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静安区 > 上海市文史馆,上海文史馆的介绍

上海市文史馆,上海文史馆的介绍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1-15 18:10:29 编辑:上海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上海文史馆的介绍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是上海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机构。以党外人士为主体,安排部分有文史专长有名望的老年知识分子为馆员。文史研究馆的设置,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崇文的优良传统。主要职责是照顾馆员生活,提供必要条件,使馆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为、量力而行、各展所长;组织馆员开展文史研究、书画创作、海外联谊、参政咨询等工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作出贡献,为团结老年知识分子,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服务。

上海文史馆的介绍

2,上海文史馆馆员什么级别 问一问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14 上海文史馆馆员什么级别 你好亲上海文史馆员是副厅级别。大多是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名士耆宿,由各个方面根据本人“德、才、望”条件推荐,按一定程序审批,市长颁发聘书。馆员中知名者如:史学家陶菊隐,文史掌故专家郑逸梅,翻译家盛草婴、任溶溶,书画家王个簃、林风眠、沈尹默,篆刻家钱君陶,油画家颜文梁,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孙道临,指挥家陈燮阳,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国医大师裘沛然,还有如陆小曼、王映霞、安志洁等名人遗孀或后裔。历年共聘馆员1130人。现有馆员120人,平均年龄85岁,80岁以上近百人。馆员专业领域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教育、新闻、出版、翻译、医学、体育等方面。随着时代发展,聘任馆员愈益注重专业造诣、社会声望和代表性,馆员工作也由养老为主转向愈益注重发挥馆员的社会作用。

上海文史馆馆员什么级别 问一问

3,大家帮忙看下这几幅字是谁写的

苏局仙(1882.1.1-1991.12.30)上海市南汇县周浦镇人,字裕国、室名东湖山庄(周浦世寓。有《东湖山庄百九诗稿》)、水石居(有《水石居诗钞》)、寥莪居(有《寥莪居诗存》)。清代末科(1906)秀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工诗及书法。早年写柳、颜楷书,后专攻王羲之《兰亭序》。1979年参加《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群众书法竞赛,以97岁高龄荣获一等奖 。1982年,上海人民政府参事室和市文史馆联合为其举办百岁大庆书画展览 。书法之外,喜爱作诗 。数十年写成近一万首诗稿,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 。近二十年又日积月累,写下万余首,汇成《蓼莪居诗集》、《水石居杂缀》、《东湖山庄百九诗集》、《水石居诗抄》数十本问世 。1985年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称上海市第一老人。上海文史馆馆员。1991年12月30日逝世。书艺传至五湖四海,计有海内外30多个学术机构聘其为顾问,众多墨迹被纪念馆、博物馆珍藏。《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等都将其事迹收录入典。在书法界,登上了"北孙(墨佛)南苏(局仙)"的高峰。苏东坡第二十八世孙

大家帮忙看下这几幅字是谁写的

4,上海文史馆的文史馆简介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于1953年在陈毅市长亲自主持下建立。 地址:上海市思南路41号 张元济(1867-1959),浙江海盐人,1953年6月任馆长。前清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创办通艺学堂专讲泰西实学。曾与康有为参加戊戌变法。后任上海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时主持校勘出版四部丛刊、百纳本二十四史。解放后为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涉园序跋集录》等。江庸(1878~1960年),字翊云,晚号澹翁,福建长汀人,出生在四川。近代法学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名人。1953-1960年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馆长。平海澜(1885-1960),上海松江人,1960年7月任馆长。曾任清华学堂教授,南洋公学附中主任,商务印书馆英文杂志编辑主任,大同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擅长项英文,编成多种英文字典,著名的有“English Student”等。金兆梓(1889-1975),浙江金华人,1961年4月任馆长。曾任华北大学、大夏大学教授,国立编译馆编审,北洋政府外交部顾问,上海中华书局教科图书部长。解放后曾被选为苏州市副市长,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主任。王国忠,笔名石焚。江苏无锡人。编审。1951年毕业于江苏农学院农艺系。1951年任《苏南农村青年报》总编辑。1952年调华东青年出版社,任编委。1954年调少年儿童出版社,任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1978年,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党组书记。1983年,任上海市出版局局长。1986年10月,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还有,徐福生、吴孟庆 ,现任馆长沈祖炜。

5,蒋维乔怎么死的

1958年6月因迫害自杀。蒋维乔(1873—1958),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佛学家、养生家。字竹庄,青少年时,因主张“不主故常,而唯其是从之”而自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他7岁入私塾,从师学习《鉴略》、《左传》、《古文观止》等,20岁中秀才。经过科举考试,进入常州府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起,先后入江阴南菁书院和常州致用精舍继续深造,弃八股文,研究“西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南菁书院改为江苏高等学堂。该校理化教师钟观光常在学生中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蒋维乔深受教育,思想发生剧烈变化,决心致力教育的改革。解放初,蒋维乔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苏南人民代表大会。被选为主席团常务副主席。曾任武进文献社副社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又任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1953年6月,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务委员。1958年6月因迫害自杀。扩展资料:蒋维乔的主要成就:蒋维乔在北大提倡养生,宣传气功,当然会引起新文化运动诸君的不满。在他们看来,蒋维乔讲静坐法,只是附会“细胞”、“血轮”、“循环”等科学术语而已。本质上仍是传统中医的经脉说,并带有道家养生的神秘色彩,实为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逆时代潮流而动。五四时期提倡体育、尚武,批判传统中国“静的文明”。蒋维乔却在宣扬剧烈运动不适合东方人的体质,显然也是一种“政治不正确”。由此,鲁迅在1918年的《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讽刺蒋维乔,说他是“讲鬼话,把科学东扯西拉。让科学也带了妖气。”毛泽东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也认为因是子静坐法“予未敢效之”也。不过,批判归批判。五四以后,静坐养生法虽然不再如之前风行。却影响了许多人。从许多名人的回忆录中,都可见其修炼的记录。郭沫若、钱穆、蔡尚思在民国时期都有学习过“静坐养生功”的经历。近人如饶宗颐说:“自十四岁起,我学因是子静坐法,我早上会沐浴和静坐,然后散步,晚上九时必宽衣就寝。我的饮食起居都很随便,中餐西餐,难过北土我都能适应。”著名出版家沈昌文年轻时则直接受蒋维乔指导,回忆道:“我这次在上海很得意的一件事,也是终生受益的事,现在可以直说了,就是我学了气功。因为跟蒋先生学习气功,我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都得到了习练,确实是受用无穷。”以上所提诸人,皆登高龄。由此可见,运动与静坐的养生效果,孰优孰劣确实值得疑问。如周有光老先生,年轻时身体差,亦从来不运动,如今却可以活到111岁。相比之下,那些夺取锦标的运动员们,尤其是长年从事高强度体育训练者,似乎未必都能长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蒋维乔
文章TAG:上海市文史馆上海上海市上海市文史馆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