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备建凉山彝族自治区时,当时西昌第一任地委书记梁文英曾广泛征求各方特别是凉山彝族的意见,是用凉山。解放前云南一带称凉山地区为“巴布凉山”,“布”字与古“濮”字有关,凉山古时有“濮人”,彝族称之为“濮苏乌吾”,即后来称之“僰人”的少数民族居住。
1、为什么西昌不叫凉山呢?
解放前云南一带称凉山地区为“巴布凉山”,“布”字与古“濮”字有关,凉山古时有“濮人”,彝族称之为“濮苏乌吾”,即后来称之“僰人”的少数民族居住。而彝族自称凉山地区为“斯普古火”,汉语意为森林茂密的高寒地区,凉山远古时是一片森林,因此说凉山很多地名都与林木有关,如金阳县有个地方叫灯厂,却与灯无关,也不是厂子。
它的原名是墩场,墩是木墩,四川方言叫直径盈尺的方形原木为墩子,即木墩,墩场是墩子(原木)的集散地,各地砍伐的原木多运到这里来集中,然后顺金沙江,漂流至长江下游,再转运各地使用,墩场之名缘此。昭觉的四开,是彝语地名,是彝族以杉木劈成木瓦板的地方而得名,这些都说明古时凉山遍山都是森林,以此得名“斯普古火”。
在准备建凉山彝族自治区时,当时西昌第一任地委书记梁文英曾广泛征求各方特别是凉山彝族的意见,是用凉山?还是“斯普古火”?最后根据多数人意见,还是用的“凉山”这个词,这就是凉山得名由来,至于“彝”字也有来历,彝族自称“诺苏”,解放前汉族称为“夷族”,或其他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夷”字从字形字义上,是“一”、“人”、“弓”三字组成,反映彝族人民古时在森林中以狩猎为生,但夷字却带贬鄙之意,是古时汉族对少数民族的贬称,如东夷、南夷、西南夷等,
清时称外国人也称作外夷,西夷,要是向西方学习了,就是师夷之长。1950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彝族代表团的时候,是否可以把夷族的“夷”字改为“彝”字,“彝”字有丝有米,即有吃有穿,是富裕的生活,对此,代表团的成员都举双手赞同。于是,中共西昌地委于1950年11月1日正式下达文件,把夷族的“夷”字改为“彝”字,
通知中并说,把“倮倮沟”(昭觉县境内)改为“解放沟”;把“平夷堡”改为“平等堡”;“锁夷桥”改为“解放桥”;“蛮子岗”改为“解放岗”(都在越西县境内)。自此,夷族就正式改称为彝族,这是党的民族友爱、民族平等政策的有力体现,1955年4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53条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立自治机关”。
2、四川凉山彝族的人怎么样?
彝族人的聪明才智在众多民族中是出类拔萃的,很早就有自己的文字,是至今唯一使用自己创造的日历的民族,彝族人所使用的“十月太阳历”,即:一年365天,划分为10个月,每月有36天,而彝族人所创造的这种“十月太阳历”的历法,比世界上认为最早的埃及的历法还要早2000多年。四川凉山彝族地区,至今还有一种这样的传说,相传在秦始皇时期,秦始皇嬴政为了找长生不老药,杀了不少的彝族人,彝族有一个叫格阿堵比惹的人非常聪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为了拯救彝族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格阿堵比惹说在当今的日本(古称倭国)有长生不老药,但因为路途遥远,找长生不老药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希望秦始皇派500童男和500童女一起前往寻找,而且需带要一些种子,后来因为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而在日本定居下来,变成今天的日本日本人对于寻找自己发源地可谓是非常执着啊,每隔几年日本专家就会爆出一种新的说法,
近几年,又有了一个新的说法,日本专家认为四川凉山彝族是他们的祖先。1989年秋,日本第一个寻根访祖代表团来到小凉山正宗彝族的生息之地,发现彝人的风俗习惯,尤其是使用的文字以及男子头上的“天菩萨”发式,几乎与日本历史上的武士无甚相异之处,消息传出,日本民间文化团体,世界大族率子弟纷纷来到小凉山寻祖,他们与当地正宗彝人欢聚,舞姿的配合如笱接榫。