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之美,美在形式戏曲表演所需的华美绚丽的服饰妆容,其属于外在形式。农村每年的戏曲表演,是农村的小型展览会,农村每年的戏曲表演,是农村的一道文化大餐,农村每年的戏曲表演,是农村庙会文化的一种传承,戏曲之美,美在内容戏曲故事主要来于文学作品,是对文学进行的再创造。
1、戏曲的美感在哪里?
戏曲之美,美在形式戏曲表演所需的华美绚丽的服饰妆容,其属于外在形式。戏曲的外在形式首先要看其扮相,包括帽子如纱帽凤冠、头饰如便凤珠花,服装如蟒袍、玉带、鞋子如高底官靴等等,文官的蟒袍如包龙图经常身穿黑底金蟒的官服,直到电视剧版《新包青天》中的包公也是这样的形象。在李少红版的新《红楼梦》女性的打扮借用京剧里的头饰片子引起热议,
正是因为戏曲一系列的服饰妆容几百年来形成了普通民众的审美倾向,凤冠霞帔才被认为是美人如花,蟒袍玉带才被认为是达官显贵。帽翅功如京剧《吕布和貂蝉》的吕布和豫剧《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青衣的水袖舞如越剧王文娟《追鱼》中的鲤鱼精,京剧《贵妃醉酒》中的绕抖袖,这类功夫常常用来夸大或表现人物此刻的内心活动状态,给人视觉上的冲击,
戏曲表演也需要婉转动人的唱腔和伴奏,南方戏的回环宛转,北方戏的字正腔圆。不同的伴奏,导致各地戏曲的多样,不同的唱腔,导致各门各派的分化,不同的乐器伴奏比如各种梆子戏使用木棒互击发音有规律地敲击强拍,如秦腔,豫剧,晋剧等。不同的流派艺术如谭派老生谭鑫培、谭富英的《定军山》、《南阳关》;梅派的青衣花旦刀马旦相结合梅兰芳、梅葆玖京剧的《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程派青衣程砚秋、迟小秋的《锁麟囊》、《玉堂春》;豫剧常派常香玉、小香玉的《花木兰》、《破洪州》,流派艺术多姿多彩,不同的唱腔乐器带给人不同的审美体验,有时一出戏里会有不同的流派共同出现,就如程砚秋与梅兰芳合作过《白蛇传》,
时而明快轻松,时而低沉哀婉,时而深沉委婉,时而苍凉沉郁,不同人获得的美感也不尽相同。中国戏曲走出国门,虽然外国人听不懂戏词念白,但他们欣赏的是优美的旋律与宛转的唱腔,从视觉的观感到听觉的冲击,中国戏曲艺术带给世界人民无尽的意境缠绵。戏曲之美,美在内容戏曲故事主要来于文学作品,是对文学进行的再创造,三国戏泛指取材于《三国演义》的各种戏曲。
从《捉放曹》到《铁龙山》整部三国的故事在京剧中都体现,如《跃马檀溪》、《龙凤呈祥》、《单刀会》、《定军山》、《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等,河南的越调大师申凤梅以专攻诸葛亮戏《收姜维》、《诸葛亮吊孝》广受欢迎。戏曲中的大量故事都来源于《水浒传》、《说唐全传》、《杨家将演义》、《三侠五义》、“三言二拍”等古典白话小说,如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玉堂春落难逢夫》,或者取材于元杂剧如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还有取材于现当代文学的如沪剧的《雷雨》,
戏曲还来源于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如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黄梅戏《天仙配》,豫剧《风流才子》(唐伯虎点秋香)。戏曲植根文学加以改编,给大众不同于读书获得的直观审美体验,戏曲来源于文学,其浓厚的文学色彩在戏词上尤为体现,如评剧《花为媒》的《报花名》、《闹洞房》两折的戏词以整齐的押韵与华美的文字广为流传,再如昆曲《牡丹亭》的《游园惊梦》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2、农村每年戏曲表演,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观看?
农村每年的戏曲表演,是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唱的是戏,展示的是农村人的精神风貌,村里的男人敲锣打鼓,锣鼓喧天,展现了男子汉的粗犷和气魄。村里的女人扭着秧歌,婀娜多姿,扭出了农家人红红火火的日子,老人小孩的脸上挂着笑容,感觉就象过大年一样,农村每年的戏曲表演,是农村庙会文化的一种传承,同在一个乡镇,不同的村庄,各有各的庙,各敬各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