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注意到四川方言与湖北黄冈地区的方言,不仅很多发音相似,并且有不少的俗语都是通用的。四川方言和湖北黄冈(麻城一带)的方言比较像的重要原因,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一部攻入四川,并且在四川称雄,明玉珍是湖北随州人,他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湖北人,等他在四川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称王之后,不少湖北的难民蜂拥而至,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湖北人入川。
1、湖广填四川,现在的四川方言是古代的湖北话吗?
“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湖广,并不包括两广,是泛指两湖,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的口音和湖北麻城特别类似,好多方言也是一样。四川历史上曾有6次大规模移民,明清时期移民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川渝两地70%的“湖广填四川”人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记得原来四川有部电视,《傻二师长》,那时候很多麻城老农民听不懂普通话,但看了这电视,就像看家乡戏,特别亲切,笑得合不拢嘴,
去年暑假,到成都学习,同房间安排的是一位来自四川凉山州的校长,姓孙,就说他奶奶说他家祖辈来自湖北麻城。他说的方言,只要慢一点我都能听懂,麻城有个孝感乡,是古时候三大移民集散地之一。近些年,麻城建成了“移民文化公园”,每年都有来自四川重庆等地的知名人士上万人,特意来麻城祭祖参加大典,昨晚到麻城移民文化公园走路,看到四川重庆地区很多县志里都说到,祖籍来自麻城。
2、有人说四川方言和湖北黄冈(麻城一带)的方言比较像,为什么?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约600字,阅读需2分)方言是历史文化的突出表现,因此方言相似的地方,毫无疑问,在文化上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人注意到四川方言与湖北黄冈地区的方言,不仅很多发音相似,并且有不少的俗语都是通用的,更能说明这两地之间有文化方面你的关联。一个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在历史上,两地有过移民往来,
而最大的可能,就是湖北黄冈迁往四川。这就是历史上出名的“湖广迁四川”大规模的“湖广迁四川”在历史上有两次,一次是在元末明初。元代末年,战火四起,元军久攻四川不下,因此每攻下一地,就屠城立威,“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造成四川人口锐减,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一部攻入四川,并且在四川称雄,明玉珍是湖北随州人,他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湖北人,等他在四川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称王之后,不少湖北的难民蜂拥而至,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湖北人入川。
正如当时人记:“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第二次“湖广迁四川”的高潮是在明末清初。“张献忠屠蜀”的说法,大家都不陌生,不过这个说法值得慎思,张献忠这个地方一霸,只能尽可能的维护好地方的人口与发展,像刘皇叔一样爱民,才是割据政权正常的表现,屠蜀而令自己成光杆司令,用脚趾头想都不可能。最有可能的是清人污蔑张献忠,掩盖其铁蹄蹂躏蜀中之事,
蜀地经此战乱,又一次人口锐减,清初为了发展农业,鼓励周边省份迁入四川。湖广是最大的人口迁出地,有学者根据《光绪广安州新志》中移民记载而统计出:“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正是这一次大规模的“湖广迁四川”,使得四川的方言,带上了湖广的味道。这也正是题中所言:四川方言和湖北黄冈(麻城一带)的方言比较像的重要原因,
3、四川话到底是什么话?
四川是三国时的蜀国,宋朝时,四川地区主要是划分为四个区域,即以成都为中心的益州路,以三台为中心的梓州路,以广元为中心的利州路,以奉节为中心的夔州路。合称“川陕四路”,简称“四川路”,元朝时建立行省,川陕四路合并为一个省,并取名四川行省。四川省由此正名,重庆直辖后,四川本土保留原名。四川有世界遗产6处,列居全国第二位,
其中:世界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1处(峨眉山一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一都江堰)。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朝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