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西 > 南昌市 > 洪崖与浮丘,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洪崖与浮丘,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06 15:31:23 编辑:南昌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应该是 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吧?这是晋·郭璞《游仙诗》中一句话。意为想象中的神仙居处和生活情态,形象鲜明而生动。属于游仙诗体。浮丘和洪崖都是地名。

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2,洪崖的详细解释

山名。在今江西新建西二十公里处之西山。一名伏龙山、又名南昌山、散原山、厌原山。左右石壁斗绝,飞泉奔注,下有炼丹井,亦曰洪井。相传为洪崖先生得道处。释义:(1).亦作“ 洪厓 ”、“ 洪涯 ”。传说中的仙人名。 黄帝 臣子 伶伦 的仙号。【出处】:汉 张衡 《西京赋》:“ 洪涯 立而指麾,被毛羽之襳襹。” 汉 蔡邕 《郭有道林宗碑》:“将蹈 洪崖 之遐迹,绍 巢 许 之绝轨。”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三:“左挹 浮丘 袖,右拍 洪崖 肩。”【出处】:清 蒋士铨 《香祖楼·兰因》:“形相爱,影相怜,肯向 洪厓 又拍肩。”释义:(2). 唐 张氲 号。相传他隐居 姑射山 得仙。【出处】:参阅《说郛》卷三十引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二洪崖先生》。

洪崖的详细解释

3,浮丘迎子晋的诗词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以下是我整理的浮丘迎子晋的.诗词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典源出处   《列仙传》:“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晋·郭璞《游仙诗》:“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释义用法   浮丘公是神话传说中的仙人,曾把周太子晋接上嵩高山学道。后以此为仙人的代称;或咏其事。   用典形式   【浮丘】宋·范成大:“食蛤坐来期汗漫,驾鸿飞去揖浮丘。”元·虞集:“老矣浮丘,赋诗明月,千仞碧天长剑。”清·毛奇龄:“浮丘闲驾羽,子晋妙吹笙。”   【浮丘公】南朝宋·谢灵运:“傥遇浮丘公,长绝子徽音。”魏·阮籍:“焉见浮丘公,举手谢时人。”   【浮丘伯】南朝陈·后主:“尔非浮丘伯,安见王子乔。”宋·苏轼:“玉童西迓浮丘伯,洞天冷落秋萧瑟。”   【浮丘袂】唐·钱起:“傥挹浮丘袂,乘云别旧乡。”宋·陆游:“既闻苏门啸,遂挹浮丘袂。”清·王夫之:“翻然欲把浮丘袂,冉冉云轻隔海潮。”   【浮丘翁】宋·黄庭坚:“能浇茗碗湔祓我,风袂欲挹浮丘翁。”   【浮丘鹤】唐·卢照邻:“倘遇浮丘鹤,飘摇凌太清。”   【浮邱子】南朝梁·沈约:“所望浮邱子,旦夕来见寻。”   【左拍右携】明·瞿式耜:“左拍右携非我事,心香一炷要争先。”   【挹袂拍肩】宋·黄庭坚:“挹袂拍其肩,余力左右逮。”   【浮丘迎子晋】北周·庾信:“浮丘迎子晋,若士避卢敖。”

浮丘迎子晋的诗词典故

4,李白写关于昆仑山的诗句

1.形容“昆仑山”的诗词都有哪些 1. 《醉时歌》年代:?宋 作者: 黄庚 茫茫古堪舆,何日分九州。 封域如许人,仅能着我胸中愁。浇愁须是如渑酒,曲波酿尽银河流。 贮以倒海千顷黄金罍,酌以倾江万斛玻璃舟。天为青罗幕,月为白玉钩。 月边天孙织云锦,制成五色蒙茸裘。披裘把酒踏月窟,长揖北斗相劝酬。 一饮一千古,一醉三千秋。高卧五城十二楼,刚风冽冽吹酒醒,起来披发骑赤虬。 大呼洪崖折浮丘,飞上昆仑山顶头。下视尘寰一培塿,挥斥八极逍遥游。 2. 《天马歌》年代:?宋 作者: 宋无 天马天上龙,驹生在汉间。两目夹明月,蹄削昆仑山。 元气饮沆瀣,跃步超人环。天上玉帝才不骑,负食虎豹晓出产。 减没流彗姿,歘忽紫电颜。黄道三十六万里,日驰周天去复还。 时乎降精握洼中,龙性变化终难樊。天马来,瑞何朝,化为龙,应童谣。 驺虞仁因耻在垧,龙亦绝足归赤霄。风沙无岂大宛种,虽有八极安能超。 天马来,支雾开。天计騕裹鸣龙媒,龙媒不鸣鸣驽骀。 3. 《桐柏观阅藏经》年代:?宋 作者: 高似孙 天人皆奇人,一以文为主。至今昆仑山。 犹有群玉府。虚无天之根,清净道所祖。 也知自羲翁,此妙泄盘古。老氏启藏室,八神负猛虡。 玉垂太上篇,金写神仙语。舜璿奔一机,汉宫鉴万户。 璆谐玉女下,雷吼苍龙舞。侍晨校琅简,玉卿撰瑶谱。 两垣协躔度,四溟节风雨。恭惟上帝骘,哀此下民苦。 昭昭悬朗监,历历开蒙瞽。粤从擘混沌,孰不趋子午。 六爻本乎健,五行依乎土。神机迭经纬。 和应相律吕,子能发此钥,太微开帝宇。4. 《后土庙》年代:?宋 作者: 陈允平 尘拥妆台翡翠翘,琼花开尽玉魂销。 昆仑山上天风落,二十四桥吹洞箫。5. 《砥柱峰》年代:?清 作者: 严遂成 河从受降城,北折径南注。 万山束缚之,龙性驯不怒。及兹下三门,喷礴流悬布。 砥柱屹当冲,四傍绝依附。何所恃而傲,力与河伯忤?摧刚终成柔,条分左右去。 卷土趋向东,昏垫逮徐豫。神禹无治法,计穷吁天助。 铲除昆仑山,绝河之来路。西海为尾闾,是龙安身处。 6. 《桃源忆故人》年代:元 作者:马钰 昆仑山迎蓬莱廓。连接蓬莱云脚。 异景蓬莱辉霍。霞变蓬莱鹤。 金风吹转蓬莱阁。自有蓬莱丹药。 仙子蓬莱真乐。不负蓬莱约。 7. 《苏幕遮 辩》年代:元 作者:潜真子 昆仑山,出猛水。一派东流,九曲浊连底。 下流不通无处止。澄净清清,照见神光体。 金木因,为妙旨。龙虎相交,何假同元义。 只恐众生难省会。再举阴阳,切切生惭愧。 8. 《渔家傲 昆仑山石门庵》年代:元 作者:王哲 人得石门山上住。弟兄手脚无安措。 一日三时长厮觑。厨里去。 搬柴运水投锅釜。若劝同流疾作做。 心头一点你教误。我待分明说一句。 从开悟。天机不敢轻彰露。 9. 《采桑子 昆仑山》年代:元 作者:王哲 扶桑日出分明照,蓬岛相邻。若要亲亲。 除是清闲只一身。逍遥无事方能到,俯瞰迷津。 炼就重绕。绕字有误顶上孤峰现宝珍。 10. 《与马异结交诗》年代:?唐 作者: 卢仝 天地日月如等闲,卢仝四十无往还。唯有一片心脾骨,巉岩崒硉兀郁律。 刀剑为峰崿,平地放著高如昆仑山。天不容,地不受,日月不敢偷照耀。 神农画八卦,凿破天心胸。女娲本是伏羲妇,恐天怒,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 补了三日不肯归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鸦。月里栽桂养虾蟆,天公发怒化龙蛇。 此龙此蛇得死病,神农合药救死命。天怪神农党龙蛇,罚神农为牛头,令载元气车。 不知药中有毒药,药杀元气天不觉。尔来天地不神圣,日月之光无正定。 不知元气元不死,忽闻空中唤马异。马异若不是祥瑞,空中敢道不容易。 昨日仝不仝,异自异,是谓大仝而小异。今日仝自仝,异不异,是谓仝不往兮异不至,直当中兮动天地。 白玉璞里斫出相思心,黄金矿里铸出相思泪。忽闻空中崩崖倒谷声,绝胜明珠千万斛,买得西施南威一双婢。 此婢娇饶恼杀人,凝脂为肤翡翠裙,唯解画眉朱点唇。自从获得君,敲金摐玉凌浮云。 却返顾,一双婢子何足云。平生结交若少人,忆君眼前如见君。 青云欲开白日没,天眼不见此奇骨。此骨纵横奇又奇,千岁万岁枯松枝。 半折半残压山谷,盘根蹙节成蛟螭。忽雷霹雳卒风暴雨撼不动,欲动不动千变万化总是鳞皴皮。 此奇怪物不可欺。卢仝见马异文章,酌得马异胸中事。 风姿骨本恰如此,是不是,寄一字。“昆仑山”相关信息:【人文历史】 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 如李白的“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美诗,毛主席的“横空出世,莽昆仑”的华章,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西王母蟠桃盛会、白娘子盗仙草和嫦娥奔月等。《山海经》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封神演义》,现代经典小说,金庸的《天龙八部》,桐华的《曾许诺》的,沧月的《七夜雪》,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和笑愚的笑容的《重生的淡然日子》等多部通俗小说都有提到过昆仑山。 诗人王心鉴有《昆仑行》一诗曰:白云有意掩仙踪,雪岭未融亘古冰。身在塞外远俗域,多少心霾已澄清。 中国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很多都与昆仑山有关,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然而,昆仑山并非许多神话里所提到的那座“。 2.写昆仑山的诗文 《啊,昆仑山!》是李斌奎描写西部边塞“大兵”生活的长篇新作。你也许要遗憾它缺少宏大的场面、错综复杂的多组人物关系,但你却能从作品关于昆仑山雄奇壮丽的风光描写和“昆仑人”感人的奋斗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激发,得到独特的审美享受。山,昆仑山:“千峰竞起。万仞直立,似斧、似剑、似擎天玉柱。山连着山,峰衔着峰,红色的岩、黑色的石,黄色的壁,在头上,在脚下,在身边。望不绝这山的天地哪是头哪是尾,只见那喀喇喀什冰河时而在深谷中漫漫游荡,时而跌入万丈深渊。……”暴风雪,昆仑山乍起的暴风雪:“云层、云块、云翳,深灰色的,灰白色的、灰黑色的,……网结成厚厚的沉重的云幕,从天边漫上来。白昼的光亮,被压抑的死灰的颜色无情地吞噬掉了。……耳边响起了呜呜的吼叫声,开始象是口哨,慢慢地耳膜感到挤压——啊,怒吼了,咆哮了,仿佛奔驰的千军万马, 又仿佛震耳欲聋的海 祁连主峰一带为古昆仑山,古人对此有明确的断定。《括地志》说,“昆仑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颜师古注释《后汉书·明帝纪》文中的“昆仑塞”说:“昆仑,山名,因以为塞。(昆仑山)在今肃州酒泉县西南,山有昆仑之体,故名之。”《晋书·张轨传》载:“永和元年,以世子重华为五官中郎将、凉州刺史。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无疆之福。 骏从之。” 考证“昆仑”至“祁连”的名称演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上古时中国之境,《神农纪》说炎帝其地“西至三危”,三危即今酒泉市辖区内的敦煌三危山;黄帝时其土地“西至崆峒”(《黄帝纪》),此崆峒指酒泉市辖区内的崆峒,而非甘肃平凉的那座;《尚书·舜典》说“窜三苗于三危”;《尚书·禹贡》说夏禹土地“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流沙指居延、敦煌一带。那时祁连山主峰一带虽近中国西极,但属域内,“昆仑”一词屡见诸典籍。秦汉之际匈奴侵入河西后, “祁连”词汇才开始出现。就笔者所知,“祁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中,而稍早于《史记》的刘安的《淮南子》中尚无此词。颜师古云“匈奴谓天为祁连”,匈奴语“祁连”和汉语“昆仑”语义相同。“祁连”当是“昆仑”的匈奴语转音或意译。祁连山即古昆仑山,古昆仑山即祁连山,本是同一座山,在此可明。有关昆仑的神话,如太帝在下界的都城,西王母的玉山、瑶池、居室,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穆天子会西王母,白娘子盗仙草,等等,皆指的此山,在此亦可明矣。《左传》曰:后羿自鉏迁于穷石。《淮南子》注云:穷石,山名,在张掖也。张掖距酒泉仅220公里。《山海经》叙述昆仑时曾提到羿,《淮南子·览冥篇》说 “羿求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将嫦娥奔月、敦煌飞天、酒泉东风航天城这三件事物联系起来,充分说明酒泉是中华民族飞天理想的起源地和实践地。 “昆仑”和“祁连”的语义都是“天象之大”,所以祁连山还有个名字:“天山”。唐代李白《关山月》诗中有“明月出天山”句,“天山”指的就是祁连山而非新疆那座天山。《淮南子·坠形训》中对古昆仑还有一段大气磅礴的描写:“昆仑之邱,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这段话径写高峻非同寻常的祁连就是登天之梯。祁连主峰名天梯山,是有来由的。 3.求昆仑中的诗词 一江离愁泪东去,送别有青山。碧月玲珑照人寰,忆当年,几多悲欢。云水深处斜阳影,草木天际黯;孤鸿声断层云里,无处觅乡关。干戈事,随惊涛万里,日落处,风流云散,归去来也,黄粱梦醒,枕边泪阑干。” 这首词不知道原来的作者是谁,但是知道出自凤歌的至于意境大家就漫漫品味吧.还是一样的离愁别绪,一样的日落云散.不一样的只是时间不同而已. 《鹧鸪天》晏几道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还题壁 李白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始经瞿塘峡,遂步巫山巅。 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 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 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泉泉泉,迸出个个珍珠圆,玉斧劈出顽石髓,金钩搭出老龙涎! 雪雪雪,处处光辉明皎洁,黄河锁冻绝纤流,赫赫日光须迸烈! 4.类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 豪气的诗句啊,李白大大的有很多哦 黄河西来诀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岭别儿童入京》李白 男儿莫战栗,有歌与君听: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屠得九百万,即为雄中雄。雄中雄,道不同:看破千年仁义名,但使今生逞雄风。------《男儿行》仇圣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剑客》贾岛 还有李白的《侠客行:,岳飞的《满江红》都相当豪气的说
文章TAG:洪崖与浮丘洪崖浮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