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白马寺的山门内,靠近东西围墙处翠柏葱郁,掩映着两座青石围砌的墓冢,这就是“白马寺六景”中著名的腾兰墓。关林庙是洛阳人气最高的庙会,最热闹,在毗卢阁内,还有明代的王诤诗刻石,从洛阳火车站坐55路车,直达关林庙(从起点到终点站),有人说关林批发市场生意兴隆,在全国小有名气,是关公庇佑的结果。
1、洛阳最热闹的庙会在哪里?
关林庙是洛阳人气最高的庙会,最热闹。每年年三十到正月十六(我记的是大约时间),这里都举行盛大的庙会,我每年都要去一次。从洛阳火车站坐55路车,直达关林庙(从起点到终点站),除了举行一些专场大型活动,还邀请一些演员来表演节目。“关羽耍大刀”节目年年备受欢迎,观众纷纷和手持“青龙偃月刀”、扮演关羽的演员合影,
还有敲鼓项目,游客排队免费击鼓祈福,可选平安幸福鼓、求子鼓、金榜题名鼓等,各种美好寓意的鼓都有。游客们大多都会进三大殿跪拜,并在殿外上香祈福,关公勇毅仁厚,深得人们敬仰。人们来此上香可除恶事消灾情,因为关羽是正义的化身,关羽也是武财神,做生意祈求发财,也特别显灵。有人说关林批发市场生意兴隆,在全国小有名气,是关公庇佑的结果,
2、洛阳白马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否值得一去?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古迹主要为元、明、清时所留,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山门)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
山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山门前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白马寺内东侧的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期,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3层,高约25米。
1961年,白马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首批AAAA级景区之一。清凉台、腾兰墓、齐云塔、焚经台、断文碑、夜半钟合称“白马寺六景”,这六大古迹,几乎涵盖了白马寺的前世今生。(传说中的北宋断文碑)以“白马寺六景”之一的断文碑为例,人们一进山门就能看到,
它矗立在山门内的西南方,只剩半截碑身,残高约1.7米,碑文难以辨识,相传为北宋翰林学士苏易简所撰。之所以得名断文碑,并非因为碑身断裂,而是因为碑文的排列格式:它的碑文没有自上而下通写,而是将碑横分成几段,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看上去像文字断开了一样,白马寺还有很多古碑,就在山门内的东南方,其中一通高大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相传书丹者为元代书法家赵孟公式(fǔ),人称“赵碑”。
“赵碑”与断文碑东西相望,互相呼应,除“赵碑”外,白马寺保留的书法珍品还有不少,如大雄殿外的宋代《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经过。毕沅在《中州金石记》中对它评价很高,称其“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在毗卢阁内,还有明代的王诤诗刻石。在洛阳白马寺的山门内,靠近东西围墙处翠柏葱郁,掩映着两座青石围砌的墓冢,这就是“白马寺六景”中著名的腾兰墓,
(竺法兰墓)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感梦求法,派使者前往西域,迎回天竺(古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并建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洛阳白马寺。后来,两位天竺高僧先后葬在白马寺,他们的墓冢东西相望,又称“二僧墓”,“堂封对峙依林隈,断碣模糊长绿苔,金骨流香天地永,不随人世化飞灰,”这是清代如琇和尚在《白马寺六景》诗中描写的腾兰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