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主要是因为地处中原的河南自古就是东西南北各地开展交流的场所,四通八达的水旱交通注定了河南跟其他地方的人文交流更多。二、淅川石槽沟——历史典故传下来的飞地在河南淅川县同样有一块神奇的飞地——石槽沟,这个村子有点像中国孤悬海外的台湾岛,飞进了湖北的深山里。
1、为什么河南本省有那么多的少数民族?
谢谢邀请。河南多民族大融合,有历史原因,河南处在黄河文明的发源地,自古以来,人们都是逐水而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多民族大融合。截止2013年,河南省的长住人口中,五十六个民族都有,河南省历史以来,既能南北方文化在此和谐共处,东西方文化亦能在此兼容。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河南省古文化的中庸之道,其代表一是豫菜,兼容东西南北。
2、为什么在河南有那么多飞地?
大到省级小到村级,在中国很多都存在着飞地,而在国外甚至国家级的飞地也都存在,故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形成飞地的原因也是不同的,河南因为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复杂,所以很多飞地形成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们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下河南与众不同的神奇飞地,一、范县——“插入敌人心脏的飞地”在河南范县县城有一条由南街和北街组成的大街,经常会发生一些让人哭笑啼非的事情。
比如住在南街的王婆去北街的娘家却需要“出省”,再比如住在南街的一个人非要给北街的邻居写信,结果这封信先由镇邮政所寄出,再经过莘县、济南、郑州,最后到范县送到那个邻居的手中足足花了15天时间。而如果南街的这位朋友直接把信送到邻居家,只需花五分钟,这就是发生在范县这块飞地上的魔幻现实。在范县有一大片樱桃园,范县整个县城就被这个巨大的樱桃园包围着,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个樱桃园在行政关系上却隶属于山东莘县的樱桃园镇。所以在这块地界就形成了“山东地里有河南县,河南县里有山东镇”的独特现象,而如此混乱的行政规划背后的故事还得从1952年讲起。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1948年中共曾在豫冀鲁三省交界地带成立过一个平原省,但3年后这个昙花一现的平原省就被撤销了,而其下辖的县市就又划归回原有的省份。
范县重新回到山东,隶属于聊城地区,县城驻在的山东莘县,时间走到1963年,这一年位于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地带的金堤河遭遇特大暴雨。面对暴雨成涝的威胁,位于上游的河南省只能开闸泄洪,结果凶猛的洪水一发就不可收拾,直接就把下游山东范县、寿张县的农田给淹了。两省百姓因为这事就吵起来了,事态严重了起来,为了合理协调好两省的水利纠纷,国家特地发文决定撤销山东寿张县的建制,从而将原分属寿张、范县两县管理的金堤河南部整体划归范县,而原隶属于范县、莘县的金堤河北部就整体划归莘县,
经过重新调整,原本交叉难解的金堤河分段治理难题一下子就变得明朗了。但当时为了更好的防汛,上级部门却把范县县城留在了山东,而县城附近的几个村就顺势成了范县的辖区,但外围更大的樱桃园镇却还是隶属于山东莘县,所以这块隶属关系混乱的地界就像一个洋葱,虽然层次分明,但每一层却属于不同的主人。二、淅川石槽沟——历史典故传下来的飞地在河南淅川县同样有一块神奇的飞地——石槽沟,这个村子有点像中国孤悬海外的台湾岛,飞进了湖北的深山里,
石槽沟村很穷,只有74户人家,全村加起来一共257人。村里85%的媳妇都是湖北人,包括建筑风格、民俗方言都和湖北荆楚文化很像,而关于这块神奇飞地的由来,据当地村民讲述,是出自一个世代流传的历史典故。石槽沟贾姓居多,贾姓祖上原本是河南内乡县贾沟村人,当年因为逃难来此定居,有一年贾氏家族与附近湖北省的吴氏家族发生了土地纠纷,因为地方官员处理不了,案子就传到了皇帝那里。
3、焦作各县方言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跟河南话差那么多呢?
焦作各县的方言是在中原官话的基础上,与山西方言相互影响而来的,明朝初年,焦作地区也几乎变成无人区,朱元璋接受户部郎中刘九皋的建议,就近将山西居民迁到这里垦殖,恢复农业生产。洪武年间,三次将山西平阳府的民众迁居到此,并以河内为中心,设置怀庆府,下辖济源、孟县、温县、修武、武陟、河内、原武、阳武,原武、阳武后来于民国合并成原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