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 > 锡林郭勒盟 > 董其昌作品,董其昌的书法代表作是什么

董其昌作品,董其昌的书法代表作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5-20 21:09:38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董其昌的书法代表作是什么

行书作品,比如:《乐志论》
董其昌主要代表作品有:《杜甫醉歌行诗》,《濬路马湖记》,行书百羽扇赋,《岳阳楼记》,《东方朔答客难》《月赋》、《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等。

董其昌的书法代表作是什么

2,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中有四首近作诗谁知道原文是什么

好像有琵琶行,那古代的书法作品里面怎么还会有近作诗?搞不懂
明朝的人哪来的近作诗??你搞笑呢吧,
董其昌的工作,“一方有难升值 ? ?,一位乘客在困难的空闲沉着,行书,漫不经心地广招,空郎稀疏的许可“,”运行“点燃大部分的油墨性能童书单文的显示运行自然的审美境界。 ?播放仔细阅读字里行间,突出了虚拟和一支笔,声称:“一个真正的钢笔。主要是光提较少的重压。太胖了,在细长的,而不是罚款的罚款可以腴的变化。

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中有四首近作诗谁知道原文是什么

3,董其昌 文徵明 赵孟頫 字的特点

1、董其昌书法特点:以软性美为特征,用笔轻松若不经意,线条细长、婉转、流畅。然而由于缺乏顺涩、提按、疾缓的变化,尽管做到了散逸、虚飘和圆熟,却难免模式单一和笔力浮滑。2、文徵明书法特点:笔势曲屈环绕,线条清瘦明朗,结体疏放空灵,字形以欹侧取势,纵横跌宕,多见长画短点,峭劲多姿,章法错落有致,雄放奇肆。3、赵孟頫书法特点: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扩展资料:一、董其昌的艺术成就董其昌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米钟并列;绘画上有南董北米之说。莫是龙、陈继儒提倡“南北宗”之说,即把“院体”山水画与“文人画”分为南北两派。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所说的“读万卷书”正是指一个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学习传统,学习古人。他17岁开始学习书法时临写颜真卿的《多宝塔》,22岁学习绘画时师法黄公望,以后又遍学诸家,这种以古人为师的作法八十而不辍,伴其终生。他广泛吸取对唐宋元诸家优长,抉精探微,使其书画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二、文徵明书法成就文徵明于书法则是博飞专精的典范。文徵明的小楷造诣最高。主要师法传为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钟繇《宣示》,王献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形成“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文徵明的行书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他在形成这两大类风格之前,同样经历过博采阶段,他不仅搜遍尽可能见到的王羲之法帖,还深入临习过颜真卿《争座位》、《祭侄文稿》、《刘中使帖》、《瀛州帖》、苏东坡《前赤壁赋》(并为此以苏体补书所缺三十六字)、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竹枝词》以及米芾、赵孟頫等行书大家的墨迹。有时他也能像祝允明那样,以苏、黄、米等人的笔意书写自己的诗文。当然他并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入后知出,对古法进行了扬弃,最后求得适合己性的自家笔法。三、赵孟頫的书法成就赵孟頫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其绘画,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他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称“作画贵在有古意,如果没有古意,即使再精细也没用”,遥追五代、北宋法度,时人称赞他有唐人的“致”及北宋人的“雄”,并去除了二者中的“纤”及“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其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徵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孟頫
1、特点:(1)董其昌书法特点:以软性美为特征,用笔轻松若不经意,线条细长、婉转、流畅。然而由于缺乏顺涩、提按、疾缓的变化,尽管做到了散逸、虚飘和圆熟,却难免模式单一和笔力浮滑。(2)文徵明书法特点:笔势曲屈环绕,线条清瘦明朗,结体疏放空灵,字形以欹侧取势,纵横跌宕,多见长画短点,峭劲多姿,章法错落有致,雄放奇肆。(3)赵孟頫书法特点: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2、人物介绍:(1)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汉族,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2)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慕名相聘,托病不赴。正德末年以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旋即便致仕归乡。四方人士求诗文书画者,络绎道路。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年九十岁。有《甫田集》。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3)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其父赵与訔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
赵孟頫,其书法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是他书法的主要特色。他倡导复古“二王”书风。

董其昌 文徵明 赵孟頫 字的特点

4,董其昌的诗

等下
<p>&nbsp;</p> <p>请补充下你所在地址。</p> <p>&nbsp;</p> <p>我给你找了几个卖的。</p> <p>&nbsp;</p> <p>《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稿》。黄庭坚说苏轼中年喜学颜鲁公,黄州时期的书法确有颜真卿行书的特点。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心情落寞,生活清苦,每为清明寒食之雨所苦。始则漫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欲哭无泪;或孓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也是越写越奔放,诗与书法相得益彰。满纸苦雨、萧瑟、海棠、雪、病少年、小屋、渔舟、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乌衔纸、坟墓、死灰,不复有用笔、结字、章法,全是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怆,字字血泪,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这篇《寒食诗帖》便是宋人书法与唐人书法的分水岭,是尚意书法的大矗。黄庭坚跋此帖:“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br _extended="true"></p> <p>网店地址!</p> <p><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b2b.hc360.com%2fsupplyself%2f62736212.html" target="_blank">http://b2b.hc360.com/supplyself/62736212.html</a></p> <p>&nbsp;</p>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0%" align=center> <tbody> <tr> <td height=40>金仿轩-名家书法字画 精确复制精品 </td></tr></tbody></table></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0%" align=center> <tbody> <tr> <td height=40><strong>金仿轩-名家书法字画 精确复制精品</strong> </td></tr> <tr> <td height=40> <dt><b>周生</b> 先生(经理)</dt> <dt>&nbsp;</dt></td></tr> <tr> <td height=50> <p>&nbsp;</p></td></tr> <tr> <td>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height=25>地址:中国、北京、大兴区</td></tr> <tr> <td height=25>邮编: - </td></tr> <tr> <td height=25>电话:86-0313-5922876 </td></tr> <tr> <td height=25>手机:13191919939</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p>董其昌书法精选</p> <p>综观董其昌一生的<b>书法</b>作品,以楷、行、草书各体作品为壬,其书风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勤学期:五十岁以前,分从数家人手,不离传统之二王、怀素影响,书风于摸索中成长;二、变化期:五十岁至七十岁之间,博采诸家,而后以素、颜、杨、米为依归,个人风格逐渐成形;三、大成期:七十岁以后,融诸家为一体,笔无定迹,无门无径,质任自然,生秀雅淡,自成董氏一家面貌。老年的董其昌,书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渐老渐熟,归于平淡』。 董其昌自云:『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而懒于拈笔,但以行草书行世也。』其小楷最初学颜真卿,后改翠虞世南,然后将注意力转向晋唐,着力研习锺、王小楷。后董其昌博采众家风格,对虞世南与智永的书风别有心得,于各家笔法中悟出笔法之精髓,并发现除虞世南外,最能抓住笔法精髓的实为颜真卿,『所谓折股钗屋漏痕者,唯二王有之,鲁公直人山阴之室,绝去欧、褚轻媚习气』。至老年,董其昌小楷又回到颜真卿风格之中。在明代以锺、王及宋人为依归的楷书风格中,董其昌的楷书是一种突破性的创新之举。 行书在董其昌传世作品中占大多数,也是对后世影响最为显着的书体。董氏行书风格在五十岁以前,以《兰亭序》与《圣教序》之风格为主导,结字乎正,字形大小相近;五十岁至七十岁兼采诸家,除二王外,更钻研怀素、颜真卿、杨凝式与米芾等家,个人风格逐渐成形,所作结字欹侧,笔势外放,笔法多变,墨色浓淡相杂,行气渐疏;七十岁以后,融诸家为一体,笔无定迹,自成董氏风貌。至此返璞归真,火气尽消,结字以欹为正,笔法自然含蓄,寓变化于简淡之中,终成书史一代大师。</p> <p>&nbsp;</p> <p><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www.xinhuabookstore.com%2fproduct%2f721399%2f" target="_blank">http://www.xinhuabookstore.com/product/721399/</a></p>
文章TAG:董其昌作品书法代表董其昌作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