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就知道老板儿子这个月14号结婚,同事老张来办公室问我,准备随多少礼。我来天津打工10年,单位几十号同事,每家有个红白喜事我都会参加,这边普通随礼数不多,白事只有100块钱,其他像结婚等等就是200元,回到问题中,也就是说题主当初同事结婚随礼600元而且人也到场了,按照他的心理预期,同事应该至少回礼600元,可是,这位同事不但没有到场而且也没有随礼,这就有点令人不快了。
1、老板儿子结婚,同事们在议论随礼数,我只随了200块钱,合适吗?
一个月前就知道老板儿子这个月14号结婚,同事老张来办公室问我,准备随多少礼。我不假思索的回答:老规矩,200块呀,老张点点头,但嘴里嘟囔着:估计小李和小冯他们应该要随的多。我说:咱不用跟他们比,各人私下交情不一样,再说之前二老板和三老板儿子结婚我们也是200元,虽然有几年了,但这200元就是“官价”,添上几百不疼不痒的,显得有些厚此薄彼,
老张觉得也有道理,因此,我们几个普通员工都随了200元。其实,我这么做有我的道理,我来天津打工10年,单位几十号同事,每家有个红白喜事我都会参加,这边普通随礼数不多,白事只有100块钱,其他像结婚等等就是200元。我从未想着“礼尚往来”这个问题,因为我在异乡打工,也是暂时性的,说不定哪天就“打道回府”,虽然说现在是信息时代,但离得远,不会因为为了“资金回笼”而用电话或者微信召回吧?感觉那样似乎就是在找人要钱,不合适,
所以我儿子那年结婚时正赶上春节,又在老家请客,我临走时根本就没告诉单位任何人。我这人怕麻烦别人,让他们知道了肯定要随礼,那我回来还得忙着找饭店请客,三请四邀的没多大意思,因此,我告诉老公,不准备收礼就别让他们知道得了!老公当然听从我的安排。因此,我在这生活十年,谁家有事我都到个场,礼金大众化,我从来不跟别人比,我行我素还是挺随意的,也轻松,
最主要是我不愿担别人人情。这次老板儿子结婚,可能因为疫情的缘故,老板考虑请客人太多担心有变化,所以就分期分批进行,前天由于下大雪,好多远道的合作伙伴没能到场,但桌席已定,所以那天我们几个临时让去吃饭,老板娘笑称“试吃”,到正日子还有一顿,看到桌上的帝王蟹和大龙虾(如图),我心里有些尴尬,这一桌,起码得两三千块钱。
2、同事结婚随了600元的礼,自己结婚时对方却没随礼,该不该讨要?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送出去的礼还是不应该再讨要回来的,我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生活在社会中,人情礼俗在所难免,个人认为,随礼这种事情不能太计较得失,既然送出去了那就是关系还行,如果关系不好,那也没必要非得随礼吧。随礼这种事情,在一般情况下的确是一来一往,而且往往还会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后来者居上”,红白喜事都有先后,一般后面送礼的人都会参照之前送礼者的礼金数目回礼,核心就是只多不少,当然,如果时间相隔不长或者关系一般也能还一样的礼,
回到问题中,也就是说题主当初同事结婚随礼600元而且人也到场了,按照他的心理预期,同事应该至少回礼600元,可是,这位同事不但没有到场而且也没有随礼,这就有点令人不快了。那么,这就意味着两层意思,一层是题主把对方当成了朋友,对方却没有把题主当成朋友,另一层意思则是对方有可能喜欢占便宜,这个不能单方面判断,要看看他是不是只对题主一个人如此做的。
当然,无论是哪层意思,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对方不是题主值得交往的朋友,接下来,题主就可以做出选择了,一种是上门把钱要回来,那样恐怕会有人笑话你,毕竟,600元钱真不是什么大事,这样显得你气量太小,不建议尝试。另一种则是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但心里和对方划清界线,今后不要深交,毕竟,600块认清一个人还是很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