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汉时称南阳的只有南阳郡,宛城只是南阳郡治所,诸葛亮所称躬耕于南阳显然指南阳郡并非宛城。”这里的“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通周、郑、晋、卫之道”,说明那时襄阳和南阳是两个城市,襄阳在南阳的南边,“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1、诸葛亮是哪里人?他的故居到底在哪?
诸葛亮的老家在哪里?襄阳和南阳争得不可开交,临沂也要过来插上一脚。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一句话叫做:“西蜀子云亭,南阳诸葛庐,”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老家在南阳。既然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是人物,还是来看《三国志》中怎么说的吧,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了一本叫做《汉晋春秋》的书,里面有一句话是:“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这句话好像说的很明白了,那襄阳和南阳之争来自于哪里呢?因为邓县虽然属于南阳的行政区划,但是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正好处于南阳和襄阳的中间,而且襄阳和南阳在当时都属于荆州,诸葛亮又经常去荆州晃悠,所以似乎和襄阳那边的关系也很密切。后来行政区划修改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旅游经济,一个名人会给一个地方带来非常大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财富,
而这个时候,南阳和邓县属于河南,襄阳则属于湖北。所以争执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山东临沂为什么又在这场争执中插了一脚呢?因为诸葛亮的家族本来是琅琊有名的大家族,而古之琅琊正是今天山东临沂地区。再加上后来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有学者干脆认为武乡应该是罕见时期琅琊下属的一个县,这样来看人家封地都在那儿,还能不是那儿人吗?。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在现今什么地方?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指的现在的襄阳隆中,不过,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诸葛亮和陈寿都没有提及襄阳或者隆中一个字,而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的主要依据是东晋襄阳史学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说的“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个说法除了习凿齿,到目前还没有见到其他史书有可以印证的相关记载,是一个“孤证”,
不仅如此,此说还与其他史书的记载尤其是习凿齿自己的记载自相矛盾,故此“孤证”是不成立的。南阳郡邓县的前身是春秋时期的邓国,其南界是位于汉水北岸的“鄾”,《左传·桓公九年》有“邓南鄙鄾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的记载,这个鄾为邓之附庸,《史记》曰“邓之南鄙小国”。其故地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襄阳市东北一带,
盛弘之《荆州记》:“樊城西北,有鄾城”。《通典》载:“临汉有鄾城,在今襄阳县东北十二里,盖邓之南鄙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也记载“浊水东流注入淯水(今唐白河)又南径邓塞东,又径鄾城东,古鄾子国也,盖邓之南鄙也。”既然习凿齿与众多史书记载“鄾”是“邓之南鄙”,那位于汉水南岸的隆中怎么可能越过汉水北岸这个“邓之南鄙”的“鄾”而属于南阳郡邓县呢?关于隆中是否属于南阳郡邓县的问题,除了习凿齿《襄阳记》记载的“秦兼天下,自汉(水)以北为南阳郡”明确将汉水南岸之地排除在南阳郡之外,《襄阳记》还有“襄阳有孔明故宅”,“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
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以及“襄阳城,本楚之下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为楚国之北津也,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通周﹑郑﹑晋﹑衞之道;其东则从汉津渡江夏出平皋关是也,通陈﹑蔡﹑齐﹑宋之道。”如果我们把习凿齿的这些记载进行综合审查,就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是相互矛盾的,是不能成为“隆中属南阳郡邓县”这个“孤证”的佐证的,
就证据的证明要求来说,要求达到不容有任何合理怀疑的程度。“襄阳有孔明故宅”和“亮家于南阳邓县”的记载显然是矛盾的,庞德公说的“此间”是哪里?是南阳郡邓县,还是南漳县水镜庄或者庞统居住的鱼梁洲?这个“此间”与邓县、南漳、襄阳三县矛盾的,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必须首先在这些相互矛盾的记载中排除虚假、错误的证据,余下的那个证据才能作为间接证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