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一起看下,古人是怎么过中秋的。感谢老师,中秋节快到了,农村是怎么样过中秋的呢,至本仍有过中秋节的习惯,日本人过中秋节不吃月饼,却学到了唐朝另一种美食,叫做“唐朝团子”,跟现在的大福差不多,在中秋节这天,他们会一起吃团子,祭拜月神。
1、中秋节,你怎么过?
普通人的节日过得寒酸,儿子在外打工,没有休息日,顾不了说多话。姑娘女婿在州城上班,中午才赶回家,买了月饼和许多好吃的,过了个并不普通的团圆节,祖孙三代其乐融融,其实,中秋节又叫丰收节,是农民的节日。近来几日,艳阳高照,灸烤着大地,所有的庄稼,都够看沉重的腰,今年是个丰收年,在山村劳动的人,都是五六十岁的人群,他们大多都喜在心里,乐在眉梢,虽没有往些年忙碌的景象,但他们趁着自己还好的体力,趁着这好天气,把一年的劳动成果抢收回家,处处充满喜悦,心里洋溢出的高兴,虽说生产的粮食不多,但可以喂养三四头肥猪,除了自给,可出栏几头,也可卖过几千万把,不扯闲白了,我要去晒苞谷了,
2、中秋节是怎么发展至今的?古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中秋节,别名八月节,团圆节,因为节日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所以有些地方也叫八月半。在现代人的眼里,中秋节是家人团圆的日子,每年到了这一天,我们会互赠月饼,一起赏月,近年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波及。唯独中秋节的地位,经久不衰,每年中秋节的前夕,就能看到超市开始准备月饼等节日美食,总能被人们,快速地一抢而空,可见即便在现代人眼里,中秋节仍然有无法替代的意义,
但是现代的吃月饼、赏月,都是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把戏。古代的中秋节,意义远不止吃这么简单,经过了3000多年的文化传承,中秋节在人们心中的意义,也越来越深远。下面我们一起看下,古人是怎么过中秋的,一、先说一下中秋节的起源之说中秋节自古有之,起源之说却众说纷纭,没办法界定。史学界公认流传的说法大概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中秋节应该起源在先秦时期,最早并非是用来欣赏,而是用来祭祀。在《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古代的祭祀之礼,最早也是在周朝才有的。沿袭前人的传统,“君权神授”的思想并没有完全解除禁锢,君王认为自己能够获得如此地位,是因为上天的恩赐。便把对太阳和月亮的好奇心,慢慢演变成了一种“敬畏”之心,
在中秋节这天,君王会组织祭祀之礼,除了用来祈福,也会发放食物,是一种凝聚人们群众的做法。《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后来祭祀月亮的礼仪,渐渐流传到了民间,人们开始争相效仿,才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着月亮乞求福祉。这是中秋节,最原始的模样,第二种说法,认为中秋节是与农业生产有关。
在古代的“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每年的八月十五,都是秋天收获的季节,人们把这种丰收的喜悦之情,渐渐加在了中秋节之上,赋予中秋节一种,对风调雨顺的感激之情,与希望明年收成好的美好希冀。说白了,就是感恩秋天,让穷苦百姓们能够吃上饱饭,因此,每年八月十五,人们都会一起吃团圆饭,共同感恩秋天的恩赐。
第三种说法,是因为唐高祖李渊,当时起兵推翻隋朝,最开始的时候一鼓作气,打得杨广节节败退,不仅夺得了无数城池,还收下了很多来自隋朝投降的将士们。军队的势力越来越大,却出现了一个隐患,就是粮食不够吃,这时候裴寂提了个建议,将各种粮食糅合在一起,以“月亮”为由头,发明了“月饼”。虽然粮食的总量没变,但是有了“月亮”的由头,将士们像是有了希望,
反而同仇敌忾,即便粮食不够,吃了这个月饼,仿佛也力大无穷一般。最后果然一举推翻了隋朝,人们为了纪念这种“月饼”,便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一直赏月,吃月饼,来纪念那段历史,二、中秋节的发展与变迁人们真正意义上的中秋节,应该是在唐朝,唐朝是文化发展的巅峰,中秋节也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十分盛大的节日,不仅民间流传甚广,在皇宫之中,也十分重视这一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