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看来,合肥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有不少的不足。有的人觉得合肥特别好,有的人觉得合肥特别垃圾,要说安徽省外的外地人对合肥有什么印象,作为安徽人不好表态,但是身边还是有不少朋友在外地做事,多多少少还是知道一点外省人对合肥的印象,有雄心壮志当然是好的,不过希望这雄心壮志是为了安徽的未来发展的越来越好,而不是仅仅是为了合肥和南京谁更有优势。
1、一个普通的县城,有多少名公务员?
一个常住人口70万左右的县级行政区内,大约会有100左右一级行政单位,15个左右的乡镇建制机构。党委内设机构、政府组成部门(40个左右)和乡镇党委政府,按照“三定方案”都有公务员编制,每个单位平均20个左右。四大班子领导加上上述单位,公务员大约在1200人左右,但还有50个左右的政府直属一级机构,有的还有一些独立法人二级机构,全部使用事业编,大约会有2000人左右。
2、外地人对合肥有什么印象?
要说安徽省外的外地人对合肥有什么印象,作为安徽人不好表态,但是身边还是有不少朋友在外地做事,多多少少还是知道一点外省人对合肥的印象,应该说,多数极端的看法都是本省内部在外省务工者的看法。有的人觉得合肥特别好,有的人觉得合肥特别垃圾,其实对于多数外省人来说,如果没有来过合肥,真的没什么太多的印象,最大的印象应该就是安徽省会。
除此之外,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什么科技高地,大湖名城的绰号,我想还是等到合肥真的在某些领域证明了自身的存在感之后再去谈论这些吧。要说安徽省内的外地人对合肥有什么印象,这个可能不同的地级市和县城区别还是很大的,实话实说,安徽沿江及皖南的城市的人,流动到合肥做事的不是很多,多数都去了沪宁杭或者苏锡常。而皖北的几个地级市,在合肥做事的外地人总体上要多一点,
当然,之所以这样也并非皖南人不爱安徽,瞧不上合肥,皖北人就怎么贡献青春给安徽,这是地理位置所决定的。皖南和沿江的地级市到沪宁杭相对便捷,因而外出务工多半都出省了,而皖北的几个地级市,周边也没有更好的去处了,去西边,是半斤八两的河南,去北边,就是徐州或者山东了,也不比合肥繁荣到多少,去江浙,可能稍微有点远,
所以同为安徽人,不同的地区,在合肥的外地人应该比例差异还是非常大的。外地人对合肥有什么印象,在笔者看来,合肥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有不少的不足。首先,抛开什么吸血,合而肥之的气话不说,合肥这个城市发展的确实很快,这是事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省会发展的好,省会发展的快,当然是好事。不过除了省会,下面的兄弟城市是否发展的达到应有的水平就不多说了,
优先发展省会没有毛病,尤其是合肥这样一个地位尴尬的省会。合肥不同于武汉和成都,湖北人和四川人出门打工,不管是北京、天津方向,还是沪宁杭方向,还是珠三角方向,都有点远,留在本省的省会是最好的选择,而安徽则不然,安徽人出门打工,绝大多数都去沪宁杭了。这里笔者没有贬低合肥的意思,不过这确实是事实,合肥现在论收入,也许和下面的地级市相比有点优势,但是再看看合肥的房价,毫不夸张的说,合肥的吸引力甚至还不如芜湖,
所以作为安徽人,笔者希望合肥发展要立足于实体产业,立足于真正的高新产业,而不是打着创新高地的牌子卖房子。笔者更希望安徽能像长三角那样,早日遍地开花,其次,合肥的雄心也确实不小。作为南京和武汉之间的“酱油”,特别是面对着东边的南京,合肥一度是自身都被纳入了南京都市圈之中,雄心勃勃的合肥焉能心甘情愿在武汉和南京之间永远的打酱油,三分巢湖,修建地铁,米字型的铁路枢纽,引江济淮。
在最近的十多年里,合肥可以说是一年一个小台阶,几年一个大台阶,不仅缩小了和南京的差距,也在本省确立了难以赶超的优势。作为安徽省GDP最多的城市,合肥已经是身后的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的之和,当然了,这样大的首位度未必是正常的现象,不过不管正不正常,合肥正在陶醉在快速发展的喜悦之中,有雄心壮志当然是好的,不过希望这雄心壮志是为了安徽的未来发展的越来越好,而不是仅仅是为了合肥和南京谁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