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本体即是本心的自知自识,即是良知的自我呈现熊十力是唯心还是唯物,熊十力先生的思想不能以唯心或唯物的框架去定义,,熊十力早年学佛,佛教对他的哲学有着巨大的影响,熊十力则很快写下《破〈破新唯识论〉》,给予反击,熊十力也因此书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哲学界的地位,并完成了由佛入儒的思路历程佛教对熊十力的哲学有什么影响,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产生的影响。
熊十力先生的思想不能以唯心或唯物的框架去定义。熊先生的思想本不是以西方哲学思想为基础所建立起的理论。而是由中国古代哲学为根发展出来的一整套理论。且唯心和唯物的定义不止一种。有对哲学上本体的认识的定义,也有其特殊义。比如在面对某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正缺乏某种方面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现在正被我们所需要,在这时这种能力看起来就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提出它来说,来重点强调它。这就是它的特殊义。强调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对一种特殊需求的强调。所以叫“唯”。哲学上本体的定义不再赘述
熊十力早年学佛,佛教对他的哲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后来他出佛入儒,博采儒佛各家精髓,形成了其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把中国传统儒学的形上智慧发掘活转于现代。有人把他的思想称为“心本论”,也是有其道理的。因为在他的思想中,贯穿始终的即是人、人心。他认为,“万物本原,与吾人真性,本非为二”。人的生命与宇宙大生命是合一不二的,二者有着共同的本体——“本心”。本心,作为本体,不是思维理智之心,不是“习心”。因为习心一味向外追求知识,易被物化,不能认识本体,只能产生妄见。本心是一种道德心,一种灵明虚寂的道德直觉。本心无对,超乎万物而独立存在,凭借万物而显现自身,但又不囿于物;本心灵明,无知无不知,是一切知之源。本心不是向外追逐物境,而是反求自证,直接认识本体,本体即本心,所以本心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认识本体即是本心的自知自识,即是良知的自我呈现
3、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产生的影响?1932年,他的《新唯识论》出版。该书一反对佛理的阐释发挥,站在儒家内圣外王的立场上,利用唯识宗的原有名词,倡言本体,他认为我之真性即宇宙本体,我之生命与宇宙之广大生命合一,良知自我呈现即体证本体,力图本内圣以开新外王。此书一出,即遭到佛学界,尤其是南京内学院师友的批判,内学院刘衡如发表《破新唯识论》,欧阳竟无先生亲为之作序,企图驳倒熊十力。熊十力则很快写下《破〈破新唯识论〉》,给予反击,对方说熊十力对唯识学一窍不通,任意雌黄;熊则称对方断章取义,并一再证明自己是唯识学的行家。此争论延续半世纪之久,双方既有理论上的争吵,亦有口角上的纠缠,在当时影响甚大,熊十力也因此书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哲学界的地位,并完成了由佛入儒的思路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