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论喝酒,河南是大省,实至名归。度喝着比较难咽,但是喝完会感觉浑身发热,很暖和,并且即便喝的有点多,第二天也不会头疼,一次喝一瓶刚刚好,酒友们常聚一起,酒摊上不说喝酒的话,只把喝酒当话题助兴,我去年在鹿邑出差的时候和同事经常在一起喝,感觉喝着很有味道,不顺不冲,还有一些清香。
1、河南郏县喝酒真的这么吓人吗?
教授端得一手好文采!郏县,第一次听说,但经此文,油然而生向往之意。其措辞之严谨,语句之趣妙,场景历历在目,尤似身临其境,从上海到四川,从成都入川南泸州,这一路,让我原本不堪的酒量有了长足的发展,更因此领略了中华酒文化的博大精深。教授的这篇随笔,又对中华文明发源地的酒文化做了一个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描述,
最喜欢也是最好奇的就是他说的当地一位教授的敬酒礼仪,令人有神往之感,只恨不得其门而入,无有侧席在偏。那些歪曲了教授此文真意者,实在该面壁反省,我知道当你看题头的时候,你虚弱的自尊心即开始变得敏感而多疑,这是你们的习惯性思维在作祟,不要因为题头的“上海教授”和“郏县”两字而萌生了对冲感,这个一点都不冲突,都是华夏一脉,炎黄后人,大汉天声,我们本就是兄弟一家!我是上海人,你是河南人,只是一个住家的地理位置不同而已,却是血脉相亲,谈得上什么地域偏见么?上海教授这篇文章,其实是在美美地赞了一把郏县的古风礼仪,不必多心啊!少年时从市区搬家出来,在刚刚落成的宝钢长大,五湖四海的同学济济一堂,一个班只有我一个上海人,很感谢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让我很小的时候就能知道很多很多新鲜的事,以及向往那个上海地域外面的世界。
所以我二十多岁就游历了很多地方,接待我的都是我的初中和高中同学,大学的反而生疏了,别把上海人想得都是那么势利而自大,上海现在六千万常住人口,只有两千万上海户口,其中还有大概三百万曾经的蓝印户口。如果上海不是个包容的城市,如果没有那么多非户籍的朋友们一起努力工作和奉献,上海怎么可能是今天远东璀璨的一颗明珠呢?愿天下大同,华夏强盛!,
2、家在河南农村,喝酒被劝酒怎么办?
河南人爱喝酒,也爱劝酒。劝酒由来已久:据说是因为在古代,酒属于招待贵客的高档产品,平常是不会有喝酒的机会的,既然酒这么难得,河南人又好客,一定要把好东西让客人多享用,不喝好,不喝醉,不能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就不算招待好。于是慢慢形成了劝酒的习气,河南喝酒比较凶的几个地方:南阳、商丘、周口也都是喜欢劝客人喝酒的地方。
现在劝酒的风气没有那么厉害了,不过逢年过节,或者是在农村很多地方,劝酒这种习气还是被保留了下来,面对热情的主人劝酒,相信很多人都很头疼,喝吧,难受。不喝面子上又过不去,酒场上,很多时候酒量就代表话语权。如果实在不想喝,实在喝不下去,完全可以用各种方式推过去,几个有效的小办法:1.如实相告自己酒量不行,醉了需要主人送回家。
3、河南喝酒最厉害的城市是哪里?
单论喝酒,河南是大省,实至名归,三个实锤:●从198?年以来,每年要喝倒一个牌子。还不是茅五剑一类高档,也不是红星牛栏山老村长一类的低档,都是最接地气的名酒,本省的宋河、张弓、宝丰、林河,外省的秦池、孔府宴、光肚汾,等等,都是高度白酒,几十年来就没有过坚持两年不倒的牌子。●我从信阳到安阳,从三门峡到商丘,喝遍了全省每个地市,没有一个地方不说本地不能喝的,都最能喝,
●全省每个地方的人情世故的标志都体现在喝酒上。河南人待人实诚由此可见一斑,信阳老话说得好,脱裤子卖了也要让客人喝好,再举几个地方喝酒的突出特色:⒈我老家信阳光山的喝酒风气,体现了红军时期的持久战法,特别是过年期间,表现最为突出,家里来了客人,进门半小时内,酒摊摆上,开始喝酒。最多用三钱的小酒杯,上来就通关,里外三个往下走,不急不缓,一圈接一圈不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