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崇明区 > 赵正书,如果章邯二十万大军不投降秦朝是不是不会灭亡

赵正书,如果章邯二十万大军不投降秦朝是不是不会灭亡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24 06:31:43 编辑:上海本地生活 手机版

1,如果章邯二十万大军不投降秦朝是不是不会灭亡

一样要灭的,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灭亡,不是二十万不正规军能解决的。要说南越出二十万精锐杀回中原,听调不听宣,倒是还可能有希望。如果不投降,章邯早晚被赵高弄死。况且在后方不给力的情况下,他也不太打得过项羽了。
现在最新的资料《赵正书》 章邯杀赵高 灭秦 裂地自封雍王
不投降就是死,秦朝照样也要灭亡
当然,但是不投降就是死
一样会亡,要不是真打不过了章邯也不会投降

如果章邯二十万大军不投降秦朝是不是不会灭亡

2,秦始皇是怎么驾崩的呢

秦始皇是病死的。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时,在半路得了病。他忌讳“死”字,群臣谁也不敢说死的事。当走到沙丘平台时,秦始皇觉得自己不行了,便遗诏给公子扶苏说:“我死后你要回到咸阳(秦首都)参加治理我的丧事。”当时遗诏在赵高之处,没有公开,秦始皇死后,李斯和赵高怕扶苏回来继承帝位,便毁掉秦始皇遗诏,又伪造了一分假遗诏,让胡亥即位。死亡地点:《史记》记载始皇崩于沙丘,《赵正书》则记载始皇病重时已经到达柏人(在沙丘以西)。遗命内容:《史记》记载始皇遗诏令扶苏返回,实际上是以扶苏为继承人,但未及发出即崩,赵高等趁机伪造了赐死扶苏、以胡亥继位的诏令;《赵正书》则载始皇召李斯等议事,同意了他们以胡亥继位的意见。 就《史记》和《赵正书》的内容差异而言,从成书时间上看,《史记》作者司马迁未必不曾见过《赵正书》或所谓始皇以胡亥为继承人的说法,但这种说法被排除在《史记》的叙事之外。对于后人来说,进一步的探究尚缺乏更多的线索。

秦始皇是怎么驾崩的呢

3,北大汉简赵正书中记载秦始皇传位给胡亥是否属实呢

赵政书,是西汉初的出土书籍,比史记更早一些。史记记录是胡亥篡位,赵政书记录是胡亥合法即位。谁说的是真实的,现在是各执一词,在没有更多的资料支撑之前,无法证明那种记录为真。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记录,就说明了西汉初对于秦末汉初时期史料的缺失。项羽的火烧咸阳,让很多关于秦朝的资料被毁,西汉建立后的无论是思想上的道家无为,还是现实的贫瘠,都无法让西汉人有能力大规模的整理残留的史籍。史料的缺失,是这两种记录不同的根本原因。史记和赵政书,不过采取了自己认为对的说法。真实历史是哪一种,除非有西汉初年的出土文物资料有相应的可靠记录,否则我们永远无法认定记录的真实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只能选择性相信历史:认为胡亥对秦亡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就会相信胡亥篡位;认为胡亥对秦亡的责任不大的,就会相信胡亥是合法即位。

北大汉简赵正书中记载秦始皇传位给胡亥是否属实呢

4,历史上秦国人的姓和氏有何区别

自上古至夏商周三代,人们往往既有姓也有氏,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源于远古的母系部落,起初就是某一个部落的徽记和名称。后来渐渐演变为血缘标志,代表着同一血缘。氏则产生于父系社会,实质是以男性为核心的家庭的名号。贵族为了将自己的家庭区别于周围人家,常常以自己的封邑或官职做为家庭的代号。姓与氏都是家族的标识,并非皇族专有。三代时期,人皆有姓,贵族则往往还有氏。秦国也是一样,其王族本来的姓是嬴,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姓,始于远古大贤伯益,经夏商两朝传至蜚廉(纣王的近臣),蜚廉的长子叫恶来,也是纣的近臣,死于武王伐商。恶来的儿孙成为奴隶,投靠叔祖季胜(蜚廉次子)生活,并随造父(季胜重孙)一起以赵为氏,从此成为嬴姓赵氏的一员。恶来的五世孙叫赵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到秦亭成为附庸,从此建立秦国。综上,秦国的姓是“嬴:始自远古大贤伯益,而他的氏是”赵“,来源于封于赵城的造父家族。先秦时代,姓以别婚姻而氏以分贵贱,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秦国公室内成员的全名是”赵某”而不是“嬴某”。故汉代的史书包括《史记》、《淮南子》、《汉书》以及近年出土的汉代文献《赵正书》等都称秦始皇为“赵政”,其“嬴政”的名字出现于汉代以后一些文献,因为此时经过汉代的姓氏合一后,人们多已不懂得先秦姓氏文化,仅仅依据自己的取名习惯便杜撰生造出“嬴政”这样的名字来,相似的还有“姬发”、“姬旦”、“姜尚”等似是而非的名字。
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有区别,姓是不变的,而氏则不断变 化。春秋时晋国叔向说, “胖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 同是姬姓的贵族,却存许多不同的氏,羊舌氏只是叔向所在的 “宗”的十一个氏族之一。姓和氏的产生和区别是由氏族制和宗 法制决定的。 姓与氏来源于原始时代氏族,胞族或部落的名称。那队每 一个氏族都有一个用图腾物作标志的名称。图腾物既是氏族感生 神灵,又是族名。当氏族经过发展,逐渐 形成由若干同胞氏族构成的胞族集团,每一个新氏族都为自己想了新的名称,原先的氏族名称就成为胞族的名称了,胞族继续 发展,分成若干胞族,构成部落,原先的胞族名称(即更早先的 氏族名称)又转化为部落的名称。部落中的每一个氏旅既有自己 的氏称,又有据以联系血缘远近的胞族称(旧氏)和部落称 [更早的氏)。这种不同层次的氏称,大体相当于先秦时代姓与氏 的关系。如《左传》所述高辛氏部落包含两个胞族八个氏族,叫 伯奋氏、仲堪氏、叔献氏、季仲氏(此四氏为一个胞族),伯 虎氏、仲熊氏、叔豹氏、季狸氏(此四氏为另一个脑族), 而 八个氏又都属于高辛氏。
啊滴是这样子底,古代母系社会啊,一群一群的,姓就是女字旁,后来大群分小群,就有氏,先秦时,人都有姓,但只有男子才有氏,而且男的称呼不用姓而是氏,如嬴政应称赵政,所以姓和氏可以说是男女之别

5,北京大学收购海外竹简披露秦始皇历史难道司马迁撒谎了

通常我们都沿袭司马迁在《史记》当中的说法,胡亥是因为赵高、李斯篡改诏书才成功登上皇位的。但是在2009年的时候,北京大学从海外收购了一批竹简,竹简的名字叫做《赵正书》,在这本书中却有另外一个说法是秦始皇本来就有打算传位给胡亥。所以我们要先来了解一下这个《赵正书》,赵正就是指当时的秦始皇了。从书中的记载可以看出立胡亥为继承人也是得到秦始皇的认可,并不是像《史记》当中记载的那样,秦始皇是打算床位给扶苏,让赵高、李斯给篡改了。《赵正书》中这段话的背景,秦始皇也并不是像史记当中所说的,是死在沙丘之中,而是在一个叫做柏的地方病得很重,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求大臣讨论继承人的问题。所以丞相李斯和御史就提出了这个建议。很多学者认为,仅仅凭借这本《赵正书》是不能够推翻司马迁的说法的。因为从这本书的成书时期,以及作者对秦始皇的称呼,都可以推测出《赵正书》是在汉朝时期对秦朝末年历史的记载,是在众多版本的其中一个而已,不能够作为完全的证据。而相比之下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在阅读了海量的资料和书籍之后,在才写下来的,权威性要远远高过于前者。当然这也是后人对这两种情况的一种分析和解释,究竟怎么回事,还需要人们继续加以研究,也没有办法证明其中的某一种说法就是完全正确的。

6,历史上秦国人的姓和氏有何区别

自上古至夏商周三代,人们往往既有姓也有氏,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源于远古的母系部落,起初就是某一个部落的徽记和名称。后来渐渐演变为血缘标志,代表着同一血缘。氏则产生于父系社会,实质是以男性为核心的家庭的名号。贵族为了将自己的家庭区别于周围人家,常常以自己的封邑或官职做为家庭的代号。姓与氏都是家族的标识,并非皇族专有。三代时期,人皆有姓,贵族则往往还有氏。秦国也是一样,其王族本来的姓是嬴,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姓,始于远古大贤伯益,经夏商两朝传至蜚廉(纣王的近臣),蜚廉的长子叫恶来,也是纣的近臣,死于武王伐商。恶来的儿孙成为奴隶,投靠叔祖季胜(蜚廉次子)生活,并随造父(季胜重孙)一起以赵为氏,从此成为嬴姓赵氏的一员。恶来的五世孙叫赵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到秦亭成为附庸,从此建立秦国。综上,秦国的姓是“嬴:始自远古大贤伯益,而他的氏是”赵“,来源于封于赵城的造父家族。先秦时代,姓以别婚姻而氏以分贵贱,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秦国公室内成员的全名是”赵某”而不是“嬴某”。故汉代的史书包括《史记》、《淮南子》、《汉书》以及近年出土的汉代文献《赵正书》等都称秦始皇为“赵政”,其“嬴政”的名字出现于汉代以后一些文献,因为此时经过汉代的姓氏合一后,人们多已不懂得先秦姓氏文化,仅仅依据自己的取名习惯便杜撰生造出“嬴政”这样的名字来,相似的还有“姬发”、“姬旦”、“姜尚”等似是而非的名字。
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有区别,姓是不变的,而氏则不断变 化。春秋时晋国叔向说, “胖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 同是姬姓的贵族,却存许多不同的氏,羊舌氏只是叔向所在的 “宗”的十一个氏族之一。姓和氏的产生和区别是由氏族制和宗 法制决定的。 姓与氏来源于原始时代氏族,胞族或部落的名称。那队每 一个氏族都有一个用图腾物作标志的名称。图腾物既是氏族感生 神灵,又是族名。当氏族经过发展,逐渐 形成由若干同胞氏族构成的胞族集团,每一个新氏族都为自己想了新的名称,原先的氏族名称就成为胞族的名称了,胞族继续 发展,分成若干胞族,构成部落,原先的胞族名称(即更早先的 氏族名称)又转化为部落的名称。部落中的每一个氏旅既有自己 的氏称,又有据以联系血缘远近的胞族称(旧氏)和部落称 [更早的氏)。这种不同层次的氏称,大体相当于先秦时代姓与氏 的关系。如《左传》所述高辛氏部落包含两个胞族八个氏族,叫 伯奋氏、仲堪氏、叔献氏、季仲氏(此四氏为一个胞族),伯 虎氏、仲熊氏、叔豹氏、季狸氏(此四氏为另一个脑族), 而 八个氏又都属于高辛氏。
啊滴是这样子底,古代母系社会啊,一群一群的,姓就是女字旁,后来大群分小群,就有氏,先秦时,人都有姓,但只有男子才有氏,而且男的称呼不用姓而是氏,如嬴政应称赵政,所以姓和氏可以说是男女之别

7,有哪些考古发现推翻了原有的历史记载呢

2008年,2500多枚出土的竹简被捐赠给清华大学,经测定这些竹简书写于战国时期。整理后发现,其中有编号的138支竹简拼出了一部前所未见的战国时代楚国人编写的史书。整理小组将其命名为《系年》。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而作。这是史上唯一没有经历秦始皇“焚书”而幸存下来的战国古书。然而,这两本古书中均无“烽火戏诸侯”的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病危,下诏扶苏回咸阳发丧,实传其位”不实。2009年,北京大学从海外收购回一批西汉竹简,其中有一批竹简的名字叫做《赵正书》。书中披露:秦始皇传位于胡亥。《赵正书》有竹简50枚,大多留存无缺,总近1500字。大致成书于汉代,从始皇沙丘病重开端写起,不断到秦朝亡国。书中大部分篇幅记载了秦始皇临终前与李斯的对话、李斯被害前的陈词以及子婴的谏言等。“桃园三结义”典故不实学者门给出以下理由:(1)正史没有记述,《三国志》、《资治通鉴》从未提及此事;(2)三人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应是关刘张,而不是刘关张。历史上,刘、关、张三人关系确是非同一般。《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郡,刘备正在乡里聚合徒众,关羽、张飞便投其门下。后来刘备为平原相,又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刘备和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经常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后来徐州失守,关羽被擒,曹操派人劝降,关羽也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刘备特别宠信关张,视他俩为心腹之臣。明末清初王夫之就认为:“刘备待关张之信,胜于对诸葛亮之诚。”综上,刘关张三人关系甚密,情如兄弟,但没有结拜之说。孙膑和孙子其实是不同的人,《孙膑兵法》≠《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孙子,原名孙武,是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膑,本名孙伯灵,传言说他是孙子的后代。马陵之战后,孙膑辞官归隐,潜心军事理论研究,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著——《孙膑兵法》。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发掘西汉前期的两座墓葬中,发现了著名的《孙子兵法》和已经失传1000多年的《孙膑兵法》等竹简,共编7500多号。

8,秦始皇之死遭同期史书打脸难道史记错了

《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誉称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现在普通人的历史观中,几乎所有汉武帝之前的大事件认知都是从《史记》中而来。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被挖掘、发现,史记部分内容的真实性是受到了挑战,譬如今天我们谈论的“秦始皇之死“,它就跟西汉竹书《赵正书》的内容有很大出入。《赵正书》被认为是西汉早期作品,极有可能成文早于《史记》。同时在对秦始皇最后时刻的记载上,他要比史记全面很多,有大量秦始皇跟各个大臣交流的详细内容。《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史记》中秦始皇在自己巡游途中生病之后,忌讳别人说死亡,因而没有人敢提死字,突出秦始皇的无情、残暴。《赵正书》其亟日夜输趋,至白泉之置,毋须后者。其谨微密之,毋令群臣知病。”但是《赵正书》中是秦始皇考虑到自己死后,可能出现动乱,直接下令不能让随行大臣察觉自己生病,当时大部分大臣应该都还是认为皇帝依旧活蹦乱跳的。《赵正书》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复召丞相斯曰:“吾霸王之寿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其后不胜大臣之纷争,争侵主。吾闻之:牛马斗,而蚊虻死其下;大臣争,齐民苦。哀怜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议所立。”群臣均无法知道始皇现状的时候,秦始皇是召见了李斯问话,出于对李斯的信任,他说出了自己快死的实情,强调“吾霸王之寿足矣”。与此同时,秦始皇也分享了自己的担忧。当时的秦始皇是担忧自己的儿子还无法撑起大局,将来大臣和王子组合争权夺利,天下百姓可要遭殃了,大臣争,齐民苦。《赵正书》的观点,秦始皇是个很体恤百姓疾苦的君主。《赵正书》赵正流涕而谓斯曰:“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议所立。”当要正式立后事之前,秦始皇是给予了李斯足够的信任,他是哭着让李斯帮忙想该谁来继承。《赵正书》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对于始皇帝的信任,此刻的李斯给出的答案是胡亥,而之所以选择胡亥,也并不是像《史记》记载那样,是因为小气,担心失去权力。而是从事实出发,考虑始皇病逝之地距离都城路途遥远,立其他公子继位,担心众多公子会趁中间的时间差,召集自己的亲信搞什么不好的事。立胡亥是最安全妥当的。《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史记》中赵高恶意扣留被后世猜测是秦始皇立扶苏为帝的诏书,然后密谋李斯一起矫诏的事,在《赵正书》根本没有体现,甚至赵高都没有戏份,只是作为随众立于一旁照顾始皇。《赵正书》中整个秦帝国的未来,是李斯和秦始皇这2个好搭档,以权力如何平和交接,避免大臣争权为前提而定下。胡亥确实是秦始皇钦定的继承人,只不过秦始皇看走眼了。最后留个选择题,你相信《赵正书》,还是《史记》,评论区告诉我,要有理有据哈。

9,秦始皇当时死在了哪里呢

按《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录,公元前210年,秦统一天下后的第9年,秦始皇帝怀疑“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带领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一行人出巡弹压。此次出巡距离遥远,经过了位于今天湖北、湖南的云梦泽,到达湖南南部九疑山,然后又折向东,经过今天江苏南部,渡过钱塘江,到达今天的绍兴会稽山祭祀大禹陵,于山上刻石歌颂自己的功德;返回经过江苏丹阳渡长江,到达山东沿海,射杀巨鱼(疑为鲸鱼)。当时他的马车没有悬挂减震系统,没有橡胶轮胎,经过长达几千公里,几个月的舟车劳顿,秦始皇帝由平津渡黄河时生病。秦始皇的座车由于他忌讳别提到他的身体状况与死亡的问题,所以臣下没人敢提,结果病越来越严重,自我感觉到死亡来临,下令中车府令行符玺事(掌管皇帝乘舆与符节、玺印)赵高拟写遗诏发往上郡蒙恬军中的长子扶苏,要求他回到咸阳后主持葬礼,实际就是继承皇位。书已封,在赵高所,未付使者拟写,遗诏写好后已经密封,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秦始皇帝病情恶化,于沙丘宫(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去世,终年49岁。在此前一年,已经有了不详的预兆,有陨石坠落于东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阳),有人在上面刻写:“始皇死而地分”。秦始皇帝下令御史追查,但没人承认,于是下令将陨石边上的居民全部诛杀。又有水神预言:“今年祖龙死。”祖龙,即指秦始皇帝。但《赵正书》的记录与《史记》完全不同:“秦王赵正出游天下,还至柏人而病。病笃,喟然流涕长太息,谓左右曰:天命不可变于?吾未尝病如此,悲……”。《赵正书》前几日我发的微头条提到,2009年,北京大学收购了一批流失海外的西汉中期的竹简,这批竹简的名字叫《赵正书》,《赵正书》称秦始皇帝为“秦王”、“赵正”,不仅否定他是皇帝,不承认秦统一六国的正当性,而且否定他是合法的秦王,暗示他的出生、血统都有问题,可见作者对秦与秦始皇帝本人深恶痛绝。还有不同的是,《史记》记录秦始皇帝是在平津(今山东平原县)渡黄河时生病,而《赵正书》却说是在柏人(今河北隆尧县)生病,两者相距甚远,近200公里,这在当时是十天左右的路程。《史记》明确记录秦始皇帝崩于沙丘平台(今今河北广宗县),但《赵正书》没有相应的记录。秦的官方档案记录、史书被萧何整理打包,留存在大汉的官方图书档案馆中,作为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都可以查阅,秦始皇帝的巡游日程他们可以轻易获得,甚至可以精准到某年某月某日。例如秦始皇帝的最后一次出巡的出发日:“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他的死亡日期:“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这些时间、地点精确无比的记录绝非虚构,一定来自于秦的官方档案记录。而与之相比,《赵正书》并无精确的时间、地点、路线的记录,显然作者是没有资格查阅这些档案的,信息来源只能是风闻传说。病重之人不可能这样来回折腾如果秦始皇帝确实如《史记》记录死于沙丘平台,且确实是从平津渡黄河,他的出巡路线就会变得很奇怪,从平津至柏人,然后再折返东南至沙丘平台,不仅不顺路,而且在病重的状态下再折腾几十公里,这一举动无法想象。所以由此判断,秦始皇帝于柏人生病的记录并不属实,《赵正书》的内容非常可疑。
文章TAG:赵正书赵正书如果章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