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湖北人说“你服不服周”完全是一个误导。跟其他地区的湖北人相比,武汉人是个另类,粤语区的人说不了标准的普通话是因为他们方言里缺失某几个与汉语拼音相对应的声母,拼不出卷舌音,而以平舌音替代,这是母语是粤语的人一大缺陷,这种几乎几十年就会发生一次的大规模迁移,最终造成了一个湖北人的语言根本无法兼容湖北各个地方的人。
1、武汉人究竟说的是什么话?
作为我在武汉生活了68年的老武汉人,我谈点对武汉话的了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真正的武汉人是汉口为中心,而汉口是指黄埔路到汉正街一带。这一带是解放前武汉的商业文化中心,包括江汉路到汉口长春街的各国租界,武汉的百年民校如市一男中,即今天的二中。市一女中,即今天的市16中,我在1954年起生活在大智门活车站附近的天声街。
先后在一元路小学,市16中,市二中读书,我只知道那时武汉人是以黄埔路以上称为汉人口,黄埔路以下为乡下。因此正宗的汉口话是黄埔路以上的,而黄埔以下因靠近黄陂。很多黄陂人融入其中,因而话中融入黄陂话,被中心城区即黄埔路以上的人称为乡里话,而武昌话又与汉口话不同。我们老武汉人一听就分得出来,而汉阳话因汉阳蔡甸人多,话音带有浓重的菜甸音。
2、大家如何看待湖北人说的普通话?
无论是哪个地方的人,他的方言里能把汉语拼音的声母发全了,不缺失不错替代,就可以说出带有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口音是表明原籍身份的标签,粤语区的人说不了标准的普通话是因为他们方言里缺失某几个与汉语拼音相对应的声母,拼不出卷舌音,而以平舌音替代,这是母语是粤语的人一大缺陷。又如有的方言里缺少声母n或l,就用它俩互相替代,咬字不清,
3、一些湖北人为什么说:“你服不服周”?
雲漢鑫曰:所谓湖北人说“你服不服周”完全是一个误导。首先,“你服不服周”中的“周”字就写错了,应该是“究”才对,关于这个字到底是用“周”还是用“究”,启功先生就做过考证,确实是“究”而非“周”。我本人查阅了很多里俗文献也是用“究”而非“周”!在湖北当地媒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也是用的“究”而非“周”,
4、湖北人除了武汉外,何以都是南腔北调的一盘散沙呢?
因为整个湖北版块,被长江、汉江两条中国著名的江河如切蛋糕一样切开,加上洞庭湖又在南边分隔一下,湖北整个地域被切成了五六块。加上又是个千湖之省,地域分割又更为精细,湖北语言系统非常特殊,有湖南话,北京话,上海话(沙市一带),东北话(青山),四川话,河南话(襄阳),安徽话口音,但万万说不出什么叫湖北话。如果说武汉话代表湖北话,估计所有湖北人都会说你脑子有问题,
为什么周边省份都有统一语言,而独独没有湖北话这一个说法呢?美丽的湖泊湖北作为中国的中部省份,与其相邻的省市就有6个之多,它们分别为安徽、陕西、江西、湖南、河南及重庆市等。在湖北,最奇怪的地方就是武汉,首先武汉话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语言。一过武汉语言系统马上南辕北辙,这在中国其他省份也属罕见情况,省会城市语言居然只代表一小部分人,并不能代表湖北话。
过了武汉,紧邻武汉的8十1城市圈,覆盖了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其语言风格与武汉也是格格不入,既使武汉市的远城区,像汉南区、蔡甸区、东西湖区、黄陂区、新洲区、江夏区,说话语速和腔调,也与主城区区别不小。跟其他地区的湖北人相比,武汉人是个另类:说话嗓门大,还带渣子,说话噼里啪啦像吵架一样,
紧挨武汉的黄石人,他们和汉川相距一百多公里,驾车不到3小时就到,挨的不算远,性格却截然相反。汉川以又奸又狡著称,而黄石人则显得憨厚得多,而咸宁人说话的口音,武汉伢完全像听天书一样,虽然两地已通了城铁,地铁改变了生活宜昌人说白了就是变了口音的重庆人,重庆人的优缺点宜昌人基本照模子嗑了出来,比较憨厚的是襄阳人,完全是另一个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