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我就是洛阳人,我们说方言都是跟自己的家人或是比较熟悉的朋友在一起才说洛阳的方言。我们洛阳的方言说起来也挺搞笑的,洛阳方言太多了今天就给简单介绍一下,当今,网上很多年轻人,听不得不同意见,看到我写的洛阳话就洛阳已经有人把错的一塌糊涂的土语室内展示,也有景区矗板炫耀…这种错字张扬,正应了那句洛阳古语。
1、洛阳本地最土的方言,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说?
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我就是洛阳人,我们说方言都是跟自己的家人或是比较熟悉的朋友在一起才说洛阳的方言。因为我门都能听得懂,对外人都是说书面语,或是普通话。我们洛阳的方言说起来也挺搞笑的,洛阳方言太多了今天就给简单介绍一下。秒—没有木事—没有事清倒—早上黑底—晚上信球—傻瓜不捉—不知道毛倒人—开玩笑布衫—衣服木—没有抓类—干吗墩儿—凳子不老盖儿—膝盖带劲—舒服独孤眼儿—一个人司跟—一起低脑—头死慌—累弄啥里—你干嘛那死鬼—讨厌次瓜—笨蛋磕儿台—台阶做桌—吃喜酒各娄儿—碗今前本儿—今天上午今后本儿—今天下午后晌—下午夜黑—昨天晚上加司—厉害毛子—厕所,卫生间喝汤秒—吃饭没操气—生气外线—外面火烧馍—烧饼里阁老—里屋协货—喊日马chua—差劲灶火—厨房次马虎—眼屎胳肢窝—腋窝不抢会中—不行芫荽—香菜秦俏—辣椒洋柿子—西红柿窝瓜—南瓜玉蜀黍—玉米太多太多了,有的书上,词典上都查不到,
2、用我们洛阳话说,她就是马甲,糊豆,死缠,不要脸!你们怎么看?
我业余时间收集研究洛阳话,这个提问我搞不明白意欲何为?能看出来:字不达义。我多次说过:不能简单的据发音去填字,得找出根源,说出道理,让外地人也能看懂洛阳土语里含有古语,内涵深厚,不是简单的…土,当今,网上很多年轻人,听不得不同意见,看到我写的洛阳话就说:应该是这样,那样而回帖恰恰写了很多错别字,那个应该,那个又不应该?洛阳已经有人把错的一塌糊涂的土语室内展示,也有景区矗板炫耀…这种错字张扬,正应了那句洛阳古语:洛阳秀才,错字布袋麻架,糊涂,死缠儿,这样写就对了。
3、河南洛阳农村把拴牛的绳子叫“振”,这个是方言还是有特殊意义?应该怎么解释?
哈哈哈哈,是叫振!从角上盘下来,从横穿过牛鼻的方形铁环提上去,当中由小圆铁环连接,这段多用本家牛皮制作的绳子相连,小铁环中穿一根细麻制做的粗绳,长短约二,三米,这就是振,起到骡,马缰绳的作用,家牛也有野性,其鼻处感应灵,稍一勒而知疼,使听话受策应。洛阳北依邙山,西靠末端秦岭,多的是丘岭地形,大坡小坡路不平,
在几十年前,机械化不太施行,耕牛是个宝,农民离不了。犁地耙地多用双牛,用架子车拉水送粪运庄稼,套单牛就行,牛在劳作中,振就起了大作用,套牛是这样的,用一领Ⅴ字形臂粗去皮磨光硬木树杈制成套,两末端有铁环,Ⅴ形木套倒扣牛项上,两根长粗拉绳,分左右一端系铁环,一端系农具,套上铁环出两根小绳系项下,这是脖绳,再往后半臂距离,两根拉绳之间,向下经牛前腹部,扯连一根绳兜住,这是滚头绳,脖绳和滚头绳都是为了防脱套,便于牛使力,松紧要适度,
把牛套好,就开始劳动,人手多时,由老弱妇幼前面拉振,牵牛鼻子,人手缺时,不用拉牵,把振从右旁边,扯梆到农具上,不够长可接绳,操作人握贴于柄干上,行进中往左拐弯,掂起振绳抖打牛身,口喊嗒嗒嗒,牛自动拐左岔路,如果往右拐弯,收紧振绳,曲其颈,口喊咧咧咧,牛自动拐右岔路,农人寂寞娱乐少,常和牛说说话,好似对牛弹琴呢,有时和牛开玩笑,嗒嗒者,咧咧者,你脚踩住我蹄子!哈哈说错成反话啦,想让牛站停,喊窝字就行,朝阳沟戏里有一句,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农民边驾车边唱,戏文中的我字一出口,老牛就站停,真听话呀,如果想让车后退,又抖动振绳,口喊哨哨哨,牛自动退着行。
牛出了大力,农民知道把它们心疼,走到半坡该让歇就站歇,拉动振绳,牛退一步,主绳不绷紧松一松,上坡用一根背带挂肩膀上,为牛省力,扬鞭在空中甩响几下,舍不得真打,牛的贡献大,伙食却很差,夏秋吃些树叶青草还算好,冬春肚里只有干黄的麦桔料!婚配上也不幸福,一般都说家牛腼腆,打一百鞭子不起性?不对!有谚为证,牛X心,驴X胯,好小伙Ⅹ不了一大拃,牛的生殖能力超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