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静安区 > 上海市委党校精品课,有知道上海市委党校的进来

上海市委党校精品课,有知道上海市委党校的进来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5-22 21:43:33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1,有知道上海市委党校的进来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与上海行政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的体制,是上海综合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是上海中高级公务员及公务员后 备人才的教育培训机构。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创建于1949年6月,“文革”期间被撤销,1977年底复校。1986年经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兼办上海行政管理干部学院,1989年上海行政管理干部学院更名为上海行政学院。目前,学校是中国唯一加入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和国际图书馆联合会的地方党校和行政学院。 学校位于上海西南部,占地 214亩,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综合楼、图书馆、大礼堂和学员宿舍等,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超过40%。教学综合楼(海兴大厦)集住宿、教学、会议、餐饮、娱乐健身功能于一体。大礼堂总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可容纳1700多人。全校大小会议室、研讨室和教室共计90余间,包括可容纳100~400人的报告厅6个。学校可以同时容纳1400余人住校学习,可以承办国内外各类高层次的专业会议和培训业务。 截止 2004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400余人,其中教研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0人,占46.6%;具有正高职称的有2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3.7%;具有副高职称的有6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1.6%;专职教研人员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 占68.7%。另外,学校聘请了3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员,其中包括4位外籍客座教授,并建立了由10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校外师资库。 学校设有哲学教研部、经济学教研部、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中共党史党建教研部、行政学教研部、政党研究所、政府研究所、城市社会研究所,以及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干部教育信息中心等 10多个教学科研部门。学校认真贯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办学新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强化党性锻炼和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不断完善“理论基础、世界眼光 、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四方面的教学内容,坚持实施教学的“品牌战略”,每年开办 100多个班次,培训轮训党政领导干部及公务员1万余人。目前,学校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学方向)2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面向全国招生。自办和协办干部在职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学历班,并与上海高校合办全日制行政学专业本科和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班。 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咨询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和科研立项的“聚焦战略”、科研成果的“精品战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学科建设,在现代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党组织建设、毛泽东思想发展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化哲学与文化发展战略、认识论与思维科学、经济政策学、产权经济学、企业管理学、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际战略思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领导人才素质测评、城市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2002年至今,学校承担了117项科研项目,其中,直接为中央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课题1项,国家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29项,国家机关委托课题21项。2002年至2003年,学校共出版著作35部,发表论文600多篇,获各类优秀成果奖34项。 学校信息化建设以上海城市信息化建设整体要求为坐标,以服务教研和实现办公自动化为宗旨,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在全国党校系统和行政学院系统处于领先水平。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 41万册,外文图书4700余册,各类报刊近3400种,电子 出版物100多种。从1997年起,学校以创建《中国社科参考信息数据库》为起点,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http://www.libweb.sdx.sh.cn)。目前,网站中已收录《馆藏文献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社会科学全文网》、《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法律检索数据库》、《人民日报》和《上海市干部教育系列数据库》等外购和自建数据库,各种数据已达560多万条。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加拿大、韩国、英国、澳大利亚、越南、老挝等 10多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的有关机构和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并在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美国乔治亚大学等4所国外院校和培训机构开辟了境外公务员培训项目。2002年至今,学校共举办25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接待来访134批915人次,出国考察、访问、培训、交流198人次,其中24位教研人员到国外参与国际学术研究活动。 在新一轮发展中,学校将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为中心;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坚持“忠诚、求实、开拓”的校院精神;突出强化党性锻炼,突出提高执政能力教育,突出贯彻“四个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服务),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定位相匹配、走在全国省市党校和行政学院前列的“现代化、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理论创新基地。

有知道上海市委党校的进来

2,介绍一下上海师范大学

简称:上海师大或上师大   旧称:上海师范学院  英文名: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英文缩写shnu  成立时间:1954年10月16日   学校主页: http://www.shnu.edu.cn/  学校官方论坛:(学思湖畔) http://bbs.shtu.edu.cn/  学校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徐汇);奉炮路553号(奉贤)。  现任校领导:党委书记 周鸿刚 校长 李进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2个,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等10个学科门类,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全日制本专科生23587人,研究生3356人,留学生2000余人,夜大学学生14532人;   上师大校徽 [编辑本段]学校历史  1954年7月5日,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位于上海虹口区西体育会路(现中山北一路)441号;  1955年8月9日,新校舍主要建筑群竣工,校舍整体设计为庭院式古建筑风格,所有建筑物均是红砖墙大屋顶,近1万平方米的5层教学大楼坐落在校园中央  1955年8月18日,学校即由西体育会路迁来桂林路新址,即现徐汇校区。   1955年9月,实有图书67798册。迁来桂林路新址后,有了新建的独立的图书馆。  1956年7月14日,上海市副市长刘季平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举行的大会上宣布,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同时撤销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建制。人们形象地比喻:“一只小母鸡生下两个大鸡蛋”。从此,上海地方培养起大学本科师范生,这是本市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1956年暑假后,上海师专改建为师范学院,校名分别定为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上海第一、第二师范学院是文理分科的两所学院,两院本、专科兼设。一师院培养中等学校文科师资;二师院培养中等学校理科师资。  1958年7月22日,创办刚满两年的上海第一、第二师范学院,合并成为上海师范学院。她是一所以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师范学院。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担任第一任上海师范学院院长。原与第二师院相邻的上海音乐学院旧址,划归上海师范学院,成为上海师院东部,全院总面积占地558.65亩。12年来,不少学科相继脱颖而出,如外国文学翻译家朱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马茂元,现代汉语专家张斌,中国古代史专家程应镠,中国近代史专家魏建猷,光学专家沈德滋等。  1978年8月,上海师范学院复建,并且自1978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共设立25个硕士招生、专业。1978年复校初为101万册(包括外文图书7.3万册;  1984年,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1994年10月,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并入上海师范大学,成立新的上海师范大学;  2003年8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上海师范大学,成立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1956年主教学楼现第一教学楼和正校门; [编辑本段]校训和校训释疑:  上海师范大学校训:厚德 博学 求是 笃行  厚德  “厚德”一词,源出于《易经》。《易·坤》说“君子以厚德载物”。还说:“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把“厚”和“德”联系在一起,谓“厚”“德”者可以“载”。白话文的意思就是,有道德的人,才能承载天下的重任,担负起宏大的事业。这里的“厚”字,是使动词,与“德”搭配,有“使道德充裕、厚实”的意思。古人非常重视“德”,他们把“德”,看成是和天地乾坤一样的大事情。我们今天提倡“文明修身”,“德”,就是其中的核心内涵。这里的“德”,包含了许多内容,包括“诚”、“信”、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品格、志向、趣味等等。大学承担着培养全社会精英“芯片”的重要任务,所以,特别要强调一个“德”字。做人,离不开“德”;身正为师,德高望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厚”与“德”都应该视为“修身”最重要的一环。  博学  “博学”一词,源出于孔子的《论语》。《论语·雍也》篇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对“博学”,古人也是非常重视的。学生到大学是来学习的,老师讲授知识,培养学生,中心也是围绕一个“学”字。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名份和实质都是一个“学”字。“博”有“大”的意思,“广”的意思,“通达”、“多闻”、“丰富”、“渊博”的意思。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使“学问”“渊博”,都是他们的立身之本。  求是  “求是”是“实事求是”的速写。《汉书·河间献王传》说:“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解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求”,是“寻找”、“探索”、“探求”的意思:“是”,是“正确”、“真理”的意思。两字合在一起,即从实际出发,探索真理,求得正确的结论。“德”和“学”的总体要求及基本精神是“求是”。  笃行  “笃行”一词,源出于《礼记·中庸》。《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是“笃厚”、“真实”、“真诚”、“忠诚”的意思;“行”,就是去做,去身体力行。在“德”厚、“学”博,从实际求得真理和正解以后,更重要的一层,是去做。学生在学,弦歌一堂;毕业以后,要成为社会栋梁。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出来;只学不做,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行”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行”,优秀的品德,学到的东西,才能显现出来。“行”,是我们“学”的目的和归宿点。 [编辑本段]学校地理位置:   市委党校瞭望上海师范大学西部校区  徐汇校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南片,北邻桂林公园和康健园,南面上海火车站南站,占地700亩,交通便利,地段繁华,风景优美;  奉贤校区位于上海市奉贤海湾镇大学城,北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西邻华东理工大学,南面海湾镇和碧海金沙旅游度假区,占地1800亩; [编辑本段]学校定位  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能级社会服务和高品位文化传播的基地,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居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部分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文理工协调发展的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并高举师范教育的大旗,发挥师范大学文理科的学科优势,秉承技术师范学院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历史传统,强化教师教育的特色,努力把学校办成文、理、工协调发展,贯穿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大学。  形成和完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格局,稳定本科招生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拓展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建成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留学生、继续教育学生培养合理结构的,对上海区域发展有重要贡献率的“国际化、综合性、高水平”师范大学。  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倾力保持文科优势,快速提升理工科实力和整体水平,凸现教师教育学科特色,强化艺术教育和旅游教育。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和建设专业,新增专业数主要用于社会发展急需、体现学校特色和错位竞争优势的目录外专业,对社会需求不大的长线专业实施隔年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编辑本段]教学机构:  人文与传播学院 教育学院 法政学院 外国语学院 商学院 音乐学院 美术学院 谢晋影视艺术学院 金融学院 对外汉语学院 旅游学院 女子文化学院 数理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体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进修学院、行知艺术学院 [编辑本段]本科专业:  提前录取批次:  汉语言文学基地班 汉语言文学(师范) 历史学(师范) 英语(师范) 教育技术学(师范) 学前教育(师范) 小学教育(师范)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公共事业管理(师范) 数学(师范) 物理学(师范) 化学(师范) 生物学(师范) 科学教育 地理学(师范) 计算机科学(师范)  第一批本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对外汉语 古典文献学 应用心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环境科学  艺术和体育类专业: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表演(交响乐团)、录音艺术、舞蹈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 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油画) 雕塑 绘画(书法)戏剧影视文学、摄影  第二批本科专业:  新闻传播学类(含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  经济学类(含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  化学类(含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电气信息类(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公共管理类(含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工商管理类(财务管理、资产评估)  地理科学类  哲学 英语 日语 法语 编辑出版学 社会工作 档案学 文化产业管理 公共关系学 理 法学 人力资源管理 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统计学 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 园艺 食品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汽车服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经济学 物业管理 电子商务 工程管理 土木工程 旅游管理 会展经济与管理   东部草坪 [编辑本段]上海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博士后流动站:6个  中国语言文学 历史学 哲学 数学 教育学 心理学  博士学位授予点:22个  哲学:中国哲学   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文学: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历史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文献学 专门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世界史   理学:计算数学   工学:环境科学  硕士学位授予点:93个  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宗教学 科学技术哲学   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法学:法学理论 法律史 政治学理论 中外政治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共党史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外交学 民俗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史 比较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基础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文学: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传播学 音乐学 美术学 设计艺术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   历史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文献学 专门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理学: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理论物理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天体物理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植物学 动物学 水生生物学 微生物学 遗传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工学:通信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应用化学 工业催化 环境科学   管理学:旅游管理 行政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 [编辑本段]学术研究基本情况  </B>   学思湖全国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都市文化学、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域外汉文古文献学、对外汉语、中国哲学、稀土功能材料、科学计算与仿真技术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星系与宇宙学半解析;稀土功能;  学术期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中学数学》 《旅游科学》 [编辑本段]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总面积2500余亩,其中徐汇校区占地500余亩(不包括教师公寓),奉贤校区占地1800余亩。拥有徐汇和奉贤2个中心图书馆,占地32000余平方米,馆藏总量330余万册,拥有77个中外电子数据库和4个具有馆藏特色的资料库。2009年6月,我校图书馆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校固定资产总值近12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85亿元。 [编辑本段]2008年~2020年发展目标  2008~2020年整体建设目标:力争到2020年,使学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上海市高素质师资和各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成为解决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咨询基地。把学校建设成为适应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求的、居国内高校前列、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大学,综合实力跻身全国高校前70位、师范类院校前10位。 [编辑本段]2008年~2014年发展规划  1、人才培养  本科专业增至85个左右,本科生压缩到20000人左右。研究生达到5000人以上,其中博士研究生达到400人左右。留学生达到4500人左右。继续教育类学生15000人左右。  2、科学研究  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级项目,每年达到40项左右。同时积极争取横向课题及其他各类项目,每年达到200项左右。“十一五”期间每年科研总经费超过一亿元,“十二五”期间在此基础上每年增长10%~20%。  争取公开出版的著作和发表论文数每年增长10%,其中发表在各学科领域前沿杂志的论文数每年增长20%。每年推出精品学术专著5-10部,培育对上海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决策咨询与对策研究成果3-5项。争取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学研究与技术领域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每年增长10%以上。  3、学科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新建5~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使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8个左右;新建25个左右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使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达到50个左右;新建3~5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流动站总数达到8个;新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以上,使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总数超过20个,新建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7个,使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总数达到120个,同时积极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争取再获得1~2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2~4个教育部地方共建重点实验室;力争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再建设1~2个上海高校E-研究院、2~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10个左右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左右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形成若干个上海领先、国内先进、国际上有影响的优势学科。

介绍一下上海师范大学

文章TAG:上海上海市上海市委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委党校精品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