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往深圳,当时的深圳蛇口成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遍地都是工厂,从几千人的工厂到上万人的工厂,蛇口成了内地人来深圳捞金的第一站。10年前后深圳的工厂都迁往惠州、东莞、中山、珠海等地,随之而来的是大力开发写字楼,从南山科技园到后海超级企业总部基地、再到前海-蛇口自贸区。
1、深圳有多少产业转移到河源?
说实话。这几年一直在力推深河合作和深圳产业转移工作,但是真正转移成功的产业并不多。像中兴通讯,说了多少年,一直只开花不结果,几经努力,好像把部分生产车间转移到河源来了,但好像对河源的发展推动作用并不大。其实不管从发展空间来说,还是区位优势来说,河源都具有很好的后发潜力,也与深圳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很多年了,两个城市又同饮一江水,河源人在深圳发展的也特别多,本来两个城市应该是有更亲近的发展关系,
2、现在深圳的工厂慢慢开始转移到别的城市,是不是深圳要全面商业化?
这是城市发展的趋势,只不过深圳要追求高速发展,产业机构就必须加速升级。80年代-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往深圳,当时的深圳蛇口成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遍地都是工厂,从几千人的工厂到上万人的工厂,蛇口成了内地人来深圳捞金的第一站,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随着深圳的不断扩容,和产业升级,以前的老工业区都被拆了重建高楼大厦,而工厂钱到了关外很偏的地方,观澜富士康、沙井、福永、固戍工业园、宝龙工业园、坂田华为基地等等,成了工厂的聚集地。
2010年前后深圳的工厂都迁往惠州、东莞、中山、珠海等地,随之而来的是大力开发写字楼,从南山科技园到后海超级企业总部基地、再到前海-蛇口自贸区,这八年,深圳的摩天大楼数量位居全球第一,超过旁边的香港。展望2025年深圳的面积只有北京的八分之一,上海的三分之一,广州的四分之一,未来要追求高速发展,必然要淘汰低附加值的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云服务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