:化湿散寒、疏通经络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穴名:阳陵泉   取法:在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中取穴   功能:疏肝利胆、舒筋镇痉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月经过多   备注:合穴   穴名:阳交   取法:外踝高点上7寸,当腓骨后缘取穴   功能:宁心安神、疏肝理气   主治:惊狂、癫疾、瘈瘲、面肿、胸胁满疼痛、膝股痛、下肢痿痹   备注:阳维、足少阳之会   穴名:外丘   取法:外踝高点上7寸,当腓骨前缘取穴   功能:安神镇痉、疏肝宽胸   主治:癫疾、胸胁痛、肤痛痿痹、颈项痛   备注:隙穴   穴名:光明   取法: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处取穴   功能:清肝明目、消胀止痛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下肢痿、胫热膝痛   备注:络穴   穴名:阳辅   取法: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处取穴   功能:祛风清热、疏通经络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历、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喉痹、缺盆肿痛   备注:经穴   穴名:悬钟   取法: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疏肝益肾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腋下肿、膝腿痛、脚气、中风   备注:八会穴之一,髓会   穴名:丘墟   取法:在外踝前下缘与舟骨前上方凹陷处取穴   功能:扶正祛邪、疏肝健脾   主治: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疝气、疟疾、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备注:原穴   穴名:足临泣   取法:在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当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化痰消肿   主治:中风偏瘫、疟疾、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历、胁肋痛、痹痛、足跗肿痛   备注:输穴   穴名:地五会   取法: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当小趾伸肌腱的内缘取穴   功能:散风清热、疏肝消肿   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腋肿、胁痛、乳痈、跗肿、内伤吐血   穴名:侠溪   取法: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当趾蹼缘的纵纹头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疏肝宁心   主治:头痛、头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月行酸、足跗肿   备注:荥穴   穴名:足窍阴   取法:第四趾外侧,距爪甲角约0.1寸之爪甲根部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聪耳明目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鸣、胸胁痛、多梦、热病   备注:井穴

7,胆经的穴位

本经经穴分布在目外眦,颈项,耳后,肩部,胁肋,下肢外侧,外踝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绒止于足窍阴,左右共44穴。  1.瞳子绒  取法:目外眦外0.5寸,眶骨外侧缘凹陷中。  刺灸法:向后斜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明目退翳。  主治:头痛,目疼,远视不明,目翳。  2.听会  取法:在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7寸;可灸。  功能:开窍聪耳,舒筋活络。  主治:耳聋,耳鸣,齿痛,口眼喁斜。  3.上关  取法:颧骨上缘,下关直上凹陷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功能:聪耳镇痉,舒筋活络。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喁斜,面痛。  4.颔厌  取法:在鬓发中,为头维穴与曲鬓穴连线之上1/4与3/4的交点处取穴。  刺灸法:平刺0.5~1.2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镇痉止痛。  主治:头痛,眩晕,齿痛,耳鸣,惊痫。  5.悬颅  取法:在头维与曲鬓穴之间,沿鬓发弧形连线之中点取穴。  刺灸法:向后平刺0.5~1.2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消肿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齿痛,鼻流浊涕。  6.悬厘  取法:在鬓角之上,为悬颅穴与曲鬓穴中点取穴。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清热解表,消肿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耳鸣,上齿痛。  7.曲鬓  取法:耳前方发鬓内,角孙前一横指取穴。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散风止痛,开关利窍。  主治:头痛连齿,口噤。  8.率谷  取法:在廓尖上方,角孙穴上,入发际1.5寸。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宁神止呕。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9.天冲  取法:耳廓根后上方,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约0.5寸处取穴。  刺灸法:平刺0.5~1.0寸;可灸。  功能:宁心安神,消肿止痛。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惊恐。  10.浮白  取法:在耳后乳突后上方,为天冲穴与头窍阴穴的弧形连线的中点取穴。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祛风止痛,理气消痰。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颈项强痛。  11.头窍阴  取法:乳突后上缘,浮白与完骨连线上取穴。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开窍聪目。  主治:头晕,眩晕,口苦,耳鸣,耳痛。  12.完骨  取法:在颞骨乳突后下缘凹陷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宁神镇痛。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口眼歪斜。  13.本神  取法:前发际上0.5寸,督脉旁开3寸处。  刺灸法:平刺0.3~0.7寸;可灸。  功能:宁心安神,熄风镇惊。  主治:小儿惊风,头痛,目眩,半身不遂。  14.阳白  取法: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l寸取穴。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功能:宁心安神。  主治:头痛,目眩,外眦疼痛,眼险咽动。  15.头临泣  取法:在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取穴。  刺灸法:平刺0.3~0.7寸;可灸。  功能:散风清热,明目聪耳。  主治:头痛,目眩,耳聋,热病。  16.目窗  取法:临泣后1寸,头临泣与风池连线卜。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开窍明日,熄风镇惊。  主治:头痛,目眩,近视,小儿惊风。  17.正营  取法:在目窗后1寸,头临泣与风池的连线上。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舒筋活络。  主治:头痛,头晕,齿痛,唇吻强急。  18.承灵  取法:正营后1.5寸,临泣与风池连线上。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宣肺利鼻,消热祛风。  主治:头痛,眩晕,多涕,喘息。  19.脑空  取法:在风池直上,督脉脑户穴相平取穴。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清热止痛,宁神镇惊。  主治:热病,头痛,目眩,耳聋,惊悸。  20.风池  取法:项后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向鼻尖方向刺0.5~0.9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清热解表。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热病,感冒。  21.肩井  取法:在肩上,大椎与锁骨肩峰及锁骨与肩胛冈两线的中点上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祛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中风,乳痛,难产,颈项强痛。  22.渊腋  取法:侧卧,为腋中线上,第四肋间隙。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功能:宽胸止痛,消肿通经。  主治:胸满,胁痛,腋下肿,臂痛。  23.辄筋  取法:在渊腋前1寸,为第四肋间隙。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降逆平喘,理气止痛。  主治:胸胁痛,呕吐,腋肿,肩臂痛。  24.日月  取法:乳头下方,期门,肋间隙取穴。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疏肝利胆,健睥降逆。  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吞酸,呃逆。  25.京门  取法:侧卧,于十二肋骨游离端下际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益肾健脾,健脾利水。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水道不利。  26.带脉  取法:第十一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脐相平处。  刺灸法:直刺0.7~1.2寸;可灸。  功能:调理月经,健脾固带。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腰胁痛。  27.五枢  取法:腹侧髂前上棘前0.5寸,平脐下3寸。  刺灸法:直刺0.7~1.2寸;可灸。  功能:调经固带,理气止痛。  主治:月经不调,少腹痛,便秘。  28.维道  取法: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7~1.2寸;可灸。  功能:调经固带,利水止痛。  主治:少腹痛,月经不调,水肿,腰胯痛。  29.居  取法:在髂前上棘与股大转子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侧卧取之。  刺灸法:直刺0.8~1.4寸;可灸。  功能:疏通经络,行气止痛。  主治:腰痛,瘫疾,少腹痛。  30.环跳  取法: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的交点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2~2.5寸;可灸。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挫闪腰疼。  31.风市  取法;直立垂手时,中指端正点取穴。  刺灸法:直刺0.8~1.3寸;可灸。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脚气,下肢麻木。  32.中渎  取法;在大腿外侧中点, 横纹上5寸取穴。  刺灸法:直刺0.8~1.3寸;可灸。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33.膝阳关  取法:阳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踝上方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直刺0.8~1.3寸;可灸。  功能:化湿散寒,疏通经络。  主治:膝膑肿痛,用筋挛急,小腿麻木。  34.阳陵泉  取法:在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功能:疏肝利胆,舒筋镇痉。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口苦,呕吐。  35.阳交  取法: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后缘取穴。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功能:宁心安神,疏肝理气。  主治:惊狂,面肿,胸胁满疼痛,膝股痛。  36.外丘  取法:在外踝高点上7寸,为腓骨前缘取穴。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功能:安神镇痉,疏肝宽胸。  主治:胸胁痛,颈项痛。  37.光明  取法:外踝高点0.5寸,腓骨前缘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清肝明目,消胀止痛。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胫热膝痛。  38.阳辅  取法:在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祛风清热,疏通经络。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半身不遂。  39.悬钟  取法,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疏肝益肾。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脚气,中风。  40.丘墟  取法:在外踝前下缘与舟骨前上方凹陷。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  功能:扶正祛邪,疏肝健脾。  主治:目赤肿痛,中风偏瘫,外踝肿痛。  41.足临泣  取法:在第四、五跖趾关节后,为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处  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化痰消肿。  主治:中风,头痛,目眩,胁肋痛。  42.地五  取法: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小趾伸肌腱内侧。  刺灸法:直刺0.5~0.7寸;  功能:散风清热,疏肝消肿。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内伤吐血。  43.侠溪  取法:第四、五跖趾关节前,为趾蹼缘的纵纹头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疏肝宁心。  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膝股痛。  44.足窍阴  取法:第四趾外侧,距指甲约0.1寸处。  刺灸法:斜刺或直刺0.1~0.2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聪耳明目。  主治:偏头痛、目眩、多梦、热病。  本经刺灸注意事项:风池穴,针刺不宜过深,以免刺及椎动脉及延髓;肩井,日月,渊腋,辄筋等穴,针刺亦不宜过深,以免刺及内脏;头面部诸穴,一般不宜用直接灸法。
足少阳胆经:1.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听会、上关),上行至额角(颔角、悬颅、悬厘、曲鬓),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 2.沿颈侧部,至肩上退后经肩井, 3.进入缺盆(锁骨上窝)从缺盆下向腋下渊腋、辄筋(会天池), 4沿侧胸,过日月、京门(会章门), 5.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 6.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小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 7.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少阳胆经一侧44穴,15穴分布于下肢外侧面,8穴在髋、侧腹、侧胸部,21穴在头面、项、肩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翘一下二郎腿,腿侧以一个部位是凹陷的,那里就是胆经所在了,经常按摩那里可以促进胆汁分泌,有助于减肥的!
文章TAG:目外跪求名医中医目外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