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亲朋好友和人际关系网大部分都是在襄阳,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自己躬耕于南阳,是因为南阳出现过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诸葛亮希望蜀国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刘秀的基业,兴复汉室。诸葛亮说的躬耕于南阳是指当时的南阳郡,而非宛城(今南阳市),躬耕于南阳,说的是诸葛亮自己的躬耕的地方,这里南阳二字很显然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地址,关行政区划何事。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的“躬耕于南阳”是指今天的南阳市吗?
答曰:无比肯定。『南阳襄阳说(有教材附注)』,这是专家闹的乌龙——南阳郡故城,三国时期与隋唐不是同一地方,三国的就位于今河南南阳市,它时有位于湖北襄阳的。《(前)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看完整段话后,『南阳襄阳说』相信无人有脸再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毋庸置疑,【躬耕南阳】与【三顾草庐】相辅相成,说的先后同一事儿!“南阳”地名或涉历代郡治变迁,但“诸葛草庐”来历清楚,有史载可查!▲诸葛草庐,始初建于魏晋,蜀国故将黄权于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岗上修葺而成。河南南阳是兵家必争之地,草庐多次毁建,唐初社会安定,原地重建草庐。
开元盛世,“诗仙”李白,游历草庐击节赞曰:“当其南阳时,垄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因此上,“南阳襄阳说”不攻自破。诸葛亮躬耕地草庐,就在今河南南阳卧龙岗上,早在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即以草庐为祠,塑武侯像祭祀。元朝监郡奉直马哈马,更是划邻近200余亩地,以田租收入来作四时香火钱,
2、《出师表》中诸葛亮隐居躬耕地,应该写哪个时期的行政区划地名?
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后面很显然没有郡字,而某地人总是想方设法别有用心的要在后面加个“郡”字,搅来搅去不过是为古笼中碰瓷寻找空间,其目的路人皆知!躬耕于南阳,说的是诸葛亮自己的躬耕的地方,这里南阳二字很显然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地址,关行政区划何事?古文典籍没有把邓县、博望、新野、樊城这些南阳郡辖县称为南阳的,所以火烧博望、火烧新野不能称为火烧南阳,先主屯新野、先主屯樊不能称为先主屯南阳,同理南阳郡邓县亦不能称为南阳,难道狗屁倒灶的“南阳邓县隆中”能称南阳吗?以南阳二字称某一具体的地点,那么这个南阳只能指郡治宛城!。
3、三国诸葛亮隐居的南阳,和现在的河南南阳市是同一个地方吗?
当然不是,诸葛亮说的躬耕于南阳是指当时的南阳郡,而非宛城(今南阳市)。当时的南阳郡是一个省的概念,管辖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河南部分区域和湖北部分区域,现在的南阳市,当时叫宛城,隋以后才称南阳县(简称南阳)。诸葛亮时期的史书上也出现过南阳二字,但大家可以看看史书,都写的是除去宛城以外的地方,当时宛城算是比较出名所以直接称宛城。
当时南阳管辖邓县,邓县管辖隆中,诸葛亮在隆中躬耕苦读,所以自称躬耕南阳,诸葛亮躬耕苦读期间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他去过宛城,更何况是去躬耕了。现在的南阳仅仅假借以前南阳郡之名,争抢诸葛亮躬耕地,稍微有常识的人都看得很清楚,只有南阳人喜欢混淆视听,建议大家看正版史书,别看南阳人更改之后发到网上的东西,也不要看已被南阳更改的部分百科。
以前中国宋代开封被称为东京,现在日本有个东京,是不是以前开封发生的事都可以说发生在现在的日本?显然不是,部分南阳人却始终不肯正视这一点,实在可笑。南阳自我麻醉自欺欺人,南阳人已经完成可以做到“自欺”,但休想侮辱大众智商,不可能完成“欺人”。部分南阳人评论说诸葛亮自己说的躬耕南阳,难道诸葛亮自己连躬耕地都不知道?这完全是侮辱诸葛亮的诡辩之道,
4、诸葛亮的躬耕地究竟在哪里,是湖北襄阳还是河南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