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当时平均每年闯关东的人才48万人而已。闯关东时期,山东人全都去了东北,原因是山东地少人多,又总闹自然灾害,当时闯关东便有很大一批人就是来自于热河省,并且在东北地区,形成了热河与山东两大阵营体系,只不过当时山东闯关东的人数更多,所以才会造成当前的印像,闯关东特指山东人。
1、东北有多少人是当年闯关东的山东人?
东北三省黑吉辽,黑龙江和辽宁的山东人后代相对要少一点,辽宁省,尤其是辽西,闯关东的山东人后裔大约能占到现在人口的一半左右。这一点从说话的口音就可以窥见一斑,在整个东北,辽西人说话是一个异类。说话的口音很重,,每一句话的语调都向上挑,细听之下跟山东烟台威海一带口音很接近。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辽西人跟山东人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清朝封禁东北,但东北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产是明摆着的,
关内的老百姓在遇到三年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会冒烟闯关东,以求得的一条活路。由于录陆路在山海关被清朝阻断,很多人就选择走水路,从山东半岛的烟台威海一带上船,渡海到达大连。然后逐渐向其他地方扩散,这就是个山东人尤其是烟台威海一代的山东人在闯关东的条件上得天独厚在整个清朝的叔伯年间,闯关东的山东人保守估计超过了200万。
2、为啥山东人闯关东时,紧临山东的河北人不去闯关东啊?
此言差矣,虽然闯关东在大部分人的印象当中是山东人大面积迁徙到东北,但其实在这一时期,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的人也都有迁入东北,尤其是河北去往东北的人口数量也很高,闯关东并不是特指山东人进入东北,在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普遍战乱而且连年灾害庄家减产,人民流离失所,吃不上饭的人非常多,而这些地区除了山东就是河北,特别是闯关东路线当中的陆地线路,经山海关进入东北,当时的河北显然更加方便。
只不过当时山东闯关东的人数更多,所以才会造成当前的印像,闯关东特指山东人,此外还有一方面原因,当时河北以及辽宁之间还有一个省份,称之为热河省,名称源自于承德避暑山庄内的一条小河流,不过热河省在后来的行政区划调整当中取消了,大部分并入了河北。当时闯关东便有很大一批人就是来自于热河省,并且在东北地区,形成了热河与山东两大阵营体系,
3、关于山东人闯关东,你了解多少?
关于山人闯关东,我知道我们这儿在那个年代,十家有九家人都闯过关东,有的去了在那里扎了根,有的去了二年三年就回来了,还有一些扎了根的这几年也回老家落户了,还分到了地!有的回来做生意。我们家,我公婆曾经闯关东,落户到吉林,我老公就是生在那边,我老公的三姐四姐都嫁在了那里,当时闯关东,也叫逃荒,说白了就是要饭、要活下去,在家里就会饿死,只有闯出去才可能会有一线活路,会有点希望,东北地广人希,只要能干就会找到点吃的,所以大批的山东老乡先是男人出去闯,然后托儿带女千里迢迢去东北,就象电影闯关东一样,有的人闯出了一片天地,有的人饿死在路上。
4、闯关东时期为什么山东人都去东北,而不选择去富有的江浙沪呢?
电视剧《闯关东》很符合史实,选择闯关东,是受多种条件的影响。选择去江浙沪,必死,历史上,的确有人逃到了江南,几乎全部死亡了。闯关东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活命,在关东,可以逃避官府的滥杀和徭役,去江南,必死。其实,这虽然与关东地多人少、与山东生活习俗相近、山东人务农为主等等这些情况有关,但那都是小事,小事,小事,无足轻重的小事,
最重要的,依然还是被滥杀及服役问题。滥杀,历史上并非没有人逃往江南,几乎没有活下来的,电视剧《闯关东》,故事开始,是在1904年,1902年,同盟会开始兴起;1903年,光绪29年,洪全福、谢缵泰在广州举义,清廷残杀革命党,最著名的就是沈荩之死。当时清朝廷奉行的原则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脱离原籍者,很容易被认为是革命党,基本上,只要被官兵抓住,不问青红皂白就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