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 > 鄂尔多斯 > 不求甚解教案,谁有初三课文不求甚解课件

不求甚解教案,谁有初三课文不求甚解课件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2-06 10:07:48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谁有初三课文不求甚解课件

这里有http://www.123kj.net/shijuan/SoftView.asp?SoftID=81529
http://www.xiaocao.net/Soft/czkj/czyw/200511/Soft_11105.html

谁有初三课文不求甚解课件

2,不求甚解的教案

题目:《不求甚解》,邓拓(基础版)第一册教学目的: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教学难点:就读书是否完全读懂这一问题先行思考,然后围绕“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主要展开讨论。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一)复习旧课 《怀鲁迅》和《在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同为写人散文,在句式、表达方式、写作特点上何区别?(二)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三)理清结构 1、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试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出现?3、熟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背诵。思考:A、“其实也不尽然”中的“然”指的是什么?“也不尽然”是指什么意思?B、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C、不能盲目地反对的又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4、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5、“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观其大略是什么意思?6、“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是什么意思?7、试结合陶、诸葛、陆象山三位古人的话来谈谈自己在读书中的一些体会。明确: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原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现多指学习或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刻的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造句:我们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要刻苦钻研,联系实际,深入领会,不能~第一自然段:“然”是指“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也不尽然”是指也不完全是这样,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即不能把话说死。“不必提倡”的不求甚解是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不能“盲目反对”的不求甚解是指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中心论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即多次反复、虚心领会。(在文章结尾)开卷有益:打开书读就会从中受益。下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一是全文引原文,言之有据;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辩证。A、“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B、“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C、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虚心,戒“自负”;二是前后贯通,戒“固执”。观其大略是指“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是指“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提法很相似。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先提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第三部分: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四)反复朗读 要求背诵三处引用的古人语句,领会其中的含义。(五)课堂讨论 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在读书学习中的一些体会。自由发言,共同讨论,教师总结。

不求甚解的教案

3,不求甚解人教版课后练习答案

是“作者是怎样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吗~~~~如果是那么 答:作者首先引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文字阐释了“不求甚解”的本意是主张读书贵在会意。接着进一步阐释了“不求甚解”所包含的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方法,不固执,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是“课文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是什么关系?概括作者的读书观?” 答: 作者先从反面以列宁批评普列汉若夫曲解马克思著作为例,再从正面以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为为例,通过正反例论证,说明正确的读书之道是虚心领会,讲求活读读透;不要拘泥字句,死守教条。 作者读书观大致可以概括为:主张好读书和会读书。好读书就要认真地读和反复地读;会读书就要重会意,求贯通,读透彻。 如果书一样大概就是这几个问题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不求甚解人教版课后练习答案

4,不求甚解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 导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   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二、 定   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   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   (驳论文)   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 第五到第六段为“立”)    三、 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   (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   (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    四、 立   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   (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   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   (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   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   (弥补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   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   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    五、 思   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说说其中原因。   第一段“也不尽然”、“不必提倡”、“没有充分理由”——语气委婉、态度暧昧   第二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语气肯定、态度鲜明   (先婉转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处,避免形成心理的抵触,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2、揣摩第八段,作者的愿望似乎是“求甚解”,岂不是与前文“不求甚解”自相矛盾?说说作者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究竟如何?   (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3、回顾本文论证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如:作者先:---------------再:------------进一步分几点讨论了:--------分别举了:---------------的例子。最后:-----------------

5,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囫囵吞枣成语故事

囫囵吞枣 ( hú lún tūn zǎo ) 解 释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把枣整个咽下去。比喻在学习上不加分析、选择,笼统地加以接受。出 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示 例 茅盾《夜读偶记·理想和现实》:“缺乏辨别力的青年,~地读了《红楼梦》,的确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绪。”比喻学习上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近义词 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反义词 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典故】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同学们,如果读书也像这样囫囵吞枣下去,不用头脑,肯定学不到东西。 于是,人们就以“囫囵吞枣”来比喻学习的时候,没有经过思考就直接接受.

6,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一)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二)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 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6.作业 : 背诵课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四、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方式一]名言导入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方式二」由名人读书故事导入   [方式三〕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探究《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读书益处:   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   (2)质疑问难   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政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7.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③“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揭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8.探讨比较。   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7,不求甚解的分段并概括

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第5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四部分(第7---8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第八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第五部分(第9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又提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主张,给读者以有益的建议。

8,初二语文上册第二十二课

沪教版第22课是《不求甚解》原文如下: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9,初三短文两篇教案中不求甚解应该怎么理解

【释 义】 甚:过分;如"欺人太甚"。解:了解,理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只领会文章的精髓。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出 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示 例】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 【例句】 在学习上,我们要理解透彻,不能不求甚解。 【近义词】 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食古不化 【反义词】 穷原竟委、咬文嚼字、寻根究底 【语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编辑本段]【课文】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陶渊明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应理解为读书不死抠一字一句,要观其大略,未晓处且放过
没分谁高兴啊
【词 目】 不求甚解 【易 错】 不求慎解 【发 音】 bù qiú shèn jiě 【释 义】 甚:过分;如"欺人太甚"。解:了解,理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只领会文章的精髓。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文章TAG:不求甚解教案谁有初三不求甚解教案

最近更新

  • 楚天枢,远大前程结局是什么

    远大前程结局是什么2,寻仙50级的法宝在哪里打1,远大前程结局是什么洪三元在护送李新力离开的过程中丧生,于梦竹为他感到骄傲。电视剧《远大前程》已经大结局,但是关于大结局什么意思受到 ......

    鄂尔多斯 日期:2023-05-06

  • 一级军士长工资,四年级军士长每月工资万元退休费约95万元

    四、四年级军士长,每个月工资万元,退休费约95万元,下士工资,每月领取5500元,中士工资每月7500元,上士工资每月9000元,四级军士长月,三级军士长月收工资12000元,二级 ......

    鄂尔多斯 日期:2023-05-06

  • 西游记猴王出世,西游记里的猴王出世

    西游记里的猴王出世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

    鄂尔多斯 日期:2023-05-06

  • 蜜蜂英语,蜜蜂用英语怎么说

    蜜蜂用英语怎么说2,蜜蜂用英文怎么说1,蜜蜂用英语怎么说蜜蜂的英语是bee??手工翻译?尊重劳动?欢迎提问?感谢采纳??2,蜜蜂用英文怎么说蜜蜂honeybee蜜蜂honeybee ......

    鄂尔多斯 日期:2023-05-06

  • 议题怎么写,会议主题怎么写

    会议主题怎么写2,议论文题目怎么写3,写议论文的步骤4,引题怎么写1,会议主题怎么写LZ问的也太笼统了,我只能这么回答了,会议主题就是会议的主要内容呗,简洁准确的概括一下会议主要议 ......

    鄂尔多斯 日期:2023-05-06

  • a型血人的性格,A型血的人一般有什么样的性格

    A型血的人一般有什么样的性格A型血的人是什么性格遵循社会常理,是规矩的、认真的优等生。性格较温和,具责任感,做事很谨慎。感情丰富,诚实谦虚,但优柔寡断,多愁善感。一、具有自我防卫、 ......

    鄂尔多斯 日期:2023-05-06

  • 美瞳怎么戴,怎么戴美瞳

    怎么戴美瞳2,美瞳怎么戴才是正确的怎么戴美瞳3,如何佩戴美瞳4,美瞳眼睛怎么戴1,怎么戴美瞳新片拆开,请用护理液冲洗并用护理液浸泡6小时,然后佩戴。镜片使用和佩戴使用前请注意并遵循 ......

    鄂尔多斯 日期:2023-05-06

  • 发展的同义词,同义词是特定语言或语言系统的词汇概念

    同义词是关于特定语言或方言的词汇系统,我们无法跨不同语言或方言讨论一个词有什么同义词,所以不同语言或语种中意义相同的词不能算作同义词historic发展History,它起源于何时 ......

    鄂尔多斯 日期: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