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河南有很多契丹人后代,是不符事实的说法。为什么是部分贵族,因为隋唐时期的七大汉人世家大族都在北方,称之为“五姓七望”,如陇西李氏是李广后代,范阳卢氏是卢植后代等,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实打实的占领了上百年,也依然是汉人主体,河南又怎么会有大量契丹人。
1、为什么北方人把父亲叫做“大”?他们有可能是匈奴胡人的后代吗?
中原人在改革开放以前大部分称呼父亲叫“爹”,特别是八零年以前出生的农村人基本上现在还叫“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港台片的大涌入,新生的孩子都改口称呼父亲叫“爸爸”。城里人叫“爸爸”比较早,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城里人都开始称呼父亲叫“爸爸”了,因此农村人认为城里人时髦,农村人叫“爸爸”是赶时髦。河南豫剧中的很戏曲唱词都是“爹爹”,唱戏的开口就是“我的爹爹哟你心太狠”,
“父亲”这个词在古代属于书面用语,在人们日常交流中基本上不用,“爹爹”反而是口语交流中经常用的,“爹爹”一词出现较早,有记载的为北宋时期,后来广泛用于北方的口语交流。“爸爸”这个词用于父亲的称呼出现的比较晚,最起吗在明朝以前没有,到了晚清时才有,其实满族人叫“阿玛”时会叫成“阿爸”,光绪皇帝就称呼慈禧太后为“亲爸爸”,可见“爸爸”一词在满族人中流行,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语言环境,中原也有很多地方称呼父亲为“达达”,称呼伯父为“大达″,叔叔为“小达”。还有叫“大爹”、“二爹”、“小爹”的,至于说从什么地方来的说不清楚。南方人叫“爸爸”也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洋人进入广州后开始,与英语的“dad”翻译有关,到晚清时期南方沿海受影响较多,五四运动以后才向湖南、江西、浙江等地方扩展。
在清朝以前南方人也不叫“爸爸”,南方的语言类别比北方还复杂,湖北就有很多人叫“达达”,现在“爸爸″一词已经成功取代了“爹爹”一词,不但成为口语,也成为书面用语,全国人都在叫,近几年又为网络流行语,“我爸是李刚”、“爸爸在哪儿”、“郭美美的干爸”等。“达达”一词的在陕西、内蒙、山西、河北、甘肃等北方省份的口语交流中普遍存在,但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四川等省份中也有不少地方叫,至于说匈奴胡人后代,早就稀释到汉族的汪洋大海中,南方人中不是也有很多蒙古族、回族、满族人吗?苗族、土家族、壮族等西南少数民族更不会称呼父亲叫爸爸,
2、金人占领河南并移都开封,大量契丹人南迁,河南人是契丹后代吗?为什么?
不是,不知道题主是什么打算,最好是没有目的。“大量契丹人”这个说法,对于汉族人来说,本身就不成立,就人口来说,古代的汉族人从来都是压倒性的优势。第一,契丹族人口历史上辽国的巅峰时期人口约在900万左右,这是往高了说,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非契丹族人,如被契丹占领的燕云十六州,起码有上百万汉人,还包括突厥后裔、回鹘、奚族、渤海国以及其他附属的部族(如女真族),真正的契丹族人本身就不多,
在辽太祖时期,最早开始以契丹族称称的时期,也就大几十万人。据《旧五代史·唐庄宗纪》记载:天佑十四年(917年):“契丹乘胜冦幽州,是时言契丹者,或云五十万,或云百万,渔阳以北,山谷之间,毡车毳幕,羊马弥漫。”根据一些研究表明,真正属于契丹族的人口,多的时候也就一百五十多万,不会超过两百万,这个说法是有依据的,
以辽国兵力组成来说,辽军大体分为宫帐军、部族军、京州军和属国军。其中只有宫帐军是以契丹族人为主的军队,如契丹精锐皮室军最多时候有三十万人左右,其他的部族军﹑京州军和属国军都是契丹族以外的军队,契丹族也是游牧民族,属于全民皆兵的类型,小两百万族人凑出三十多万族人的军队,也是正常,而北宋朝有多少人口呢?一亿左右,有说一亿多的,有说九千万的,但不管怎么看,就算把全部契丹人迁移过来,对汉人数量来说,也翻不出什么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