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襄阳市的襄阳俩字从来没有丢,或者襄阳县、襄阳郡、襄阳道、襄阳地区、襄阳市、襄阳区,襄阳俩字从来没有离开襄阳。襄阳更名是因为襄阳发展太快,这不,襄阳区又更名襄州区了,你的意思是襄阳更名是“襄阳人为抢诸葛亮”,关于中庐县之地望,石泉先生考证在今襄樊西泥咀镇附近的翟家垭子一带。
1、为什么襄樊更名襄阳,泥咀镇更名卧龙镇?
”南阳崛起之路”先生,你连最基本的襄阳情况与改名常识都不懂,还在这里咋呼!一,襄阳市更名首先是《人民日报》一位资深记者提出来的。记住,《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报纸!二,由襄樊市更名襄阳市是国家大事,是国家民政部在国务院常务委员会提出,由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决定,发文件通告全国,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要知道天高地厚,不能与国家唱对台戏。
三,襄樊市原是襄阳地区所辖市,你看看原来1983年襄阳地区图,中间小红圈是襄樊市,你的意思是襄阳更名是“襄阳人为抢诸葛亮”。但是你不知道襄阳市的襄阳俩字从来没有丢,或者襄阳县、襄阳郡、襄阳道、襄阳地区、襄阳市、襄阳区,襄阳俩字从来没有离开襄阳,此是1983年襄阳地区图。襄阳更名是因为襄阳发展太快,这不,襄阳区又更名襄州区了,
2、襄樊为什么要将叫了几千年的泥咀镇改名卧龙镇?
对于每个襄阳人而言,会感到这个话题又是因为“隆中”与诸葛亮而引起的。根据个人的了解,不知道这是不是来自襄北的问题,但是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泥咀镇的咀字,你打错了哦!!正确的书写方式是泥嘴镇,这是我在博物馆看到关于介绍孔明先生的资料所记录,还有一件事需要讲明,泥嘴镇在更名卧龙镇以前,该镇就有卧龙古村落和卧龙乡的建制。
用事实说话,诸葛亮躬耕地原属于本镇管辖,镇内还有隆中街、卧龙街和牌坊等街道及建筑,泥嘴镇更名卧龙镇是文化的传承,众所周知在隆中山下自古就有卧龙古村落文化,不远处还有一个建制乡名叫卧龙,归属于原泥嘴镇管辖。由此可见,泥嘴更名卧龙镇是有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作为支撑,此外,隆中深处的卧龙岗植物园也曾是泥嘴镇属地,这些区划和地名都将为更名提供有力基础。
3、汉代中庐县在现在泥咀的证据有哪些?
中庐县,古为庐戎国,秦置伊庐县,汉代始设中庐县,南北朝梁元帝政权之后废除,为南郡的属县。关于中庐县之地望,石泉先生考证在今襄樊西泥咀镇附近的翟家垭子一带,隆中西距翟家垭子不过10里(泥咀东南距隆中4里,西距翟家垭子4里),为什么舍近求远,隔著汉水划给南阳郡的邓县呢?显然十分不合情理。根据较早的文献记载,隆中应该归中庐县管辖,
《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汉中郡“房陵县”下原注云,“淮山,淮水所出,东至中庐入沔”。淮水即维水,淮维一音之转,古可通用,对此,前人已有论及,周寿冒《汉书注校补》及顾炎武的《日知录》对此均有解说。维水,《水经注》(卷二十八)河水篇(东汉人桑钦语)云:“(沔水)又东,过中庐县东,维水自房陵县东流注之”,
据此,可知两点,一是,维水在中庐县东入汉水。二是,维水入汉水处在中庐县境内,就是说,从维水入汉处往西到今翟家垭子(即汉中庐城)之间的汉水南岸带均归中庐县管辖,古维水是现在的哪一条河,石泉先生考证,就是襄阳县西南境,汉水的较大支流鹤子川(亦称石牌水),并指出:“鹤子川的渊流位置,同汉魏六朝的古代维水是相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