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静安区 > 上海市高考语文阅读,200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灯笼红

上海市高考语文阅读,200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灯笼红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20 00:38:00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1,200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灯笼红

你好!期盼“我”快快长大(下文“长啊”“长啊”也是一样)如有疑问,请追问。
曾祖母热切盼望“我”成长为顶天立地汉子 (必须答出“热切盼望”或者意思相近的说法)

200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灯笼红

2,上海高考00年到05年语文试卷的答案

分类: 教育/科学 >> 升学入学 >> 高考 解析: 2005年上海高考语文卷参考答案 (一)1、C 2、D E 3、⑴能满足不同时代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⑵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⑶从形式到内容不断革新 4、 要点:内容:表现了劳动者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追求;形式:追求丰富多彩的式样5、要求:建议合理、措施可行、富有创意。 (二)6、《世间最美的坟墓》 7、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8、⑴宽松的生存空间,主要表现在民族与民族之间没有感情的隔阂,能够和谐共处。 ⑵宽松的文化环境,博采众长,综合了西方一切文化。 9、D 10、对茨威格未能看到法西斯的覆灭而痛惜。 11、字里行间渗透着茨威格对二战时期人类不幸遭遇和欧洲文化衰落的思考与忧虑。(意思对即可) 12、要点:感悟、引申(如:牢记历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珍惜和平,光明战胜黑暗)语言。 (三)13、⑴云霞(霓)明灭或可暗;⑵蝉则千转不穷;⑶出色有无中;⑷一时多少豪杰;⑸毕竟东流去;⑹小人常戚戚。 (四)14、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15、(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16、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威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五)17、⑴掌管 ⑵往常 ⑶希望 ⑷高傲 18、B D 19、⑴到了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以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重点:略、课、补出省略) ⑵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重点:患、达) 20、担心他恃才傲物 21、知人善任 (六)22、避实击虚 23、笔法灵活出奇 引经据典、贴切通畅 24、B 25、审题立意 写作技巧 26、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写出独到的见解来。(或用自己的话说出“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基本涵义也可。) 200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答案:(一) 1.世界各地报业普遍不景气 2. A 3. D 4.(1)报纸成为广告的主要媒体(2)广告投放量上升,等等。(答案合理即给分) 5.直观、形象地表明报纸的广告市场份额 2002年1~10月中国务类报纸广告市场份额示意图 6.如报纸的内容、风格、特色等方面(兼顾语言表达) (二) 7.舞蹈所假之物是自然存在的人 8. B 9. D 10.(略) 11.把内在的情感表现为美的舞姿 通过与舞者的情感交流见到一个更美的形象(意思对即可) 12.(而)舞蹈,是一种真正以生命自身来塑造的艺术,因此它也最有灵性。 13.舞蹈是因内心情感的摇荡而手舞足蹈欣赏舞蹈能发现和升华自己美的意识和素养 14.舞蹈的美表现在外形和内蕴两个方面。外形美指美的舞姿和衣饰;内蕴美指美的情感,它借助音乐与观众交流,让观众升华美的素养。(三) 15.(1)未成曲调先有情(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我劝天公重抖擞(4)绝知此事要躬行(5)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 16.对仗(或:对偶) 17.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18.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五) 19.(1)命名(2)养(3)确实(或:真)(4)使……正(或:整理好) 20. B 21.(1)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 (重点词:“使”“理”“安”,兼顾全句) (2)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重点词:“见”“暴”“与”,兼顾全句) 22. C 23.狱讼不正 完善法制(六) 24.编年 司马光 25. D 26.简易 烦扰 27.用法(或:从严) 28.要点:前一问(1)李广才气高(2)士卒乐于为他献身后一问(1)后继者难以为继(2)与他同时的将领因军心受扰难以治军(3)军队无法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写出两点即可) 200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阅读(一)1.物本无影,影乃光之所为 2.B 3.(1)要有一定的压力(2)压力不能过大 4.例子 、湿度应不同 5.借用物理光学特征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目光 (二)6.把大西北的民歌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种美 7.B 8.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 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 9.应多方面看问题 10.C G (三)11.王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2.简单的外形,朴实的品格 13.C 14.第⑤段:桥上的无尽离愁,道尽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思 第⑥段:桥下的闲适生活,表现出平凡人生的旷达胸襟 15.D 16.联想 感悟 语言 (四)17.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18.空间 时间 19.B 20.要点:(1)色彩(红、白) (2)声音(画角)(3)动态(催、起)(写出其中的两点即可)(五) 21.依依墟里烟 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十四桥明月夜 22.请 如果 赶快、急忙23.病因24.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或西怎么办?(或: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对此级怎么办?)25.饮食 居室 被漆的气味所伤害 (六)26.不见 横渡 27.雁湖(或“宕”) 考察龙湫之水的源头28. 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否 这是用来形容徐霞客在高速宣传部 拧险的样子29.以性灵游 以躯命游 200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答案 img1.qq/edu/***********/1487831 img1.qq/edu/***********/1487830 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标准答案(上海卷)2 people/media/200107/10/NewsMedia_117508 上海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阅读(80分) (一)(10分) 1.(2分)B 2.(3分)比喻(1分)媒介(或:中介、纽带、桥梁)(2分) 3.(3分)B 4.(2分)知识经济(1分)环境保护(1分) (二)(17分) 5.(3分)要点;诱导物(1分)生活经验(1分)想象力(1分) 6.(2分)再创造 7.(2分)表演(或:演出) 8.(6分)ACD(选对一项给2分) 9.(4分)例子(2分)阐述(2分) (三)(19分) 10.(3分)以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如答"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给2分) 11.(4分)一次性的永恒(2分)任何(1分)平静(1分) 12.(3分)C 13.(3分)对家乡的思念(1分),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思念(2分) 14.(3分)C 15.(3分)D (四)(8分) 16.(2分)绝句(或:七绝) 17.(2分)黄梅时节(或:初夏)(1分)蜂蝶(或:叶)(1分) 18.(4分)甲:山对客人的等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2分)(言之成理即可) 乙:由蜂蝶飞过墙想象邻家的春色(2分)(言之成理即可) (五)(14分) 19.(2分)醉翁 20.(3分)只,仅(1分)罪(或:案件)平时(1分) 21.(3分)夫常求其生(1分)犹失之死(1分)而世常求其死也(1分) 22.(4分)你父亲为官时,常常(或:曾经)在晚上点灯处理官府的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2分) (如果)我要寻求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而不行的话,那么被判死型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2分) 23.(2分)宽(1分)简(1分) (六)(12分) 24.(2分)改换(1分)驾车(1分) 25.(2分)C 26.(2分)D 27.(4分)把金玉看得低贱(重点:宾语前置)(1分),把人民当作宝贝(重点:宾语前置)(1分) 让我们的国君喜欢学习而且不耻于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重点词"使""恶""下")(2分) 28.(2分)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亦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

上海高考00年到05年语文试卷的答案

3,关于08年语文高考卷的一道题解析急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历史文脉”贯穿全文始终,要理解它的含义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涉及“历史文脉”的地方要细读。A项说法参看第三自然段,是正确的;B项不符合文意,参看段中的文字“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并非“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C项说法,参看第三自然段,是正确的;D项参看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中有“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 文章引用王国维说的“城市是政治与文化之标征”,正是为了证明历史文脉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观点,在历史文化传统中,政治和文化是最主要的部分。

关于08年语文高考卷的一道题解析急求

4,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

1. 上海高中语文古诗文背诵篇目 1、《登楼》——唐代: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释义: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2、《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释义: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雨霖铃·寒蝉凄切》_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释义: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4、《苏幕遮·怀旧》——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释义: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 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5、《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释义: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2. 上海高考语文考那些内容 根据上海市《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修订本,确定高考上海卷语文科考试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阅读: 能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认读、理解:能结合语言环境辨析词语的意义,领会词语的感 *** 彩和语体色彩;掌握单句和复句的基本结构,能识别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了解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能识别比喻、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引用、比拟、对比、对偶、反语、反复、借代等修辟方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能准确概括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把握写作意图。 能从人物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评价文学作品或其他文章。 记忆一定数量文言文名篇(段),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熟悉常见的文言虚词,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掌握课本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二、写作: 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人、记事、状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作准确而有条理的说明;能对所见所闻进行恰当的议论,对读物、影视、戏剧进行评论;能写常用的应用文。 能在规定时间内根据各种题型的要求,写1000字左右的文章,做到思想健康、感情真实、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晰、语言通顺、文面整洁。 3. 上海高考文言文背诵篇目有那些 (1)新教材与H版、S版共同要求背诵的篇、段: 1、吴均《与朱元思书》 (新教材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一课)2、韩愈《师说》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课)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4、陶渊明《饮酒》 (新教材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5、苏询《六国论》 (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二课)6、杜牧《阿房宫赋》最后一段 (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7、白居易《琵琶行》 (新教材高三第二学期第二十六课)(2)新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与古文篇、段:1、陆游《诉衷情》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秋瑾《鹧鸪天》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5、王维《汉江临泛》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6、李白《清溪行》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7、杜甫《旅夜书怀》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8、王安石《江上》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9、朱熹《泛舟》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10、《长歌行》(汉乐府)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六课)11、刘桢《赠从弟》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六课)12、祖咏《望蓟门》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13、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14、李贺《致酒行》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15、王令《暑旱苦而热》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16、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17、张九龄《望月怀远》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18、李白《把酒问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19、黄庭坚《登快阁》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20、陆游《关山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2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22、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23、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24、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25、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26、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27、朱熹《偶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28、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29、王维《终南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30、李白《独坐敬亭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31、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32、左思《咏史》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33、张九龄《感遇》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34、林逋《山园小梅》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35、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36、杜甫《登楼》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37、李商隐《安定城楼》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38、《论语》七则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八课)39、《孟子》二章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40、荀况《劝学》第三、四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41、《学记》第一、二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二课)42、屈原《国殇》 (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43、贾谊《过秦论》最后三段中的关键句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课)44、郦道元《江水·三峡》三至六段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45、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高二第二学期第三十一课)46、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高二第二学期第二十七课)47、苏轼《石钟山记》三至六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48、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第一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七课)49、欧阳修《伶官传序》最后一段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一课)50、苏轼《前赤壁赋》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51、苏轼《前赤壁赋》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52、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十八课)53、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末二段 (高一第二学期第三十二课)54、袁宏道《虎丘》 (高一第二学期第三十八课)55、龚自珍《病梅馆记》第一段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三课)56、《郑板桥题画三则》第二则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四课)57、梁启超《志未酬》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十九课)58、《长亭送别》中[正官][端正好]一段曲子(高三第一学期第四十四课)(3)H版、S版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1、曹操《观沧海》2、陶渊明《饮酒》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白居易《琵琶行》5、陶渊明《归园田居》6、陶渊明《读 》7、吴均《与朱元思书》8、韩愈《师说》9、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第四段)10、苏洵《六国论》11、归有光《项脊轩记》(第一段)12、杜牧《阿房宫赋》(最后一段)。 4. 上海高中课内所有古文 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背诵全文)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劝学(背诵全文)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高中语文第二册 滕王阁序(背诵2—3段) 王勃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师说(背诵全文)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阿房宫赋(背诵全文)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 5. 关于上海高中语文课本 现在上海的课本年年再改 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很多不教的(我是二期课改2004年的) 你只要把文言文都弄懂就行了 别的看了也没什么大用处 高一上: 1.沁园春 长沙 2.跨越百年的美丽 3.我很重要 4.笛梦 5.草莓 6.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7. 哦,香雪 8. 总序 9.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10. , 11.寒风吹彻 12.热爱生命13.听泉 14.生命的本质 15.爱因斯坦与艺术 16.自然笔记 17.邂逅霍金 18.改变世界的人们 19. , 20.公众的科学观 21.在马克思前的讲话 22.为了忘却的纪念 23.晨曦 24.宣南雨又来 25.《发现〉,《一句话》26.我有一个梦想 27.邓稼先 28.论语七则 29.孟子二章 30.垓下之围 31.左忠毅公逸事 32.王风 黍离 33.苏武传 34.词三首 35.五人墓碑记 36.诸子说水 37.秋水 38.江水 39.前赤壁赋 40.邵公谏厉王弭谤 41.与朱元思书 42.唐宋诗六首 43.愚溪诗序 高一下: 1.社会与人 2.短文两首 3.隔膜 4.论友谊 5.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6.冰山愈冷情愈热 7.最后的常春藤叶 8.巴尔扎克之死 9.商鞅 10.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11.把栏杆拍遍 12.回忆鲁迅先生 13.哭小弟 14.在罗丹艺术博物馆 15.再别康桥 16.想北平 17.废墟 18.江南的古镇 19.城市野望 20.你知道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吗? 21.白莽作 序 22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 23.密室的生活 24.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5.近代中国人在鲁滨孙身上寻找什么 26.汉魏六朝诗三首 27.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8.上枢密韩太尉书 29.志未酬 30.唐宋诗四首 31.送东阳马生序 32.狱中上母书 3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34.唐宋诗五首 35.后赤壁赋 36.宋词三首 37.长安雪下望月 38.虎丘 39.山庄玩月记 高二上: 1.陈奂生上城 2.老王 3.项链 4.我的几个先生 5.母亲这样的女人 6.国外微型小说 7.诗二首 8.事间最美的坟墓 9.三棵树 10.世上本无害虫 11.短文两篇 12.地球 我的母亲 13.遥远的自然 14.绝版的周庄 15.非攻 16.光荣的荆棘路 17.两个世纪之交的联想 18.书生论剑 19.曹操与杨修 20.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21.法兰西投降之真相 22.音乐短章 23.如果优美的文字离我们而去 24.你为什么感到快乐 25.中国画与西洋画 26.凡高的向日葵 27.百代法书 28.昆剧的故事 29.劝学 30.师说 31.墨池记 32.学记 33.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34.记旧本韩文后 35.宋诗四首 36.唐诗五首 37.游褒禅山记 38.石钟山记 39.诸子喻山 40.始得西山宴游记 41.宋金词三首 42.游雁荡记 43.游黄山记 高二下: 1.新诗二首 2.荷塘月色 3.荷花淀 4.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5.日出 6.天籁 7.文学意境的特征 8.内蒙访古 9.春天,遂想起 10.永恒的敌人 11.故都得秋 12.只有扇子崖 13.外国散文两篇 14.微型小说两篇 15.杂文两篇 16.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17.与李贺公饮 18.幼学纪事 19.城隍庙的书市 20.短文两篇 21.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22.实践论 23. 自序 24.新诗两首 25.马克思在伦敦 26.自述 27. 二则 35.自表后主 36. 三则 37.诗经二首 38.种树郭橐驼转 39.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40.黄英 41.诗四首 42.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43.病梅馆记 44.板桥题画三则 高三上: 1.蝶恋花 答李淑一 2.老人与海 3.牡丹的拒绝 4.我愿意是激流 5.雅舍 6.谈白菜 7.上海的风格 8.守财奴 9.关汉卿 10.别了,哥哥 11.告别权利的瞬间 12.简论市侩主义 13.钱与是非 14.钱锺书伉俪 15.劳动从猿到任的转变中的作用 16.短文两篇 17.相信未来 18. 导言 19.百年工程主世界之沉浮 20.地球的镜像 21.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 22.伊凡-屠格涅夫 23. 点评 24.夏天里一个春梦 25.情感的生命 26.说诗眼 27.空间的美感 28.小溪巴赫 29.国殇 30.过秦论 31.伶官传序 32.六国论 33.秦晋肴之战 34.荆轲刺秦王 35.肥水之战 36.群英会蒋干中计 37.登楼赋 38.诗三首 39.阿房宫赋 40项脊轩志 41.滕王阁序 42.黄州快哉亭记 43.词三首 44.长亭送别 高三下: 1.阿q正传 2.哈姆莱特 3.乡场上 4.套中人 5.饥饿艺术家 6.典型 7.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8.人生颂 9. 序言 20.胡同文化 21.重读云南 22.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23.唐诗过后是宋词 24.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 2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6.琵琶行 27.香菱学记 28.归去来兮辞 29.马伶传 30. 七则 31.兰亭集序 32.山中与裴秀才迪术 33.秋声赋 34.词三首 35.窦娥冤 36.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打字很累)希望对你有些帮助。

5,上海高考语文怎么样得高分

上课认真听做笔记很重要,绝对要做到。文言文要学好就要背字词句的翻译以及与句子和词语的理解有关的重点问题,也要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说明文和议论文要记住答题套路(比如神马举例子的作用是增强说服力,更为生动形象的表达你的观点或是想法)还要记一些书本里重要的词语的拼音以及写法选择题会考课外阅读要多做,作文要多练,熟能生巧。基本上做到这些,语文拿高分不是问题。
我的语文老师就有一个说法,如果把语文区分一下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应试的语文,第二种是生活化的语文,也就是语文的语文。先说第二种语文,这种语文就是生活中的语文,每天每时都在学习语文,可以说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学习语文,它覆盖的范围很广,包括平时的阅读,对自己表达能力的提高,甚至很日常化的,或者记日记,或者是写一些最感兴趣的内容,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语文是更重要的,它能够起到根基的作用,起到提高自己语文素养,也有利于我们更好提高应试语文的水平。另外一种是应试语文,学习应试语文的恐怕是高三最后一年,或者是高三最后一个学期的事情,每个老师都会进行怎么样应对试卷,怎么样全面地、系统地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非常系统地学习,所以前面基础题的语音、焦点形成等等入手,虽然这是一个繁琐得不能再繁琐的工作,但是由于这个阶段对最终提高语文成绩有非常大的帮助,回头我们一定要不厌其烦地把握好,另外要在老师的帮助下,非常系统地把各个知识点切实落实好,比方说复习语音的时候,最好再适当地做一些课外练习,可以做一个归纳整理的工作,比如说可以按照偏旁相同的字,比较容易错的可以整理在一起的,或者用c开头的,或者d开头的整理在下来也可以,毕竟除了大家在语文的练习上一定要把握好量,而且我们的知识点,比如说复习语音非常容易忘记,所以要经常复习,建议大家在一个月或者半个月就要回顾一次,把之前做好的、整理好的笔记翻出来看一遍,在之后的练习中如果做到你不会读或者不会读的字,你可以加上你的笔记里面,没事翻一翻会加强你的学习效率。 再说说作文,作文的分值是60分,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语文高考的胜败。这一点尽管老师在考题的时候一再强调,可是我是直到进入高考语文考场之后才深刻的体会,当然活生生的例子就坐在你的现象,就因为一篇高考作文花8个月时间有点长,所以我差点放弃这次高考,之后的语文考试,我就抱着考不好就复读的心情去考的,而且因为作文的失误,我想名牌高校我的同学之中也不少,所以大家一定要非常重视作文,不光高考语文的成绩,而且在高考考试顺序上,语文是首科,所以会影响各科成绩的发挥,也会影响到整个高考的成绩,说得严重点就会影响到同学们前途命运的问题,所以一定要把作文抓好。 关于怎样写好作文,首先刚才说到生活化语文,就是在平时多做积累,到高三并不是什么事情做不了,作文写得不好的同学,我建议可以看一些开头结尾,在高考考场上要照搬照套套上去,有些东西你积累了,你到考试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起来。
多做题,找套路,按着套路答就行了
平时写阅读只能得一半分!怎样才能得高分呢?平时都需要做哪些复习?考试时对于阅读比较注重的还是平时对语言的感觉能力,可以先从朗读入手,感知课文的

6,求解读语文高考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的答案

http://picasaweb.google.com/cjj128ster/WHUZlH#不好意思没有全部的
·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 唐人送别诗赏析 ·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鉴赏 · 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 2007年全国共19套高考题诗歌赏析01 · 2007年全国共19套高考题诗歌赏析02 · 高考古诗鉴赏精讲精练 · 高考古诗词鉴赏分类解题指导 · 古诗鉴赏的九种答题格式 · 古典诗词鉴赏之步骤与方法 · 高考试卷古诗赏析题的应试要点和技巧 · 高考古诗鉴赏应试策略 · 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 宏观把握 微观入手 ---高考古诗鉴赏有诀窍 · 古诗鉴赏技巧点拨 · 高考古诗鉴赏的答题方法 · 超级高考讲座预演-古诗词鉴赏点研究 · 古诗鉴赏答题模式 ·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 高考“古诗鉴赏” · 古诗鉴赏题10大规律 ·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 ·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 2006年高考全套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 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 ·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 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 中国情诗名句排行榜 · 千古唐诗 · 李商隐《锦瑟》浅谈朦胧美 · 诗歌鉴赏基本概念 · 诗歌鉴赏题集锦1 · 诗歌鉴赏题集锦2 · 诗歌鉴赏题集锦3 · 各地试卷诗歌鉴赏题集萃 · 高考古诗鉴赏秘籍 · 鉴赏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 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 古诗鉴赏分类练习题 ·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整理 ·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 诗词鉴赏分析表达技巧 · 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及风格 · 鉴赏古代诗词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主旨 · 诗歌意象分类诠释与名篇名句默写 · 2004—2006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分类解析 · 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词鉴赏 · 欣赏诗词九要 · 高考诗词鉴赏题对策及专用术语研究 ·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举隅 · 古诗词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 · 古代诗歌鉴赏学法指导 · 古诗鉴赏要注意练字 · 诗词的语法特点 ·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他的诗篇 · 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 · 诗词中的用典 · 如何读宋词才算真读懂 · 中国古典诗歌100首评析 ·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宝典 · 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方法指导——抓住“诗眼” · 诗歌鉴赏的分类复习及其训练 · 诗歌鉴方法指导 · 诗歌鉴赏基本概念指要 · 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群 ·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 意象和意境 · 常见意象的寓意 · 现代诗歌阅读指导 ·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 诗歌形象鉴赏及试题分析 · 《唐之韵》解说词 · 文学作品鉴赏知识、技法表解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其次,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当然,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歌德谈话录》)。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经说过:“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可见,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要多看。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三、要多练。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还要注意: 了解古诗词特殊之处 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了解这些特殊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如语法方面,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先果后因,隐显结合,写得十分生动优美。 格律方面,近体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偶)。同样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其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词性一样,结构相同,对得非常工整。 了解古诗词抒情方法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要学会写赏析文章 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这要看试题的指向。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例如,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就是。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一般来说,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等等。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深入开掘下去,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文章TAG:上海上海市高考高考语文上海市高考语文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